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庭波:倔强的坚持,铸就中国芯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ai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路更为艰辛,我们将以勇气、智慧和毅力,在极限施压下挺直脊梁,奋力前行!滔天巨浪方显英雄本色,艰难困苦铸造诺亚方舟。”2019年5月17日,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发布《致员工的一封信》,在网上引发舆论热议。
  如果说,任正非是华为海思的根,那么何庭波不啻为华为海思的魂。在她的带领下,海思不断进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儿时立志,追梦的赤子心


  还是一个女孩时,何庭波的见识、想法就与许多同龄人不同。
  上小学时,一次课间休息,邻座女孩拿出日本产的自动削笔刀。这款产品的外形像小陀螺,铅笔削好了,刀能自动收入肚子内,笔头不易折断,又伤不到手,大家都没见过,觉得特别厉害。何庭波却平静地说:“有什么好羡慕的,外国人能做的,中国人也能做到。等我长大了当工程师,我保证做得比这个还要好。”同学们哄堂大笑。何庭波心中的梦想却越发笃定。
  1981年,何庭波考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她的高中数学老师袁宏喜回忆道:“何庭波个性非常要强,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何庭波的家庭条件一般,为了节约车费,她每天从东塘跑步上学。直到学校安排她寄宿,才结束了这样的跑学生活。高考时,何庭波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邮电大学录取。亲友们都担心她视力不佳,劝她别选半导体专业,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这一专业——她要实现儿时的心愿,再大的困难都阻挡不了她前进的步伐。
  1996年,何庭波硕士毕业。当不少同学都设法去外企大公司时,她却因为一颗赤子之心,来到当时还只是小厂的华为,成了研发部的一名工程师。

敢想敢拼,做华为的中国芯


  在崇尚狼性文化的华为,鲜有女性工程师。有人劝她离开,说华为一直由男性主导,女性很难出彩,何庭波偏不服气。
  起初,研发部的男同事都想着照顾她,不安排困难的工作给她。但后来所有的人都发现,何庭波根本无须照顾,因为她一做起事就通宵达旦,竭尽全力。很快,何庭波的名号就传遍了华为。
  当时华为已做出第一个芯片。有了这样的基础,光通信设备这一新业务被寄予了厚望,而这个厚望就落在了敢想敢拼的何庭波身上。
  当时,何庭波负责芯片设计,随时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检测,可整个公司的检测仪器只有一台,何庭波只能和别人抢着用。困难远不止于此。由于扩展业务的需要,经常出差的辛苦劳累且不说,芯片研发的举步维艰让人很伤脑筋。很多人因为看不到希望而辞职,但不服输的何庭波坚持了下来。
  两年后,无线业务又成为公司的重点。公司要派一个人前往上海组建团队,从事3G芯片研发。何庭波清楚这件工作的价值,她义无反顾地接了任务,重组团队,日夜奋战。在硅谷,她亲眼目睹了中美两国在芯片设计上的巨大差距,“要想追赶上,只有大规模引进海外人才。”她有一种紧迫感。
  2004年,因为全力投入研究CDMA(一种无线通信技术)而在国内一败涂地的华为,抓住了海外市场这根稻草,冲出重围,开始腾出手来谋划新的业务。任正非把何庭波叫到办公室,“给你2万人,每年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爬起来!”何庭波就震惊了,因为当时整个华为只有3万人,研发经费不到10亿美元。
  “是不是要做手机芯片?”何庭波虽然感到震惊,但还是很快厘清了思路。任正非点点头:“我相信你。”
  “华为做系统、做芯片,是为了别人断我们粮时,有备份系統用得上。”面对任正非的嘱咐,何庭波知道困难重重,但她不服输。
  与半导体相比,手机芯片研发更为复杂——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而且前景难料。当时外界存在各种质疑,同行也不看好华为:芯片研发最烧钱,海思能做出个什么东西来?事实上,刚刚开始做的时候,就屡屡碰到难以逾越的困难。

