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中市作为红色革命老区,由于地理条件处于四川省的边远山区,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是全省比较贫困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国家一直都将发展贫困山区农村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以巴中市巴州区观音井镇观音庵村新村点规划设计为例,重点介绍其中的布局规划和建筑风貌。
关键词:山区农村;新村点;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129文献标识码:A
1观音庵村地理区位及新村点用地现状
观音庵村位于巴中市巴州区观音井镇西部,距离镇政府驻地约12km。巴南高速自村域中部南北穿越。在村域中部设有下巴庙高速出入口,高速路连接线自村域中部向東连接唐巴公路(省道101线)至下八庙镇。
本次规划的1号新村点位于观音庵村北部,巴南高速下巴庙连接线以北,龙坝河自南向北自该新村点西侧流经,北侧和东侧紧靠大山,南面河谷冲积坝区中部有一小丘,依山傍水,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生态本底。用地范围5.44公顷,规划区内现状建筑均为居住功能,无公建服务设施。道路现状基本为机耕道路,路面等级差。
2规划方案说明
充分利用顺应地形及用地条件布置,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不挖山,不填沟,保持基地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突出以山、水、田、路为特征的田园院落式布局,使得建筑充分融入周边环境。
该新村交通区位良好,西侧紧邻规划观音庵村主要村道,规划利用现有紧邻基地西侧流经的自然水系,通过整治河道两侧滨水环境设置亲水平台和游憩设施形成一条滨水休闲景观廊,新村内部通过顺应地形自由布局的主要车行道路,形成多个组团院落,组团院落之间充分利用周边田园、山体景观楔入,展示出富有本村特色的农家生活情调。
平面布局采用院落组团布局方式,结合观音庵村紧邻高速路出入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在龙坝河西侧以及新村东侧山体平地分别规划一处产业用地用于发展农业观光体验、特色餐饮娱乐、山野生态旅游,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展示出农村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
3功能结构
整个新村呈现“一心、一带、多组团”的功能结构特征:
3.1一心
公共管理配套服务中心。
3.2一带
通过打造基地西侧蜿蜒流经的龙坝河作为新村的滨水休闲景观带。3.3多组团
结合优美的龙坝河亲水环境布置的一个滨水旅游服务组团和新村东侧依托山野生态环境布置的一个山地旅游服务组团以及新村内部多个居住小组团,每个小组团形成一个院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邻里氛围。
4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上结合地形顺势布局,同时采用不同层高的建筑户型进行组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整体空间视觉形态,避免出现“一般高、一样齐”的兵营式生硬布局,同时每个院落组团之间采取种植本土植被,或乔灌木或经济果林或蔬菜稻谷的方式将田园景观引入,使得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
4.1际轮廓线
居住建筑结合地形顺势布置,形成有变换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序列。主要聚居建筑均采用2~3层建筑交叉组织的方式,形成多样的立面透视效果,增加空间可识别性的同时也利于采光和通风。
4.2院落空间
通过围合、半围合、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手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多个组团院落,每个组团均有一处公共绿地,尽量用田园景观进行塑造,可采取种植经济果林或蔬菜地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周边田园景观的楔入形成每个组团外动内静的空间体系。
4.3筑尺度与体量
整体尺度应按照有关控制要求执行,满足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和通风要求。建筑体量和高度应注重与人的尺度关系,建筑主要以2~3层为主,采用高低错落的自由式布置,形成自然和谐的开敞空间。
4.4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在满足户型平面优化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布置及安装设备布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了统筹考虑。在外观和立面上也充分体现现代川东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围合式布局,中间以中庭田园绿化来营造组团环境景观。
5景观系统规划
新村内部以利用周边沟渠引入水系为主要景观,在新村中部形成一处荷塘,主要景观节点分别沿着荷塘周边布置,并延伸至各组团内部景观节点,形成多个景观视线走廊,结合荷塘周边布置的公共绿地形成一处居民亲水休闲的主要场所。
6总结
观音庵村紧紧抓住巴中市新一轮村庄规划的契机,依据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对自身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定位,借鉴成都成熟的城乡统筹规划方法,对新村点的功能结构、建筑布局等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为观音庵村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面。巴中市可借助此次新农村规划浪潮,逐步有序的对其他尚未走上城乡统筹之路的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把过去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打造成交通方便、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安居乐业的新型绿色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白选杰.新农村 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黄静,冯兵.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05).
[3]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建设,2008(05):39-41.
[4]邓毛颖,蒋万芳.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局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7(12):48-51.
