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坛大家贾平凹先生有一篇文章,说的是“舍得”。在贾先生看来,世界是阴与阳的构成,人在世上活着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诚如先生所言:会活的人,或者是成功的人,其实是懂得这两个字的: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平凹先生不愧是个参悟透了人生奥妙与玄机的人。的确,“舍得”二字,其实已经包括了人生全部的真知。
教学其实也是一样。上好课,教好学生的方法很多,其中的一种就是舍。因为有所舍,所以有所得。下面联系自己的教学说说我对舍与得的感受。
一、舍自我,得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综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课堂,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实际上教师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如果能舍去一些自我,学生就能多得一些真正的自主。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名师上的《三顾茅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熟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刘备诚心相请的词句)你们感受到了刘备的真心诚意吗?
生:感受到了。
师:怎样把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呢?
生:我用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我用表演来体现。
……
师:为了节省时间,请你们自己选一处准备一下(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演,随机进行交流)
生:我们3人合作表演《三顾茅庐》的情景。
师:(学生表演到出门相迎时,师叫停提问)当时天气如何?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师:你们谁能用自己的话为演员描述一下,让他们表演得更入情?
生:田野上一片雪白,天空中还有雪花在飘。
生:田地间到处都覆盖着白雪,天上呢,鹅毛般的雪花还在哗哗地飘落。
师:这哗哗声恐怕不是雪花飘的声音吧?
生:是北风吹的声音。
师:那继续吧,不过请你们帮忙营造一下场景,会吗?
学生有的模仿北风吹,有的故意装作冷得缩成一团……
生:(双手做哈气状,跺着脚)哥哥,天太冷了,雪又这么大,咱们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
这个片段中,教师几乎没分析一句话,没讲解一个词,没肢解一处语言,学生却学得有声有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读文、思文、演文、说文,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教师只引导实践而非代之实践。
二、舍华丽,得真实
听了很多的课,有些的确很精彩很华丽,但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课堂实践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有这样一个教学古诗的片段:
师: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一种美吗?
生:想。(师播放阳光下的西湖全景,学生啧啧称赞)
师:如果此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
师:晴天的西湖如此妩媚动人,那雨天呢?让我们也去观赏一番吧!(师播放雨天的西湖景致,生边看边发出“哇——哇——”的感叹声)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雨中的西湖真美啊!(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参与欲望不高)
师:(牵强)是呀,雨天的西湖也有她独特的美,美美地读读这句诗吧!
(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
引领学生在美丽的诗文上诗意地栖居是我们设计的目的,因此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学文启情。但这份美丽如果仅仅靠画面和音乐来渲染、催化,学生的体悟是只言片语、空洞肤浅的,多媒体课件一路领的形式主义使课堂变得机械而僵化,扼杀了学生想象思维的飞跃、语言品质的提升、情感内化的融入,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舍弃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课堂。
三、舍完美,得特色
我们的课都追求完美,尤其是公开课,更是近乎苛刻,这要教那也要教。很多教师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在一堂课里都教给学生。结果呢?多则滥,学生反而什么也学不好。
最近我校进行了磨课活动,三位教师同上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精品文,从专家、名师到普通教师,几乎都精心上过。我们的三位年轻教师都很勇敢,大胆地舍弃了“齐而全”的教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抓住其中的点,第一位以读为主,来诵读桂林的山水,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第二位以说为主,通过直抒胸臆来理解桂林山水的美;第三位是模仿《桂林山水》独特的写作方式,来更好地诠释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进行更好的拓展延伸,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提升作文的水平。
可能这样的课不完美,但却很有特色,远远比在一堂课中又读又说又写,每个环节只是点到为止效果要好得多。舍弃一些环节,突出重点,这样的课才有自己的特色。
四、舍约束,得创新
有些教师常常受到自己思维的约束,对一些课前没有预设的环节,无法灵活、机智地对待,而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会让学生失去表达的权利、创新的机会,也会让课堂失去一些未曾预约的精彩。
这是我听到的一堂公开课,犯的正是这样的错误。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
师: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苹果的呢?谁能演示一下?
(学生兴致很高)
教师指名一生到讲台上演示,苹果切开后大家意外地发现,苹果中出现了“六角星”,图案为六个角,学生很惊奇!
师:(显然出乎意料)这个苹果中怎么会出现六个角呢?老师也是第一次发现,我们再换一个苹果吧,看看能不能发现“五角星”。
于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又换了一个苹果,终于切出了“五角星”。
……
这篇文章不是让学生验证苹果中是否有“五角星”的图案,而是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所约束,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法去做,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学习这篇文章时,半路杀出的“六角星”让所有学生,甚至我们听课教师的眼睛都为之一亮,可执教老师却在“局促不安”的约束中将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白白浪费了。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舍弃一些思维的约束,收获到的将是意想不到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的舍得还有很多,舍教师的滔滔不绝,就能得学生的静静思考;舍眼花缭乱的繁杂设计,就能得到简单明了的教学体验;舍模仿,得自由;舍时尚,得实效……
舍得,此舍彼得。今天我们教师懂得舍,明日我们学生有所得。
(浙江省桐乡市龙翔小学 314504)
教学其实也是一样。上好课,教好学生的方法很多,其中的一种就是舍。因为有所舍,所以有所得。下面联系自己的教学说说我对舍与得的感受。
一、舍自我,得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综观我们现在的一些课堂,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实际上教师是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课堂上教师如果能舍去一些自我,学生就能多得一些真正的自主。最近有幸聆听了一位名师上的《三顾茅庐》,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熟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找出表现刘备诚心相请的词句)你们感受到了刘备的真心诚意吗?
