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陨石猎人”是国际上对寻找并收集陨石的人群的一个俗称,贵州女孩杨可欣就是这其中的一员。5年来,她往返沙漠、戈壁滩上百次,穿越新疆罗布泊腹地,行走近10万公里,“猎”得陨石600多颗,总重量400多公斤。2017年,她又带着600多颗形状各异的陨石,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家“陨石文化科普馆”,并因此得了一个名号“追星星的女孩”。
与陨石结缘,22岁踏上“追星之旅”
杨可欣22岁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煤矿设备销售企业工作。被派驻到新疆哈密时,她才知道,陨石是这里的“特产”。
新疆就像一个辽阔的陨石“富矿”,这里有成千上万的陨石爱好者和收藏者。其实,陨石落在全球每个地方的概率是差不多的,只是由于很多陨石含铁类金属,容易氧化,掉在山区和森林之中很难被发现。新疆占全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又有广袤的沙漠和戈壁滩,空气非常干燥,在这里发现陨石的可能也就比其他地方更大。
杨可欣第一次接触到陨石,还是在一个微信群里。好友在群里晒出一张“黑乎乎的石头”的图片,原本并没引起她的在意,而后的数十条留言,却让她大为吃惊。原来,这块不起眼的石头就是之前只在书上见过的“天外来客”——陨石,杨可欣顿时兴奋了起来。
“每一颗陨石都有故事,它们带着不同的宇宙密码来到地球。不同的陨石携带了不同的信息,比如火星陨石就能反映火星上有没有水。有的陨石则在坠落后携带上了地球深处的矿物样本,由此可以研究地球的秘密……陨石是在太空中历经多次爆炸和燃烧剩下来的,能够抵达地球已是万幸。”一聊起陨石,好友的话匣子就打开了,“这个黑乎乎的石头就是一块不可多得的陨石,是我和伙伴们在新疆罗布泊腹地寻到的。”
后来朋友聚会时,好友还特地带上了这块奇特的石头。杨可欣被眼前这个黑乎乎的东西深深地迷住了,不时地用手去摸摸,还将脸蛋凑过去,体验它的光滑度。
也就是在这位“石友”的引荐下,杨可欣加入了“狩猎陨石”的队伍,每到节假日,她就和“石友”驾车从哈密往返于罗布泊陨石散落带核心区。每次往返一趟近千公里,有时甚至一去就是一个星期。杨可欣经常顶着烈日在沙漠和戈壁滩中徒步行走几十公里,进行地毯式搜寻陨石。虽然辛苦,且不是每一次都能有所收获,但她一旦踏入“追星之旅”,就似乎被一股无穷的力量促使着走下去,并乐此不疲。
风险无阻,有缘才能和它相遇
沙漠戈壁可不是游乐园。身处大漠之中,放眼望去,天际线边缘虽然只有一片澄澈分明的黄蓝相接,但随时可能会遇上沙尘暴,还有成群的野兽。比起这些,杨可欣觉得更大的困难是一些潜在的危险。至今,她仍记得第一次到罗布泊寻找陨石时差点走失的经历。
杨可欣第一次随伙伴进入罗布泊腹地,看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沙石,每一个找寻陨石的人都兴奋不已。杨可欣也不例外,一下车便只顾埋头寻找陨石,几个小时过去后,她连大家准备集合回营的讯息都没听见。
夕阳徐徐落下,茫茫戈壁滩上一片寂静,杨可欣忽然发现大部队已无踪影,她脑海里浮现着白天看到过的风干的尸骨,眼泪便不由自主地流下来。杨可欣一边哭一边问自己怎么办,到后面害怕得哭都哭不出来了,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在她心头萦绕。夜幕渐渐降临,戈壁滩上虽不至于伸手不见五指,但因远处低吼的风声,仍显得异常诡异。杨可欣缩紧了身子,一边担心自己会遭遇不测,一边期盼同伴能快点想起她。
经过五个小时的漫长煎熬,杨可欣终于等来了援救。原来,当时分坐在两辆车的同伴都以为杨可欣在另一辆车上,谁都没想到她会掉队,直到大家在集合地碰头时才发现杨可欣不在,于是连忙回头寻找。杨可欣获救了,看到队友的那一刻,她紧紧地抱着同伴,泣不成声。
寻找陨石的路上,经常会有沙尘暴、陷车等惊险遭遇,这却让杨可欣变得更加坚定,也让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也在一次次“狩猎”过程中练就出仅凭肉眼就能基本判断陨石的功力。
