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构想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xingzhe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化实习课程是适应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校内外实践性教育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是适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等特点同时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应秉承建构性理念、情境性理念及“全实践”理念;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及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关键词: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校本化实习课程;实施构想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52-03
  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学前教育专业(以下简称“幼师大专”)主要培养幼儿教师。近年来,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拓展通识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重视教育实践课程、丰富自主选修课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1]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教师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教育实践中的实习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瞄准教师运用、检验、深入理解课堂所学理论,获取实践性知识、形成教师理念和角色认同、培养专业能力有重要作用。[2]我国目前教育实习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教育实习这一薄弱环节已成为师范教育有待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何构建高质量的适合本土教育教学的“校本实习课程”已成为幼师大专院校解决实习环节问题的关键点。[3]
  一、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内涵
  当前“世界各国都极为重视教育见、实习,并使之成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问题。”[4]从当代教师教育发展趋向看,传统的以知识、技能为支撑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正在被专业发展本位取向取代。专业发展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体系应以教育实践为统领。教育实习作为职前教育最重要的教育实践形式,是师范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
  幼师的教育实习是指幼师生为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内容及特点,巩固、实践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初步的工作能力,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加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热爱而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因此,幼师大专的实习课程是指幼师大专院校为实现培养目标,锻炼和促进学生初步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而选择的与幼儿园工作内容相关的实践教育内容及其过程的总和。其外延包括幼师大专第五学年的校内实践、《幼儿园实习指导》实践教学、校外实习的内容及过程。
  校本化是指学校及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及学校、地区的特点和需要。校本化实习课程是指将国内外幼师大专院校典型的实习模式、内容、方法等再加工、再创造,开发出符合本校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又能突出本校特色的实习课程。
  二、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理念
  教育部于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四年制本科、三年制专科、五年制专科培养的幼儿园职前教师的教育实践应该不少于18周。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认为实施校本化实习课程应秉承如下理念。
  (一)建构性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不能对学习者作共同起点、共同背景通过共同过程达到共同目标的假设,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接受学习的,不仅是水平不同,更为关键的是类型和角度不同,故不能设想所有人都一样,而应以各自背景作为产生新知识的增长点。“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由于每个人按各自的理解方式认识客体,因此它是个体化、情境化的产物“学习是指每个学习者从自身角度出发,建构起对某一事物的各自看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作用”。[5]
  实习前,学生的认知结构局限于书本化的理论知识;实习时,实践内容与其原有认知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化和深刻化。因此,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方法时更应倾向于让学生去发现实习中的教育教学现象,以自己的经验去建构教育现象的意义,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个人化经验,而不是局限于被动地完成统一的实习任务和应对实习环境。
  (二)情境性理念
  情境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与情境之间相互作用,学习者在情境中通过活动获得知识,学习与认知本质上是情境性的。情境学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包括认知学徒制、抛锚式教学与学习共同体。
  在实习情境下,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可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核心成员。总之,校本化实习课程中学生与实习内容的相互作用方式、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尤为重要。
  (三)“全实践”理念
  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金亮教授探索开发了“全实践”理念下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所谓“全实践”就是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全程中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实践整合课程中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专业中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的技能操作,各学期安排的见习实习,短期的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毕业前综合实习及毕业论文等所有培养幼儿教师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的课程教学环节。也就是说,“全实践”就是实践要素诸方面在时间上要全程延通,在空间上要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要全面整合,在课程体系上要全面统整。[6]
  “全实践”理念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7]学生将书本的、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在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全实践”理念下受益的毕业生已然供不应求,其实践整合课程实施的效果非常明显。“全实践”理念为校本化实习课程提供了实证依据。
  三、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习模式
  (一)集中分散四位一体实习模式
  所谓集中分散,即学校于第五学年第一学期统一安排集中实习,第十学期学生回到生源地按照就近原则选择幼儿园实习,两种实习模式在实习的内容、目标、实施、评价等方面采用共同标准。其中第九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8周,学校在8周外的时间于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   四位一体化是指目标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实施一体化、评价一体化。目标一体化:立足一个目标不动摇,即培养幼师生的专业能力——观察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能力[8]。内容一体化: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内容既前后衔接,又具有一定的层次变化,实习内容为一体化目标服务。实施一体化:共建一个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幼师大专院校、幼儿园协同合作的管理组织,形成幼儿教育实践和实习的管理网络,以确保幼师学生实习课程的完成。评价一体化:教育行政部门、幼师大专院校及幼儿园按照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建立具体的教育实习考核标准。学生最终的实习鉴定按照师范实习指导老师、导师、幼儿园实习指导老师、督导、班主任及同分区学生的多方意见综合评定。
  (二)“双导师”制实习模式
  第五学年第一学期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学期中间8周,该学期其余时间在校内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引入“双导师制”。由学校领导、学前教育教研组、班主任共同提出“双导师制”计划,师范教育专业部确定体现相关课程实践教学的实习课程内容和要求。集中实习基地为附属园与合作园。
  “双导师”中,第一导师为附属幼儿园及合作园的骨干幼儿教师或教育专家,时间由双方灵活安排,指导次数3次以上,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但不局限于)帮助实习生全面了解实习基地情况、校外8周集中实习的职业指导。第二导师为校内专业课教师,指导内容主要是(但不局限于)校内课程实践教学指导、分散实习的区域督导。学生在8周的集中实习前需了解实习基地的教师、幼儿园基本情况,实习效益可能会有所提高。
  因此,无论是校外8周的集中实习还是校内的课程实践教学都有导师给予及时的职业指导,实习效果肯定很好。学生在最后1学期的分散实习中也能更快适应幼儿教师的工作。
  四、校本化实习课程分区督导评价机制
  所谓分区督导制,是指按照学生的生源地将实习涉及到的地区分成若干区,每个区指定一位师范专业教师作为督导,负责该区学生分散实习期间的事务。按照生源地所属区域,可分成15-20个区,每个区选一位实习课代表;每位督导负责的人数不超过20人。同区学生每月开一次碰面会,相互交流实习经验,讨论实习重难点,互帮互助共同提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实习课代表做好记录,交督导讨论解决,并及时告知其他同学。同时,名师还将以“专题讲座,专业引领”为主题开展教育实习类、职业规划类专题讲座,给幼师生专业指导。
  校本化实习课程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涉及教师、领导、学校甚至教育局相关部门以及经费等诸多方面,应建立多层次的组织和保障体系。学校实习课程校本化的探索尚处于初级阶段,尚需改善课程实施条件,充实课程资源,拓展与探究校本化实习课程实施新思路,优化实施构想,加强落实校本培养目标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左敏.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课程设置[J].教师教育研究,2005(10).
