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体味慈母情,场景融入学子心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stal_zi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母情深》是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根据著名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删改而成。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舐犊情深”。
  母爱是人世间亘古不变的主题,《慈母情深》一文是这个主题下很典型的一种演绎。故事的背景就在母亲工作的车间,尽管“我”只是向母亲要“一元五角”买一本长篇小说,但结合故事时代背景,这“一元五角”就显得“重逾千钧”了。作者选取去工厂向母亲要钱买书这样的一个具体场面,用特写的镜头予以记录,从而刻画出了一位“慈母”的形象:哪怕自己的工作如此艱辛,也会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地满足孩子的渴望。也许母亲说不出这“一元五角”背后的大爱,但她知道,让孩子快乐是每个母亲应该做的。正如梁晓声本人在后来的《关于慈母情深》一文中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愿望是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益的,哪怕仅仅是会带给我们快乐的,父母都会尽量地满足我们的愿望。即使因为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实现我们的愿望对父母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父母也往往会无怨无悔地尽力去做。父母总是这样——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孩子”。
  作者善于描写场景,刻画细节,融入感情。通过反复修辞的运用,把一个个画面如电影般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打在读者的心上。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提示有两条:一是注意体会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二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基于文本的理解和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设置,我对《慈母情深》一课的重点内容作了如下解读和设计:
  一、给钱:关注细节,体会慈母的情深
  母亲是怎样给钱的呢?文中有三处细节描写:“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买《青年近卫军》的钱。”在引导学生画出这三处句子之后,重点则放在文字的品读上:从这些场景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掏”,说明母亲已经倾尽所有,所谓的“掏心掏肺”的“掏”也是这个意思;“揉得皱皱的”,是说这些钱母亲已经攒了很久,放在衣兜里一直舍不得用;“毛票”是零钱的意思,用“龟裂”的手数着“毛票”,足见母亲的辛劳,家庭的困顿。然而,面对孩子买书的愿望,母亲却毫不犹豫地“塞”——这个“塞”字用得好:一方面是说母亲毫不犹豫地“给”,所以动作很快;另一方面,她不愿意边上的女人拦着她给钱,也不愿意听到女人责备“我”不懂事,所以要偷偷地“塞”。这些细节,需要抓住重点词品读,才能读出细实的感受来。
  文中写道:“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仅仅是一元五角,何以反复出现“第一次”“这么多”?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个话题时,可结合文中交代的母亲一个月的工资数理解,也可对当时的物价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学生了解到这一元五角的分量,进而体会母亲挣到这笔钱的不容易。因而,第二次再筹一元五角,文中用的词是“凑”。这个“凑”字,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文字背后隐藏的内容:翻箱倒柜地找是“凑”,今天攒几分明天攒几分是“凑”,东借一点西借一点是“凑”……在对“凑”字背后内容的挖掘中,对一元五角来之不易的体会就又深了一层。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母亲工作的环境上(即课文的第7自然段),来深化对母亲挣钱不易的理解。学生自由朗读后,请他们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压抑、潮湿、阴暗是显而易见的。再进行深一层的挖掘,发现这一部分文字中反复出现的“七八十”,师生共同来数一数: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勾连第9自然段,学生还能发现一处“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作者反复地写“七八十”,学生就反复地读“七八十”,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糟糕不言而喻。在一次一次的“七八十”中,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让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
  二、要钱:聚焦场景,感受“我”的情深
  视角切换到“我”的角度。“我”去厂里要钱,文中几次写看到的母亲的样子呢?引导学生发现三处句段,并且发现“我”目光中蕴藏的感情。
  首先是远镜头,看到的母亲是这样的:“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作者在这里没有直接交代这就是“我”的母亲。如果直接交代,应该是这样来写:“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了我的母亲,她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用意:“我”一下子认不出母亲,不敢相信这就是母亲。
  接着,镜头是这样摇转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这里的三个句子如果合并成一句简洁的话表达,就是“母亲直起背转过身望向我”。这其实是一瞬间的动作,但作者在文中却将它们切分成了三句话。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呢?其实就是让我们读者将这个瞬间动作看得更加仔细,更加清楚,体会到当时母亲在“我”心里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教学中可以安排师生的合作朗读,将这个画面一帧一帧地来定格。这段文字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其中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呢?这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在交流点拨中发现每一句“我的母亲”的感情变化:这份感情正如浪涛般一层一层地奔涌而来,要营造出这样的效果,作者特意将“我的母亲”放在了每一句最后,通过反复的手法来表达或宣泄情感。
  给“我”钱后,“我的母亲”是这样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四个“立刻又”表现出母亲工作的忙碌和紧张,学生不难体会到,更重要的是四个“立刻又”的反复,写出了母亲工作的机械——忙碌的工作把母亲变成了一台机器。“我”对母亲的爱惜和心疼,就隐藏在一处处的“立刻又”中。
  三、尾声:一转再转,体会“长大”的内涵