不愿服输,才能闪耀全球


  最初3年,海思在手机芯片上毫无斩获。何庭波先给自己鼓劲,然后给同事们打气:“做得慢没关系,做得不好也没关系,只要有时间,海思总有出头的一天。”
  面对种种质疑,何庭波说:“我就不信国外能做,我们不能做。”她马不停蹄地在全世界招揽人才,积极备战。
  2009年,海思好不容易发布第一款应用处理器K3V1,由于采用110纳米工艺,落后对手好几代。何庭波又带领团队苦战许久,再次推出K3V2,这一次却因处理器工作时发热量过大,被业界奚落为“暖手宝”,不少人甚至幸灾乐祸:这就是挑战高通(世界知名芯片厂商)和苹果的结果。
  何庭波顶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在不断锻炼团队的过程中,挖掘出了一批能啃硬骨头的人,她带着这批人通宵攻坚,终于在1年后,推出首款TD-LTE基带芯片——巴龙700。不要小看这块国产芯片,它被评价为“在高通最坚固的防线上,撕开了一道口子”。那一天,何庭波和海思的全体员工们兴奋了几分钟,又都迅速冷静下来。芯片更新换代很快,每分钟他们都不能停下脚步。
  2013年,正在研发麒麟950的何庭波,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拜访了研究手机芯片的胡正明教授。何庭波非常敬佩地说:“你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胡正明却回答:“我不觉得我是科学家,我是一名工程师!”他对自己身为工程师感到无比骄傲。
  而在很多年以前,刚刚进入华为的何庭波的工作牌上,也写着“工程师”3个字。她突然觉得自己的坚守有着更大的意义,回国后,立马开始了新的项目,她说:“我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在她的带领下,海思手机芯片终于进入主流市场,不仅在工艺上领先至7纳米,在性能和功耗上也比肩业内最优。不到3年,海思的麒麟芯片出货破亿。
  在此之前,高通几乎垄断了高端基带芯片市场,是何庭波带领着海思,让这一格局悄悄发生了变化。如今,以麒麟CPU为支撑的华为手机,在15年间闪耀全球。
  但何庭波依然没有懈怠,她指出,海思依然有很多的困难要攻克,登高的路只会一步比一步更艰难。但是,何庭波相信,海思一定会攀登上芯片行业的最高峰。
  (摘自《莫愁·智慧女性》)(责编 芳庭)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上幼儿园的女儿对我讲:“妈妈,我没什么事做了。”我说:“你可以看看《娃娃画报》啊。”“看完了,我全会了。”我想也是,女儿最喜欢看画报的,杂志一到,她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开始看起来,几天下来,就能记下每一页内容。  “那我教你加法,好吗?”我试探地问她。  “什么叫加法?”她好奇地问道。  “就是将数字加在一起,比如5加3等于多少。”我解释道。  “好啊,好啊。妈妈,你现在就教我加法。”她急切
现在,让我们进入森林。  树会掠过你的脸颊后退,  而我会停下来,将你向它们呈示,  但它们没法弯腰。  夜在上面照看它的生灵,  唯有那些松树从来不改变:  陈旧的伤口涌溢出  賜福的树脂,永恒的下午。  如果可以,树会举起你,  将你举过一道又一道山谷。  而你将经过一只又一只手臂,  一个孩子  奔向一个又一个父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之后,在各个大中城市中形成了一类独特的经济地理单元——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与城市融合的重要窗口,又是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重要纽带。总的来说,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地域,它具有一些独特且突出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特征,这里的人口来源和构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文化上呈现多元性和不确定性。城乡结合部的这些特点给这类地
邂逅了一个爱画画的他  我从小住在风景秀丽的美术学院旁边,上学也是从美院附属幼儿园一路读到美院附中。  每个爱美的孩子都有画家梦,我经常在放学时放慢脚步,走在那条杨柳依依的小路上,一边看野花,一边拂柳枝。路边写生的人们,也成为我眼中美丽的风景。我有时候会自己写生,有时候会给别人做模特。像每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我会悄悄观察写生的男孩子。  孙奇冉是一个每周三都坐在同一个位置写生的人。他的眼睛如湖水
蝴蝶是纤巧的、柔美的,大家都喜欢。但有多少人知道蝴蝶是如何蜕变而来的呢?有人会说,那是蝶蛹不畏痛苦,克服重重困难蜕变而成的。但是如果一只无所适从的蝶蛹总是随风飘荡,还能最终破茧成蝶吗?    一、发现他是一只在空中随风漂泊的蝶蛹    他,一个上了九年小学才毕业的初一新生,留着刺猬头,不穿校服,白色的衬衫半敞着,眼睛里充满不屑;他,上课要么睡觉、要么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纪律,作业从不认真完成;他,自
科学素养是构成人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文化素养。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日益加快,社会经济活动中知识含量与流速都在增加,一个缺乏科学素养的人将难以达到“自我实现和理智的生活”。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能按照科学原则做出个人决定,参加影响社会的科学事件讨论。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批判性地思维,合作式地工作
职业倦怠也称“职业枯竭”“职业衰竭”,与三个相互联系的因素密切相关,即情感耗竭、工作非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  情感耗竭是个体对压力的评估,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工作非人性化是个体对他人的反应,表现为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服务对象,低个人成就感是个体对自我的评估,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降低。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其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教育
一、我们的语文老师    我们的语文老师长相一般,典型的大众脸,梳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混在人群中就很难找到了。  不过,俗话说的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她虽然脸长得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却满腹经纶。按说也算得上孔夫子的女弟子了,那学问能少得了么?更何况是位天庭饱满、骨骼精奇的天纵之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也要争气才行啊。这可不是拍马屁,下面用事实说话。  你知道“尴尬”二字怎么写吗
留心一下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制造笑料,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文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
近几年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小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成为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生命意识的教育,有的学生确实学到了知识,却忽略了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尊重和欣赏,比较自私狭隘,甚至因老师、父母的批评,同学问的一点小矛盾就怀恨在心,将人杀死。  生命教育不能仅仅在德育课中进行,作为具有浓厚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