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既结合课本,又冲破课本约束和限制,延伸美术欣赏触角,加大欣赏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延伸欣赏;方法;美术素养
一、作者延伸
欣赏完某位美术家的作品后,再向学生介绍该美术家的其他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艺术历程、艺术特色,更好地把握该作者的艺术成就、风格特点。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适量欣赏毕加索在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演变过程,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格尔尼卡》是前面几个时期画风的综合运用,也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
二、内容延伸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课本范例内容相同或相近但表现方法不一的其他美术作品。如欣赏任伯年的工笔画《荷花》的清新雅致,再欣赏潘天寿《映日》的泼墨、粗犷,莫奈《睡莲》的光与色交织的扑朔迷离,再到工艺大师杨苏明捏雕花插《荷叶蜻蜓》的精巧、莹润。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同题异构带来的不同视觉审美体验,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题延伸
在美术欣赏中,有时同一主题会被不同美术家反复表现。由于个人的阅历、情感、秉性、绘画风格的迥异会使同一主题的美术作品异彩纷呈,通过比较分析同一主题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同的审美体验。例如同为战争题材,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利用强烈的对比再现了起义者失败的惨烈与悲壮,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以奔放的激情、丰富的色彩、动感的构图、象征的手法,浪漫的表现高昂激越的战斗激情,潘鹤的《艰苦岁月》以凝练、古朴的刀法塑造了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两位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四、背景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我们单独欣赏某一作品而学生却产生欣赏障碍时,我们有必要把欣赏的触角延伸到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风格促成的艺术社会背景上来。例如学生对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是无法欣赏的。这时,我们要从当时的艺术现状出发,分析野兽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即影响主义、立体主义、传统绘画标准,现代科技的冲击,非洲的土著艺术与东方哲学艺术的影响,以及野兽派代表人物自由率真、狂放不羁的性格促使他们不求形似,只求色彩来传情。对艺术背景的延伸,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洞察力、敏感性。
五、风格延伸
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选择与课本欣赏范作艺术风格相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延伸欣赏评述,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技巧特色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在欣赏蒙德里安《黄与蓝的构成》初步了解抽象主义的艺术特色几何学的倾向后,再继续欣赏其《百老汇爵士乐》以及马列维奇几何抽象派画家的《飞机起飞》巩固对冷抽象的理解。
六、媒材延伸
美术媒材是完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对使用了大家不熟悉的媒材表现的美术作品可适当挖掘有关知识,拓深了解此媒材的特点及表现技巧效果。如美术课本同时介绍了《跃马》、《米洛斯的维纳斯》,由于表现对象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用的是半透明的白云石表现女性的典雅与细腻,《跃马》用的是凸凹不平的磨砂石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以及依材造型的浑朴沉雄。就媒材与作品的关系,可以延伸欣赏霍去病陵墓雕刻,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媒材由于自己独特的形状、色彩、肌理、质地、必然会有相应的使用工具、表现技法、表现对象,即媒材与表现对象的完美融合。
七、兴趣延伸
课本选录的作品虽然全面,但往往会面面俱到,点到为止。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把欣赏的触角延伸到更深更广。课本中国画的欣赏教学仅停留在艺术表现的方法技巧上,没有从文化角度、艺术语言角度作深层意蕴的分析。而我校是国画特色学校,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兴趣浓厚,所以在美术课上延伸欣赏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画代表作品,了解中国文人与中国画的审美关系,以及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表现特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又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画的表现力。
八、地方特色延伸
在美术欣赏时如能结合课本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进行欣赏教学不仅促使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提高其欣赏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鉴赏水平。如课本介绍了画像砖《弋射收获图》,而我们徐州汉画像石(砖)全国有名,组织学生参观汉画像馆,追溯汉画像石(砖)产生的历史根源,拓印名作、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尝试制作等教学手段把欣赏教学进行地更深入更彻底。
九、相关评论延伸
课堂上的各抒己见毕竟只是仅限于课堂上的“一堂之言”,往往还受到我们学识之浅、眼光之短的局限。而相关作品的评论多的会让我们目不暇接,发达的信息时代可以让我们听到更多更全面的评论。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相关美术作品的评论可以启迪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十、再创作延伸
一些世界名作会被一些艺术家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再创作。例如杜桑《带胡子的蒙娜丽莎》、波特罗《十二岁的蒙娜丽莎》、《胖胖的蒙娜丽莎》以及于晓洋的现代摄影《21世纪的蒙娜丽莎》,森村泰昌的《蒙娜丽莎——第三个场所》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给人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学生再创作感受审美再创作的乐趣。审美再创作欣赏及审美再创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再畏惧权威,敢于挑战。