  [2]潘月娟,刘颖,张丽敏.如何促进实习生在教育实习中的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2011(1).
  [3]王海燕.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科课程设置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4]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述评,2011(5).
  [6][7]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
  [8]虞永平.什么样的学前教育才是有质量的[R].2013中国学前教育年会报告,北京:2013.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其他文献
摘要:东台发绣名闻天下。陈伯余作为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在发绣界历经艰辛、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其发绣作品享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赢得了国内外客商的一致赞誉。陈伯余获得“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荣誉称号,是与他长期勤学苦练、艰苦自立、锐意创新分不开的。  关键词:陈伯余;发绣;工艺;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25-03   发绣
摘要:企业调研可知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五年制高职生的职业面向和职业活动现状,可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探索实践与之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五年制高职模具制造专业“项目为载体、岗位相匹配‘双核’相融”人才培养模式能以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搭建课内外职业素养培养框架,构建以职业能力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摘要:“食品设备自动化”专业集群依托江苏食品职业教育集团等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深化“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共育机制。在构建“一线五岗、岗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建设合作开放、共享互补的实训体系,打造现代食品设备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互融、双兼互聘的师资队伍,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成效显著。促进了学院与企业、学院与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基就是中华文化,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精英和典籍文化,一部分就是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有言:“精英文化是一种‘父亲文化’,给我们精神和思想;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然而,父亲也是奶奶养育的,精英文化也是民间文化孕育出来的。”此话非常生动地表述了两大文化组成之间的血脉关系。2003年,我国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摘要:职业院校所招进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构建职业学校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有利于变“说教式”被动教育为学生自我设计、自我组织、主动参与、增强自信的自我教育,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素质教育;创新型学生社团;互动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
摘要:张荣胜校长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的领军者。他科学的办学定位、严格的质量监控、对接产业的智慧举措等是培养现代化人才、铸就特色职教品牌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张荣胜;成功;教育人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71-03  [人物档案]张荣胜,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京高职校)校长,高级讲师,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联
李宏伟说自己和新海高中很有缘份,他是这所学校的学生、家长、教师,又是主政多年的校长。我以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这所学校文化基因的继承,新海高中的前身是普爱平民义务学校,学校的起步就伴随着普爱的进程。近些年来,李宏伟基于学校文化传统的承传,基于人到中年的生命感悟,又努力倡导探索“普爱教育”,以卓有成效的实践给教育爱的丰厚内涵以生动诠释,将学校发展带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大爱的本质  教育爱是一种职业
摘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调查、分析职业学校教师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产生的教学效果、获得途径及影响因素,能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翔实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27-03  一、调查概况  调查对象: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部分专业课程任课教
摘要:“更好的教育”是服务学生自然成长、启迪学生自己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促进学生自觉成长的教育。追求“更好的教育”,必须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教师专业成长范式和校长管理服务方式,构建促进心灵转向、滋润生命生长、点燃生命火焰、提供外在自由的课堂。追求“更好的教育”,需要县级政府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行为导向、改变实践路径,让基础教育发展更为理性、创新更富实效、治理更加有力。面对基础教育发展
拿到陈明华先生的新著《语文的享用与工艺》时,适逢首届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暑期高级研修班在南京师范大学火热进行中。在组委会推荐的众多名师著作中,这本书颇为碍眼,封面有些土,色调有些暗,很随意的一只咖啡杯,隐隐的很散乱的几滴飞溢的咖啡或是墨汁,细看那微微突起的黑色竖排书名“语文的享用与工艺”八个字,由不得你不去咂摸这封面的整体构思,这时你的心头会涌起雅致、厚重等一些词语了。陈明华先生是江苏省中学语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