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凭借问题为载体、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课堂教学通常流于形式,效果不佳。本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整合,把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分为四种类型:探究型、实验性、调查型、分享型。进行了两年的课堂教学实践,归纳总结出“综合与实践”课的整体课堂教学模式。以此来指导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整体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模式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综合性能力为目的,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进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此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的分类
根据“综合与实践” 主题活动课的内容设置和活动课的特点,以课例的研修为根本,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的策略为主线,通过实践和理论模式对比分析,提炼出“调查型”“探究型”“实验型”“分享型”四种课型,形成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报告。(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一览表)
二、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
1.探究型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体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数学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学习需求、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因此学习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上,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对《数字与编码 》《1 亿有多大?》《探索图形》《自行车里的数学》等课例进行研讨,确定了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引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例。学生对现象和事例有直观真实的感受后,教师将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此时,教师渐进启发,学生步步跟进,从而激发了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②分析问题,理清探究思路。探究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分享成果;第二个环节,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共享成果,鼓励进一步质疑(提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探究。
③自主(或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可以是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学生个人的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和创新的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线索与方法,给学生“加餐”,如借助网络与视频补充探究活动的内容。
④合作交流,总结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会联系实际分析归纳学习成果。再次交流可以深化当前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与迁移。
2.实验型
数学实验目的为的是验证数学的某些猜想,解决数学的某个问题。“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课充分体现出学习者“学-玩-做-思-创”的有效合一。实验过程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后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活动验证猜想。我们研究了五年级课例《掷一掷》和《打电话》,六年级课例《确定起跑线》和《有趣的平衡》,对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六个步骤。
①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
②提出猜想。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相关数量进行猜想;根据感知结论进行猜想。
③设计实验。自主设计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核心。这个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师要由“教”向“学”转变。要指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做出周密计划和安排。制定实验研究的计划和方案。教师指导分工,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记录。
④进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活动和实验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注意事项:操作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记录的科学性。指导学生个人分析或在他人的启发、诱导下弄清现象的原因,并归纳结论。
⑤分析总结。通过实验,学生依据实验过中所测量出的数据和探究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成因。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数学规律,理清基本思路,得出实践结论。
⑥评价提升。针对实验中的难点、重点、疑点设计练习题,即堂检测,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语言,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
3.调查型
“调查型”课例是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与生活的也是有联系点的,我们要学会把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互化,促使调查更有效。通过四年级课例《营养午餐 》和六年级课例《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的研磨,我们制定以下的教学模式。
①确定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或者从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关于數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相关的主题,学生根据老师选定的范围,根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②设计方案。让主题活动有序开展,老师根据主题按学生情况确定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分组,合理分工。学生进行分组后再讨论,共同设计,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等。
③进行调查。根据活动主题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调查。主题活动的指导者可由学生担任。引导学生首先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如实地调查、查阅咨询、上网搜索等。其次是明确分工,组长要明确每一位成员任务,组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只有做到人人参与,才有利于活动的落实。
④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做好角色分配利于学生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要根据收集的数据,图片和调查的问卷等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汇报并展出;也可以制作幻灯片,向老师和同学展示。通过交流展示、对比分析,不断质疑解惑。 ⑤总结评价。评价分析学生的达标情况,对学生构建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与反思,从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提升与迁移。
⑥拓展运用。拓展的目的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培养学生探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最终实现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4.分享型
分享型课堂的重点在于分享和交流,因为有分享就会有反馈,得到的反馈越及时,需求越多,能够思考和能够获得的东西就越多,思考会变得更深刻全面,关系和链接会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而这些都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更多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分享感受与美好,从而帮助他人感受美好并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进步。分享型课堂是: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展示分享、交换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发现式的数学学习经验和体验。通过对二年级课例《小小设计师》、三年级课例《制作活动日历》和六年级课例《北京五日游》的研讨,确定以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确定主题。一般情况下需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参考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师生共同确定的主题。