  学到此处,学生对于文中母亲的形象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慈母情深”,深就深在“将为难留给自己,将快乐给予孩子”。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行文至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没有结束,而是又加了四个自然段。文字不长,也就五六行的样子,但细数其中的转折却不少:攥着钱跑出去没买让自己“失魂落魄”的书,而是给母亲买了水果罐头,这出乎意料,是一次转折;按理说,母亲看到孩子孝敬自己的水果罐头,应该高兴才对,但文中母亲却是“数落了我一顿”,这又出乎意料,是第二次转折;被数落后,拿着母亲凑来的钱又买了书,这更出乎意料,毕竟家境如此贫困,母亲挣钱如此艰辛,怎会再费巨资来买书呢?这是第三次转折。看,这“一波三折”就是梁晓声的匠心独到之处了。通过这一次次的转折,作者其实是在呼应文中的“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一个大人了”这句话。
  在“一波三折”中,“长大”的真正内涵也被揭示出来了:长大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精神的成长:知道要孝敬母亲,这是一层“长大”,更深层次的“长大”其实是理解母亲、懂得母亲、体谅母亲。
  文末的这些转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这一次次的转折,从中看到一个“长大”起来的“我”的形象。学文至此,学生既体会到了慈母情之深,又感悟到了“长大”的内涵。这样的文章,也会化育为每个孩子成长的养料。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已经全面启用,编写人员依据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处细节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臻于完美。统编本教材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充分贯彻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课标的核心理念。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指出:“语文课最基本的,还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培养读书的兴趣和习惯。”特别要说明的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仅仅指语文教学中实际的寫一写,而是指获得了听、说、读
文本解读  《蜘蛛开店》从整体考量,课文情节贴近儿童生活,生动有趣。招牌上的广告内容写一次,再换了一次,最后又换一次,每一次来的顾客都出乎蜘蛛的意料,让人忍俊不禁。这种经典童话的反复叙事结构,拥有巨大的想象张力,也有了被儿童阅读发现的可能,激发了儿童阅读、思考、表达的欲望,非常适合用来训练儿童朗读、复述故事的能力,培养儿童初步感知、模仿自然段的言语表达范式,实现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在阅读教学
【设计理念】  本单元教学设计重在加强教学资源间的联系、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使学习单元具有整体性、挑战性。设计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使“课堂”变为  “学堂”。  “快乐读书吧”重在学习阅读封面,感受阅读的快乐、培养爱护图书的习惯。  【内容简介】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是科普文章。教学这类课文,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启蒙和科学兴趣的培养,应学习准确运用语言文字。本单
在传统的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采用“讲授法”展开教学,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跟随着教师的问题阅读课文,理解中心思想。这样的授课模式固然能够传授语文知识,却忽视了学生主体,又使得课堂单调无趣。“本真语文”课堂强调立足学生主体,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习、真正成长。而微课能够将抽象化为具象,将静态变为动态,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性格特征,容易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  一、微课的内
美丽的校园里,回廊间、草地旁、摇椅前总能看到徜徉在书海里的孩子们。曾几何时,我们悄然间播下了闲暇阅读的种子,让学生的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瞧着学生沉醉在文字世界的“孤读”模样,一些想法油然而生:一个人封闭的阅读感知太过单一,学生在个体的闲暇阅读中汲取不够,闲暇的交互锻炼也太少……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自由地分享,让他们的闲暇不再“孤读”呢?我们开始了新的尝试:  一、意趣分享——碎片化时间的自由展示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劝、且”等17个生字,会写“朗、却”等8个字。  2.通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体会寒号鸟和喜鹊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体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词语  (课前在黑板上贴一堵石崖、一棵杨树,在石崖和杨树之间画一条小河。)  同学们,黑板上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谁知道它的名字?(指名读课题
【经典重现】  《颗粒归公》教学实录  袁 瑢  第一课时  一、出示塑像,引出课题  师:我这里有一个少数民族打鼓的塑像。这个塑像是用泥捏的,上面还涂上颜色,很好看。(出示:捏niē)用手指头把软的东西弄成一定的形状叫“捏”,你们捏过什么吗?  生:我捏过橡皮泥。  生:在科技课上,我们用橡皮泥捏过压缩机。  师:在天津有一家捏泥人的艺术家,姓张。(出示:张)他们的作品很受人们的欢迎,大家亲切地
推荐语  我眼中的杨舸是一个认真执著却又随遇而安的人。说她“随遇而安”,是因为无论是在名校还是到薄弱学校任教,她都安之若素,踏实工作;她的“认真执著”,表现在从教师到校长,她从没有脱离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线,几乎一直走在前沿。二十余年,她从区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到市学科带头人、省学科带头人,从东湖区“中坚杯”到南昌市“园丁杯”再到省“赣教杯”,直至全国大赛,她一路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从不懈怠。她还是个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在危难面前沉着冷静、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支书形象。  2.学习课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以环境描写、人物对比凸显人物形象,以设置悬念增加感染力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反馈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桥。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预习了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注意“漏”“贼”等生字的写法。  2.结合“最有意思的内容”捕捉信息,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分角色朗读,结合“老虎和贼的所想”体会故事的趣味性,明白“做贼心虚”的道理。  4.借助课后示意图和“老虎和贼的所想”详细地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激发情趣  1.同学们,汉字猜猜猜,谁来挑战,这是什么字?出示图片。  2.“漏”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