2014年,杨可欣在新疆阿拉塔格山发现一颗重达30多公斤的陨石,而今,这块陨石已经成为她的“镇店之宝”。现在谈起来,杨可欣还是一脸的自豪。
那天,团队成员不知走了多少路,人也困了,腿也乏了,带上路的满壶水也只剩下最后一口。如再无收获,就只好打道回府了。谁也不愿这样空着手回家,就在大伙儿一脸无望时,杨可欣忽然发现眼前一丈多远的地方有一块黑乎乎的大石头,她隐隐觉得这应该是块陨石。
楊可欣的判断很快被同伴们给否定了:“这片陨石带已经被很多人搜寻过,不可能留下这么大的一块陨石。”但杨可欣坚信自己的判断,打定主意要把这块石头带回来请专家鉴定。
事实证明杨可欣是正确的。“这块石是两种星体物质发生碰撞并融合在一起,最终穿过大气层落在地球上的。从表面的氧化程度看,这块陨石已经落在那里超过100年。”听着鉴定专家的分析,杨可欣一脸得意。她觉得陨石在外太空漂流了那么长时间后,最终落在地球被自己发现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茫茫的戈壁滩上散落的各类石头不计其数。置身其中,满眼都是石头,要想在这石堆里找到一块陨石,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对于这样的小概率机会,杨可欣也颇为珍惜:“我很相信缘分,我一直认为我发现的每一颗陨石都是和我有缘的,当我在茫茫的戈壁上发现它的时候,就感觉我和它好像注定要相遇,它就是属于我的星星。”
办“科普馆”,让陨石有自己的家
陨石非常稀有,很多商人希望靠“猎陨”一夜暴富。但随着对陨石的深入了解,杨可欣知道陨石不仅具有收藏价值,在科研方面更是无价之宝。
“陨石是目前人类唯一可以获得的来自地球之外的岩石样品。通过研究陨石的成分和结构,可以了解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相关信息。我们应当珍视它。”杨可欣说。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陨石的奥秘和宇宙的神奇,最大限度发挥陨石的价值,杨可欣打算回到家乡贵州贵阳开一个陨石文化科普馆。
很多人不明白她为什么选择到贵阳开陨石文化科普馆,杨可欣欣然解释:“因为我是贵州人,而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贵阳,这里可是中国行星科学的发源地哦。”的确,贵阳出了很多陨石方面的研究专家,但专家们平时都忙于实验,没有时间去寻找陨石。而杨可欣等陨石猎人有足够多的陨石线索,却没有能力进行科学研究,两方的合作正好优势互补。
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贵州省观赏石协会的支持和帮助下,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于2017年8月8日向社会开放,300多颗形状各异的“星星”在贵州陨石文化科普馆安家,每天都有不少爱好者前来观赏。
科普馆里的很多陨石都价格不菲,有人想出百万元高价购买一颗大陨石,杨可欣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陨石背后可能有一个特殊的故事和经历,在了解以前,不能轻易出手。”然而,因为要维持科普馆的运营,同时要举办一些陨石科普公益活动,再加上每年的房租、电费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杨可欣有时不得不出售一些小的陨石标本和陨石饰品。
有一次,当她不得不把一颗损失出售给一名文化商人时,她像要卖掉自己的孩子一样不舍得,反复确认:“你们一定会好好收藏它的对不对?”这让对方觉得很好笑:“放心,我们会爱护它,不会吃掉它的!”
2019年9月,杨可欣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组织了一次猎陨科考活动,又一次进入了她熟悉的戈壁沙漠寻找陨石。时隔一年再一次进入无人区,杨可欣充满向往地说:“一次日出,一次日落,在戈壁,在沙漠,不经意地就会切换风景。这里的一切都那么神秘,而一切的未知,都让我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