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欲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欲求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泉源。”所以作文之树若要长得高大,作文之花若要开得鲜艳,没有作文资源是不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为了营造开放性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开发作文资源,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尝试把凤凰卫视的节目《一虎一席谈》引入课堂。作为凤凰卫视的招牌节目之一,《一虎一席谈》萃取每周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或热门话题,邀请当事人、各界学者或专家名人担任嘉宾点击评论,发表意见或见解。节目以讨论形式进行,广开言路,实话实说,直话直说。由于所选话题均为当下发生的热门事件,几乎每集播出之后,都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我选取与学生学习、生活比较接近的话题,播放给学生观看,使之成为可供学生课堂讨论分析的作文素材,训练学生透过时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一虎一席谈》与作文教学”完整的课程需要两个课时,过程包括视频的观看,课堂的概括和讨论,课后的文字写作以及激励先进等环节。下面以“湖北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的是与非”为例,说明本课程的操作。
一、概括、归纳阶段
播放节目,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1.概括所谈论话题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2.简要归纳嘉宾们的观点。
由于在《一虎一席谈》节目的开头,都有一个背景介绍,结合新闻事件的六要素,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学生很快便可以归纳出谈论话题的主要内容:
2009年10月24日下午,在湖北荆州,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勇救两名落水儿童,其中三名大学生壮烈牺牲。而当地一家打捞公司却“挟尸要价”,拒绝打捞尸体。这起对比鲜明的事件,引发了社会一系列的争议。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及时记录下嘉宾们的观点,嘉宾的精彩发言和激烈辩论也不时引来学生的阵阵掌声和议论声,如作曲家郭文景的“我们应该把见义勇为的精神留在人间,而不是送到天堂上去”,这一番话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强烈共鸣。
二、分析、讨论阶段
通过观看节目,学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对如何看待事件本身这个问题上却像场上的嘉宾一样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他们的想法。在发言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这一问题就行辩论,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电视节目中的嘉宾。鉴于学生对“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歧比较大,我分别举了两个例子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是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的学生张华抢救掏粪老人牺牲引发的“是否值得”的讨论;二是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8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
三、表述阶段
经过讨论,学生们大都对事件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这时,我要求学生动笔表述,任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理由,字数不少于500字,并在课堂上完成。
从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把焦点放在最有争议的“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上,也有学生思考救人渔民为什么反被打,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否得力。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想法也逐渐成熟。在练笔中,有学生提出应该肯定“见义勇为”的精神,但更需要“见义智为”,如此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辨。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考虑到我校高一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上,并且降低了对分析、评价问题能力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切入点,把自己的看法形成文字,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也就是培养学生“一事一议”的能力。同时,因为开放的课堂讨论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需要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把《一虎一席谈》这个载体引入高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概括、分析问题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条理性也明显增强,这将为时评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堂,获取了鲜活的写作素材,提升了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虎一席谈》与作文教学”完整的课程需要两个课时,过程包括视频的观看,课堂的概括和讨论,课后的文字写作以及激励先进等环节。下面以“湖北大学生救人溺水事件的是与非”为例,说明本课程的操作。
一、概括、归纳阶段
播放节目,提醒学生注意两个问题:1.概括所谈论话题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0字;2.简要归纳嘉宾们的观点。
由于在《一虎一席谈》节目的开头,都有一个背景介绍,结合新闻事件的六要素,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学生很快便可以归纳出谈论话题的主要内容:
2009年10月24日下午,在湖北荆州,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勇救两名落水儿童,其中三名大学生壮烈牺牲。而当地一家打捞公司却“挟尸要价”,拒绝打捞尸体。这起对比鲜明的事件,引发了社会一系列的争议。
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及时记录下嘉宾们的观点,嘉宾的精彩发言和激烈辩论也不时引来学生的阵阵掌声和议论声,如作曲家郭文景的“我们应该把见义勇为的精神留在人间,而不是送到天堂上去”,这一番话就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强烈共鸣。
二、分析、讨论阶段
通过观看节目,学生对事件的来龙去脉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对如何看待事件本身这个问题上却像场上的嘉宾一样有着不同的看法。这时,我让学生自由发言,谈他们的想法。在发言过程中,学生主要围绕“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这一问题就行辩论,其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电视节目中的嘉宾。鉴于学生对“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歧比较大,我分别举了两个例子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一是1982年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的学生张华抢救掏粪老人牺牲引发的“是否值得”的讨论;二是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8个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士兵的人道主义精神究竟是否应该。
三、表述阶段
经过讨论,学生们大都对事件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这时,我要求学生动笔表述,任选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阐明理由,字数不少于500字,并在课堂上完成。
从学生写作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把焦点放在最有争议的“学生应不应该下水救落水儿童”上,也有学生思考救人渔民为什么反被打,政府部门的监管是否得力。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想法也逐渐成熟。在练笔中,有学生提出应该肯定“见义勇为”的精神,但更需要“见义智为”,如此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就能进行有意义的思辨。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考虑到我校高一学生的语文能力,我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概括、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上,并且降低了对分析、评价问题能力的要求,只是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切入点,把自己的看法形成文字,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也就是培养学生“一事一议”的能力。同时,因为开放的课堂讨论具有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上课时需要有比较强的课堂控制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把《一虎一席谈》这个载体引入高一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概括、分析问题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议论文写作的条理性也明显增强,这将为时评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堂,获取了鲜活的写作素材,提升了写作能力。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