②搜集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搜集,教师可推荐网上搜集、做小调查等方法。
③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设计好的文案可用文档、PPT制作,用手抄板、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出来。
④展示分享。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文案制作。设计好的方案在班内进行展示分享。
⑤交流评价。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分享情况,组织好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方案,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化方案。
⑥优化提升。学生从分享、交流中鼓励学生体会别人的方案,寻求最优化的方案,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三、“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整体模式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蕴含着数学课标的精神,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它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的一门课程。通过课例的探究实践,我们归纳了“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整体模式。
1.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和认知的水平等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选好课题。根据课题内容特点,小组反复讨论,精心设计方案。
2.搜集信息,探究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满挑战性的,应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同伴合作交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课题搜集数学信息。利用观察、操作、分析、整理等活动,發现、质疑、思考到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3.组织交流,展示成果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充分地交流;只有充分地交流才能增进同伴彼此之间的了解;只有充分地交流才能共享成功的喜悦。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很重要。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采用作品、表格、文字、图片、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成果展示。
4.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新课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处处体现着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精神等,学生体验活动后对数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能从中获得处理数学对象的思维方法和方式等。他们在实践应用时得出结论感受快乐。
5.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上升、不断转化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实行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重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考与反思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并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学会“数学思考”,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凭借问题为载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灵活运用策略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实现最终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义玲.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J].读写算:教师版,20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模式探究
新课标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以促进学生综合性能力为目的,着重发展学生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进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以此来指导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整体提升。
一、“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课的分类
根据“综合与实践” 主题活动课的内容设置和活动课的特点,以课例的研修为根本,以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的策略为主线,通过实践和理论模式对比分析,提炼出“调查型”“探究型”“实验型”“分享型”四种课型,形成课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报告。(附: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一览表)
二、主题活动课课堂教学模式
1.探究型
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的设计体现学生身心的发展与数学学习的特点。学生的差异、学习需求、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是教师培养的重点,因此学习模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所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综合与实践”的课堂上,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对《数字与编码 》《1 亿有多大?》《探索图形》《自行车里的数学》等课例进行研讨,确定了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巧妙设疑,激发探究欲望。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引用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或事例。学生对现象和事例有直观真实的感受后,教师将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此时,教师渐进启发,学生步步跟进,从而激发了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②分析问题,理清探究思路。探究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独立探究-小组交流-分享成果;第二个环节,小组全班范围交流、共享成果,鼓励进一步质疑(提出新的问题),引领学生再次深入探究。
③自主(或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探究学习可以是小组的合作学习和学生个人的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激发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和创新的兴趣。可以给学生提供线索与方法,给学生“加餐”,如借助网络与视频补充探究活动的内容。
④合作交流,总结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答问题,并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学会联系实际分析归纳学习成果。再次交流可以深化当前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与迁移。
2.实验型
数学实验目的为的是验证数学的某些猜想,解决数学的某个问题。“综合与实践”数学活动课充分体现出学习者“学-玩-做-思-创”的有效合一。实验过程是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后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活动验证猜想。我们研究了五年级课例《掷一掷》和《打电话》,六年级课例《确定起跑线》和《有趣的平衡》,对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提出了六个步骤。
①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发现问题。
②提出猜想。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猜想;根据相关数量进行猜想;根据感知结论进行猜想。
③设计实验。自主设计是数学实验教学的核心。这个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环节。教学活动是教师要由“教”向“学”转变。要指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对实验研究的内容、方法等做出周密计划和安排。制定实验研究的计划和方案。教师指导分工,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记录。
