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以美救赎心灵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ieH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随雕塑专业委员会艺术考察团游览中欧,徜徉于布拉格老城时,在歌剧院附近见到了一座空斗篷雕塑,印象颇为深刻。只是没想到,后来我居然在中国遇到这件作品的作者安娜·高美女士,缘分一词不可谓不巧妙。某日上午,我们相约在一家咖啡馆对她进行一次采访。在我看来,安娜虽年逾花甲,身上却有一种充满活力的优雅及浪漫,她的言谈举止都洋溢着对艺术的热爱,对美与和谐的盛赞。我们聊起了她的人生,她的作品,她的思想……
  安娜出生于莫多瓦河岸的捷克克鲁姆洛夫,这座小城紧邻布拉格。美丽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堡、巴洛克式的教堂和查尔斯桥上精美的雕塑都深深烙在了她关于童年的回忆之中。她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和维也纳度过了少年时代。中欧丰厚的人文环境也为她日后的创作埋下了艺术的种子。虽然安娜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素描和绘画,但她的家庭没有能力送她到艺术学校学习。她不得不等到成年后随丈夫移居巴黎,才开始正规的学习。用她的话来讲:“在巴黎,一个崭新的世界冲击着我的感官——罗浮宫、法国文化、像达利和毕加索那样的艺术家、许多出色的哲学家都选择了这座‘光明之城’作为他们的家。如果我不想让自己爆炸的话,我必须将这种冲击转化到创作中。因此,我选择到公立美术学院和大茅舍画院进修。”
  一开始,安娜并没有从事雕塑创作。“我只想画画,仅此而已。”安娜说,“由于我的三维画风,教授很快便引导我转向雕塑方面的学习,但这没有影响我。”安娜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埃伦斯特、雷内·玛格丽特以及萨尔瓦多·达利这些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影响,她慢慢开始运用柔和的特纳式的色彩进行创作,接近于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艺术家以及维也纳学校的幻想写实主义。
  但是人生总是不可预知的,而且通常非常残酷。一个严重的事故使得安娜6年无法进行绘画创作。她不愿意终日无所事事,便决定尝试雕塑。从二维的绘画过渡到三维的雕塑,对安娜而言,并非难题,天赋里对空间的敏感使她感到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神秘的、浪漫而充满想象力的绘画风格也转移到雕塑创作之中。
  为了雕塑创作,安娜后来定居在意大利托斯卡纳——距离雕塑中心卡拉拉不远。正是在意大利这个生活便是舞台、遍地都是艺术瑰宝的国度里,她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艺术创作源泉的重要部分——强烈的宗教信仰。安娜感动地说:“生命就像一个大圆圈,美再一次以神秘的方式重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话、梅地奇家族和文艺复兴时艺术还有巴洛克艺术,所有的一切好像都在告诉我‘安娜,不要动摇,用美与邪恶和丑陋做斗争。通过耶稣基督回到欧洲的根源、回到古老神话中得到救赎’。”正因如此,安娜的作品里有一种强烈的宗教精神。她认为:“我的艺术使命是引导观众走向真善美,走向信仰。”
  和谐与美是安娜在谈话中不断出现的两个词。她的雕塑饱含舞蹈般的人体之美与动态之美,在古典的优雅中蕴蓄了强大的张力,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人物充沛的情感。她的作品又常常具备一种戏剧性和情节性,或者可以说是文学性。她的创作灵感通常来源于音乐、舞蹈、戏剧、神话、宗教、哲学、诗歌等等。每一件作品背后都铺垫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是她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与文艺修养交织的结果。
  对于音乐,安娜谈到:“我的父亲是一位音乐家。音乐对于我就像牛奶对于人一样,父亲的音乐一直陪伴并影响着我在艺术方面的学习。”
  安娜认为,希腊和罗马神话是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们也激励她不断追求平衡与和谐,而和谐是美必不可少的元素。她以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为背景创作了许多作品,冠名以“神话重游”系列。这些作品诠释着欧洲的现代神话,也见证了她的信仰。
  以白色大理石雕成的作品《欧律狄克》是一件经典之作。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中俄尔普斯与欧律狄克的爱情故事。欧律狄克的身体与代表俄尔普斯的乐器相依相偎,象征他们真挚感人、至死不渝的爱情。