生:感受到了。
师:怎样把我们感受到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共享呢?
生:我用有感情的朗读。
生:我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生:我用表演来体现。
……
师:为了节省时间,请你们自己选一处准备一下(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演,随机进行交流)
生:我们3人合作表演《三顾茅庐》的情景。
师:(学生表演到出门相迎时,师叫停提问)当时天气如何?
生:数九寒天,雪花纷飞。
师:你们谁能用自己的话为演员描述一下,让他们表演得更入情?
生:田野上一片雪白,天空中还有雪花在飘。
生:田地间到处都覆盖着白雪,天上呢,鹅毛般的雪花还在哗哗地飘落。
师:这哗哗声恐怕不是雪花飘的声音吧?
生:是北风吹的声音。
师:那继续吧,不过请你们帮忙营造一下场景,会吗?
学生有的模仿北风吹,有的故意装作冷得缩成一团……
生:(双手做哈气状,跺着脚)哥哥,天太冷了,雪又这么大,咱们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
……
这个片段中,教师几乎没分析一句话,没讲解一个词,没肢解一处语言,学生却学得有声有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从读文、思文、演文、说文,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教师只引导实践而非代之实践。
二、舍华丽,得真实
听了很多的课,有些的确很精彩很华丽,但仔细想想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课堂实践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
有这样一个教学古诗的片段:
师:小朋友,你们想去看看晴天的西湖是怎样的一种美吗?
生:想。(师播放阳光下的西湖全景,学生啧啧称赞)
师:如果此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
师:晴天的西湖如此妩媚动人,那雨天呢?让我们也去观赏一番吧!(师播放雨天的西湖景致,生边看边发出“哇——哇——”的感叹声)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雨中的西湖真美啊!(大多数学生沉默不语,参与欲望不高)
师:(牵强)是呀,雨天的西湖也有她独特的美,美美地读读这句诗吧!
(生齐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
引领学生在美丽的诗文上诗意地栖居是我们设计的目的,因此教师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学文启情。但这份美丽如果仅仅靠画面和音乐来渲染、催化,学生的体悟是只言片语、空洞肤浅的,多媒体课件一路领的形式主义使课堂变得机械而僵化,扼杀了学生想象思维的飞跃、语言品质的提升、情感内化的融入,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舍弃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课堂。
三、舍完美,得特色
我们的课都追求完美,尤其是公开课,更是近乎苛刻,这要教那也要教。很多教师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在一堂课里都教给学生。结果呢?多则滥,学生反而什么也学不好。
最近我校进行了磨课活动,三位教师同上一篇课文《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一篇精品文,从专家、名师到普通教师,几乎都精心上过。我们的三位年轻教师都很勇敢,大胆地舍弃了“齐而全”的教法,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抓住其中的点,第一位以读为主,来诵读桂林的山水,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第二位以说为主,通过直抒胸臆来理解桂林山水的美;第三位是模仿《桂林山水》独特的写作方式,来更好地诠释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进行更好的拓展延伸,在生活中活学活用,提升作文的水平。
可能这样的课不完美,但却很有特色,远远比在一堂课中又读又说又写,每个环节只是点到为止效果要好得多。舍弃一些环节,突出重点,这样的课才有自己的特色。
四、舍约束,得创新
有些教师常常受到自己思维的约束,对一些课前没有预设的环节,无法灵活、机智地对待,而是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到自己事先设计好的轨道上来。这样会让学生失去表达的权利、创新的机会,也会让课堂失去一些未曾预约的精彩。
这是我听到的一堂公开课,犯的正是这样的错误。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苹果中的五角星”,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一次切苹果的活动)
师:文中的小男孩是怎样切苹果的呢?谁能演示一下?
(学生兴致很高)
教师指名一生到讲台上演示,苹果切开后大家意外地发现,苹果中出现了“六角星”,图案为六个角,学生很惊奇!
师:(显然出乎意料)这个苹果中怎么会出现六个角呢?老师也是第一次发现,我们再换一个苹果吧,看看能不能发现“五角星”。
于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又换了一个苹果,终于切出了“五角星”。
……
这篇文章不是让学生验证苹果中是否有“五角星”的图案,而是让学生明白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我们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所约束,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法去做,常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学习这篇文章时,半路杀出的“六角星”让所有学生,甚至我们听课教师的眼睛都为之一亮,可执教老师却在“局促不安”的约束中将这个难得的课堂生成资源白白浪费了。给学生一些自由的空间,舍弃一些思维的约束,收获到的将是意想不到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的舍得还有很多,舍教师的滔滔不绝,就能得学生的静静思考;舍眼花缭乱的繁杂设计,就能得到简单明了的教学体验;舍模仿,得自由;舍时尚,得实效……
舍得,此舍彼得。今天我们教师懂得舍,明日我们学生有所得。
(浙江省桐乡市龙翔小学 314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