④进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活动和实验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注意事项:操作规范性;数据的准确性;记录的科学性。指导学生个人分析或在他人的启发、诱导下弄清现象的原因,并归纳结论。
⑤分析总结。通过实验,学生依据实验过中所测量出的数据和探究现象,进行全面分析成因。此时,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数学规律,理清基本思路,得出实践结论。
⑥评价提升。针对实验中的难点、重点、疑点设计练习题,即堂检测,可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语言,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激发学生创造的思维火花。
3.调查型
“调查型”课例是数学与生活的融合。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数学与生活的也是有联系点的,我们要学会把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进行互化,促使调查更有效。通过四年级课例《营养午餐 》和六年级课例《节约用水》《绿色出行》的研磨,我们制定以下的教学模式。
①确定主题。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或者从生活实际给学生提供关于數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相关的主题,学生根据老师选定的范围,根据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讨论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②设计方案。让主题活动有序开展,老师根据主题按学生情况确定分组或者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分组,合理分工。学生进行分组后再讨论,共同设计,形成初步的实施方案。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目的、活动的意义,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活动的开展时间、地点等。
③进行调查。根据活动主题组织学生有序开展调查。主题活动的指导者可由学生担任。引导学生首先选择合适的调查方式,如实地调查、查阅咨询、上网搜索等。其次是明确分工,组长要明确每一位成员任务,组员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只有做到人人参与,才有利于活动的落实。
④讨论交流。这是课堂最主要的环节。做好角色分配利于学生的讨论交流。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要根据收集的数据,图片和调查的问卷等资料形成调查报告,准备交流汇报并展出;也可以制作幻灯片,向老师和同学展示。通过交流展示、对比分析,不断质疑解惑。 ⑤总结评价。评价分析学生的达标情况,对学生构建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与反思,从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提升与迁移。
⑥拓展运用。拓展的目的在于扩充学生的知识与视野,培养学生探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最终实现数学与生活相融合。
4.分享型
分享型课堂的重点在于分享和交流,因为有分享就会有反馈,得到的反馈越及时,需求越多,能够思考和能够获得的东西就越多,思考会变得更深刻全面,关系和链接会变得更加丰富饱满,而这些都会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做出更多更具有实际意义的行动。
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广泛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分享感受与美好,从而帮助他人感受美好并促进学生自我的发展和进步。分享型课堂是: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展示分享、交换思想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发现式的数学学习经验和体验。通过对二年级课例《小小设计师》、三年级课例《制作活动日历》和六年级课例《北京五日游》的研讨,确定以下的课堂教学模式。
①确定主题。一般情况下需结合前面学习的知识,参考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内容,师生共同确定的主题。
②搜集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资料搜集,教师可推荐网上搜集、做小调查等方法。
③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小组合作设计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设计好的文案可用文档、PPT制作,用手抄板、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出来。
④展示分享。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文案制作。设计好的方案在班内进行展示分享。
⑤交流评价。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分享情况,组织好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并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比较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的方案,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化方案。
⑥优化提升。学生从分享、交流中鼓励学生体会别人的方案,寻求最优化的方案,体验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三、“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的整体模式
“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蕴含着数学课标的精神,体现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它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本质的一门课程。通过课例的探究实践,我们归纳了“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整体模式。
1.确定课题,制定方案
要考虑学生生活环境和认知的水平等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选好课题。根据课题内容特点,小组反复讨论,精心设计方案。
2.搜集信息,探究实践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满挑战性的,应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同伴合作交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课题搜集数学信息。利用观察、操作、分析、整理等活动,發现、质疑、思考到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体验,主动参与,才能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3.组织交流,展示成果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充分地交流;只有充分地交流才能增进同伴彼此之间的了解;只有充分地交流才能共享成功的喜悦。因此,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很重要。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针对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并采用作品、表格、文字、图片、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成果展示。
4.得出结论,实践应用
新课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处处体现着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精神等,学生体验活动后对数学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能从中获得处理数学对象的思维方法和方式等。他们在实践应用时得出结论感受快乐。
5.总结评价,激励提升
学生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上升、不断转化的过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步积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实践能力。实行自评、生评和师评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要重视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考与反思的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并逐步上升到理性水平。只有这样,学生在“综合与实践”中学会“数学思考”,促进了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实践智慧的生成。
总之,“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凭借问题为载体,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它不仅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应灵活运用策略模式,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与实践,实现最终目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义玲.数学课堂教学基本模式[J].读写算:教师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