  《尤利西斯》的背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里流浪英雄的故事。“当风吹入我们的眼中,我们的灵魂便随翅膀飞翔”——遵循内心的真实感情,抵制住所有诱惑,翅膀带着尤利西斯飞回爱的家园。尤利西斯象征着一个男人,他历经曲折,却仍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认定的真理,重新寻回自己的家。“尤利西斯和奥德赛对我而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一个范例。年轻之时,我们总想游历四方,年老之时,我们总想回家,似乎那里有一个来自我们无法挣脱的宿命的救世主。终其一生,我们都在寻找回家的路,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当我们抵达造物主的家园时,我们留下了旧的生命,只为重新开始。”安娜说道。
  作品《克罗诺斯》是一个一只脚踩在金字塔形基座上的人物,他低着头,向前舒展着双臂,姿态轻盈,似乎要飞起来一般。这个人看不出性别,也没有睑部,连帽的衣物暗示了头部的存在。克罗诺斯是希腊神话中天空之神乌拉诺斯和大地之神盖娅的儿子。他推翻了父亲乌拉诺斯的残暴统治,并且领导了希腊神话中的黄金时代,直到他被自己的儿子宙斯推翻。但安娜的这件作品与故事无关,“克罗诺斯”象征着一种信仰的情感。她说“为了寻找我们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将日常生活中的狂躁放在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静谧的思索之中,投入到僧侣们令时间暂停并给予我们启示的宗教仪式中。如《埃涅伊德》中所写道的——再一次内视自我,若仍不能看见美,那就像雕塑家那样行动吧,他们雕塑着美。所有理想化的秩序和比例源自上帝所创造的自然。若想理解它们,需要大量的时间。”
  安娜的作品也歌颂着爱、奉献和勇气。她用一句诗揭示作品《翠鸟》:“我是世上的一滴水珠,在海洋里寻找另一滴水珠;我奋不顾身地奔向我的爱人,消逝在我的追寻中。”当她透过窗户,她看到了地中海上海鸥杂耍般的飞翔,她感概着:“对我们这些两条腿的生物而言,它们多么优雅,多么轻盈,多么自由惬意啊!一年又一年,我看到同样一对鸟儿筑巢又育雏,我由此获得了创作《翠鸟》的灵感。”《翠鸟》象征着女性对家庭的忠诚和为爱人作出的自我奉献。她的付出令她生出了一对翅膀,获得更高的自由。《欧洲》塑造了一个半跪立在浪尖的年轻女性,小心翼翼地试图拾取波浪中心的瑰宝。由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波浪中,是一块硕大的施华洛世奇水晶,这水晶象征着欧洲精神。这件作品揭示了一种无畏的勇气。《奥林匹克精神》由三个向上叠置的运动员组成,他们高难度的精妙平衡代表了奥林匹克永无止境的挑战精神。
  安娜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多数的人物形象在第一性征和面部上是模糊的。她常常用面具、面纱来遮盖面部,或者用头套、帽子取代头部。在乳房、下体的网状装饰流露出精致浪漫的女性气质。这是她有意为之的处理方法。因为她并不希望这些形象具有特别具体的面貌,而希望他们更具有普遍性,超越时间,超越性别,超越个体。《心灵的外衣》——这件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及的“空斗篷”正是一个极致的代表,它完全以衣物取代了人体,将所有的情感与内容都装进了这个“无中生有”的躯壳中。
  1980年,安娜第一次用空斗篷象征了她的坚定信念:拯救我们的不是可见的物质,而是不可见的爱和良心。这件作品目前在全世界有八座,分布在欧洲的很多地方,其中包括布拉格歌剧院门口,摩纳哥格雷麦迪皇宫、德国凯特姆教堂、萨尔斯堡大教堂等地。最震撼人心的一件体量巨大,高5m,重50t,在艺术史上独一无二。它是在一块独立的重达200吨的石头中雕刻而成的,这块石头开采于著名的“米开朗基罗洞穴”,也就是米开朗基罗挑选用于“大卫”和其他著作的大理石开采洞穴。安娜凭借这件巨大的作品在2008年被授予“普雷米奥米开朗基罗”奖。制作这样一件作品,对安娜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是勇气、坚持、信念的综合。安娜创造了美,并在创造的过程中净化了自己的灵魂,锤炼了自我的信仰,同时将这些美好的品质和感受传递给了世人……
  美是永恒的,它不会死亡,只会转化为新的形式出现。
其他文献
2015年5月23日下午,“纪念郑可先生诞辰110周年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参加研讨会活动的有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领导、专家,郑可先生之女郑方女士、郑可先生教过的学生,以及来自文化、美术、建筑、科技、教育等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汇聚一堂,共同回顾和缅怀郑可先生走过的艺术生命历程,以及他对中国现代工艺美术教育事业和中国的艺术设计做出的杰出贡献。以下文字是讨论会上的部分发言内容。  