美术课延伸欣赏的外延很大,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探索一定还有更多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中学)
【关键词】延伸欣赏;方法;美术素养
一、作者延伸
欣赏完某位美术家的作品后,再向学生介绍该美术家的其他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作者艺术历程、艺术特色,更好地把握该作者的艺术成就、风格特点。如在欣赏《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适量欣赏毕加索在蓝色时期、玫瑰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超现实主义时期、蜕变时期的美术代表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艺术特色、演变过程,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格尔尼卡》是前面几个时期画风的综合运用,也能更好地实现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
二、内容延伸
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与课本范例内容相同或相近但表现方法不一的其他美术作品。如欣赏任伯年的工笔画《荷花》的清新雅致,再欣赏潘天寿《映日》的泼墨、粗犷,莫奈《睡莲》的光与色交织的扑朔迷离,再到工艺大师杨苏明捏雕花插《荷叶蜻蜓》的精巧、莹润。让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分析,同题异构带来的不同视觉审美体验,碰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同中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主题延伸
在美术欣赏中,有时同一主题会被不同美术家反复表现。由于个人的阅历、情感、秉性、绘画风格的迥异会使同一主题的美术作品异彩纷呈,通过比较分析同一主题不同表现带来的不同的审美体验。例如同为战争题材,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利用强烈的对比再现了起义者失败的惨烈与悲壮,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以奔放的激情、丰富的色彩、动感的构图、象征的手法,浪漫的表现高昂激越的战斗激情,潘鹤的《艰苦岁月》以凝练、古朴的刀法塑造了在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中两位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四、背景延伸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如果我们单独欣赏某一作品而学生却产生欣赏障碍时,我们有必要把欣赏的触角延伸到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艺术风格促成的艺术社会背景上来。例如学生对马蒂斯《戴帽子的妇人》是无法欣赏的。这时,我们要从当时的艺术现状出发,分析野兽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所呈现的艺术特点。即影响主义、立体主义、传统绘画标准,现代科技的冲击,非洲的土著艺术与东方哲学艺术的影响,以及野兽派代表人物自由率真、狂放不羁的性格促使他们不求形似,只求色彩来传情。对艺术背景的延伸,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敏锐的洞察力、敏感性。
五、风格延伸
根据教学的巩固性原则,选择与课本欣赏范作艺术风格相同的美术作品进行延伸欣赏评述,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同类美术作品表现的方法技巧特色从而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理解力。例如在欣赏蒙德里安《黄与蓝的构成》初步了解抽象主义的艺术特色几何学的倾向后,再继续欣赏其《百老汇爵士乐》以及马列维奇几何抽象派画家的《飞机起飞》巩固对冷抽象的理解。
六、媒材延伸
美术媒材是完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对使用了大家不熟悉的媒材表现的美术作品可适当挖掘有关知识,拓深了解此媒材的特点及表现技巧效果。如美术课本同时介绍了《跃马》、《米洛斯的维纳斯》,由于表现对象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用的是半透明的白云石表现女性的典雅与细腻,《跃马》用的是凸凹不平的磨砂石表现动物皮毛的质感以及依材造型的浑朴沉雄。就媒材与作品的关系,可以延伸欣赏霍去病陵墓雕刻,让学生明白每一种媒材由于自己独特的形状、色彩、肌理、质地、必然会有相应的使用工具、表现技法、表现对象,即媒材与表现对象的完美融合。
七、兴趣延伸
课本选录的作品虽然全面,但往往会面面俱到,点到为止。我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把欣赏的触角延伸到更深更广。课本中国画的欣赏教学仅停留在艺术表现的方法技巧上,没有从文化角度、艺术语言角度作深层意蕴的分析。而我校是国画特色学校,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兴趣浓厚,所以在美术课上延伸欣赏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画代表作品,了解中国文人与中国画的审美关系,以及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表现特点,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眼光又提高了学生对中国画的表现力。
八、地方特色延伸
在美术欣赏时如能结合课本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进行欣赏教学不仅促使学生热爱家乡文化,提高其欣赏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专业鉴赏水平。如课本介绍了画像砖《弋射收获图》,而我们徐州汉画像石(砖)全国有名,组织学生参观汉画像馆,追溯汉画像石(砖)产生的历史根源,拓印名作、分析作品艺术特色、尝试制作等教学手段把欣赏教学进行地更深入更彻底。
九、相关评论延伸
课堂上的各抒己见毕竟只是仅限于课堂上的“一堂之言”,往往还受到我们学识之浅、眼光之短的局限。而相关作品的评论多的会让我们目不暇接,发达的信息时代可以让我们听到更多更全面的评论。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相关美术作品的评论可以启迪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及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十、再创作延伸
一些世界名作会被一些艺术家以令人意想不到的形式再创作。例如杜桑《带胡子的蒙娜丽莎》、波特罗《十二岁的蒙娜丽莎》、《胖胖的蒙娜丽莎》以及于晓洋的现代摄影《21世纪的蒙娜丽莎》,森村泰昌的《蒙娜丽莎——第三个场所》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给人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学生再创作感受审美再创作的乐趣。审美再创作欣赏及审美再创作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不再畏惧权威,敢于挑战。
美术课延伸欣赏的外延很大,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探索一定还有更多的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中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