关键词:山区农村;新村点;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2129文献标识码:A
1观音庵村地理区位及新村点用地现状
观音庵村位于巴中市巴州区观音井镇西部,距离镇政府驻地约12km。巴南高速自村域中部南北穿越。在村域中部设有下巴庙高速出入口,高速路连接线自村域中部向東连接唐巴公路(省道101线)至下八庙镇。
本次规划的1号新村点位于观音庵村北部,巴南高速下巴庙连接线以北,龙坝河自南向北自该新村点西侧流经,北侧和东侧紧靠大山,南面河谷冲积坝区中部有一小丘,依山傍水,具有非常优美的自然生态本底。用地范围5.44公顷,规划区内现状建筑均为居住功能,无公建服务设施。道路现状基本为机耕道路,路面等级差。
2规划方案说明
充分利用顺应地形及用地条件布置,尽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的破坏,不挖山,不填沟,保持基地的原生态自然之美,突出以山、水、田、路为特征的田园院落式布局,使得建筑充分融入周边环境。
该新村交通区位良好,西侧紧邻规划观音庵村主要村道,规划利用现有紧邻基地西侧流经的自然水系,通过整治河道两侧滨水环境设置亲水平台和游憩设施形成一条滨水休闲景观廊,新村内部通过顺应地形自由布局的主要车行道路,形成多个组团院落,组团院落之间充分利用周边田园、山体景观楔入,展示出富有本村特色的农家生活情调。
平面布局采用院落组团布局方式,结合观音庵村紧邻高速路出入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在龙坝河西侧以及新村东侧山体平地分别规划一处产业用地用于发展农业观光体验、特色餐饮娱乐、山野生态旅游,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展示出农村欣欣向荣的生活气息。
3功能结构
整个新村呈现“一心、一带、多组团”的功能结构特征:
3.1一心
公共管理配套服务中心。
3.2一带
通过打造基地西侧蜿蜒流经的龙坝河作为新村的滨水休闲景观带。3.3多组团
结合优美的龙坝河亲水环境布置的一个滨水旅游服务组团和新村东侧依托山野生态环境布置的一个山地旅游服务组团以及新村内部多个居住小组团,每个小组团形成一个院落,充分满足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邻里氛围。
4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上结合地形顺势布局,同时采用不同层高的建筑户型进行组合,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整体空间视觉形态,避免出现“一般高、一样齐”的兵营式生硬布局,同时每个院落组团之间采取种植本土植被,或乔灌木或经济果林或蔬菜稻谷的方式将田园景观引入,使得建筑之美与自然之美和谐统一。
4.1际轮廓线
居住建筑结合地形顺势布置,形成有变换丰富的天际轮廓线序列。主要聚居建筑均采用2~3层建筑交叉组织的方式,形成多样的立面透视效果,增加空间可识别性的同时也利于采光和通风。
4.2院落空间
通过围合、半围合、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手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多个组团院落,每个组团均有一处公共绿地,尽量用田园景观进行塑造,可采取种植经济果林或蔬菜地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周边田园景观的楔入形成每个组团外动内静的空间体系。
4.3筑尺度与体量
整体尺度应按照有关控制要求执行,满足建筑之间的日照间距和通风要求。建筑体量和高度应注重与人的尺度关系,建筑主要以2~3层为主,采用高低错落的自由式布置,形成自然和谐的开敞空间。
4.4建筑单体设计
建筑单体设计在满足户型平面优化的基础上结合结构布置及安装设备布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进行了统筹考虑。在外观和立面上也充分体现现代川东民居的建筑风格,采用围合式布局,中间以中庭田园绿化来营造组团环境景观。
5景观系统规划
新村内部以利用周边沟渠引入水系为主要景观,在新村中部形成一处荷塘,主要景观节点分别沿着荷塘周边布置,并延伸至各组团内部景观节点,形成多个景观视线走廊,结合荷塘周边布置的公共绿地形成一处居民亲水休闲的主要场所。
6总结
观音庵村紧紧抓住巴中市新一轮村庄规划的契机,依据优越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对自身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和定位,借鉴成都成熟的城乡统筹规划方法,对新村点的功能结构、建筑布局等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为观音庵村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面。巴中市可借助此次新农村规划浪潮,逐步有序的对其他尚未走上城乡统筹之路的村庄进行科学的规划。把过去贫困落后的山区农村打造成交通方便、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安居乐业的新型绿色新农村。
参考文献
[1]白选杰.新农村 新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黄静,冯兵.新农村建设规划技术的若干问题探讨[J].小城镇建设,2010(05).
[3]邓毛颖.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探讨与实践[J].中华建设,2008(05):39-41.
[4]邓毛颖,蒋万芳.城乡统筹下的村庄布局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7(12):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