近来,雕塑家李春华创作了《文化的喀斯特景观系列》雕塑作品,共七件。它们都是以中国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或文化现象。
艺术所面对的世界越来越纷繁复杂,各种手段、意义、情感、观念常常赋予其太多的文本内容,从而将艺术形式本身的价值湮没其中。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并不通过形式来表达,或者说不能被形式表达,而求诸于其余叙述方式,从而令形式本身丧失活力。雕塑在不断扩展材料、技术手段、文化观念的时候,正面临着这样一种迷失的危机。  雕塑家比利·李并没有刻意回避后现代进程对于雕塑发展的影响,然而,基于他的年龄、个性、兴趣、文化背
1971年出生于福建福鼎市,工艺美术师,自幼酷爱书画雕塑艺术。毕业漳州师范学院,后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擅长人物肖像造型和寺院大型佛像雕塑。创新作品获国家级百花奖和艺博会金奖8项,银奖5项,铜奖4项,优秀奖3项。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宁德市美术协会副会长。
“泛雕塑”的提出是为了对雕塑艺术有一种新的认识,融合传统与现当代,学院与民间、材料与科技等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和成果,发掘彼此的体验与经验,达到兼容并蓄的目的。文章以新的视角对泛雕塑的概念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等诸方面做了论述。   We bring forward the word “Pan sculpture”, based on the new understanding of scu
公共艺术专业背景与教育理念  specialty background and education idea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共艺术是一种当代文化现象,换言之,它是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社会及人文环境之间密切互动关系的重要“媒介”。  公共艺术实际是将“公共”、“大众”和“艺术”联结成一个新的领域,其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公共性,强调艺术面向公共与大众,尤其强调公众
A Successful Transition——Comments on Fu Zhongwang’s New Works“Gathering of Heroes”  by Sun Zhenhua    中国雕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雕塑家的个人创作和城雕作品相分离的问题;特别是具有试验性和探索性的当代雕塑,如何有效地进入公共空间,在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完成自身转换,使当代性和公共性获得统一
提起丹麦王国,我们会想起那熟悉的安徒生童话、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丹麦的标志小美人鱼、也会想起逐渐流行起来的以丹麦设计为代表的简约艺术设计风格。殊不知这个充满童话般的国度,其当代艺术也正在国际艺术市场中崭露头角。  是什么使丹麦这个童话王国的艺术悄无声息地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书写了国际艺术市场中新的童话?又是什么使得丹麦被评为世界上最具幸福感的国家?笔者试图带着上述种
雕塑与建筑都是城市公共环境中以空间表达为主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空间占有、空间控制、空间影响、空间视觉、空间心理、空间审美等方面的作用。雕塑与建筑都是通过一定的空间占有来表现其存在性的,不同的空间形象产生了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它直接影响了空间对人产生的心理作用和审美作用。空间的表现是雕塑与建筑的艺术创造主体,雕塑与建筑所涉及的空间有着共同的特征与联系。  雕塑与建筑是城市公共环境中形成空间构造的重要元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具像性雕塑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安东尼奥·卡诺瓦的冷峻的理想化雕塑到阿尔多·卡萨诺瓦(Aldo Casanova)的富有意趣的倾斜性抽象作品,雕塑家创造出了充满激情的理想化杰作,并且将雕刻对象进行了崭新的再造,接下来我将要叙述一段简史,内容是探讨独立的雕塑家是如何介入到贯穿于18世纪晚期至20世纪的象征性雕塑的演变的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在本文中被提及的雕塑家均改变了这样一种范式,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