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心一下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对于教学机智的“浅解”乃至“误解”,往往走进一些误区:其一,随意生成,无限拓展,与课堂教学目标背离,教学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其二,媚俗搞笑,纯粹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制造笑料,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其三,抛却文本,形式主义的活动频繁,忽视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基本属性,课堂教学的“语文味”逐渐淡去。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从而体味语文教育智慧的意蕴。
一、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言语实践的审美感知与创造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知的精彩。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讨论文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的含义时,灵机一动,随即引导学生交流歇后语,然后又利用网络搜索了一组组歇后语,学生一边读一边笑声不断,大半节课时间就这样度过了。又如在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时,其间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让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浆,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这样喧闹课堂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而“语文味”已丧失殆尽。
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
1.必须牢牢把握“语文”的缰绳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注意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2.莫让学生与文本渐行渐远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1]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即兴创作,对意外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
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样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地塑造。
1.“美丽”的错误:无法预约的精彩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及时纠正,也可以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错误也可变得美丽。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临近结束时,笔者让学生默写此诗,有几个学生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辨”字写成“辩”。笔者引导学生辨别,究竟用哪一个字好。有学生说联系下文“忘言”应该用“辩论”的“辩”。笔者立即引申,原诗却用“辨别”的“辨”,用意何在?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了要“辨别”的是“此中”的“真意”,这“真意”包含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繁杂,追求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志趣,自然得用“心”来“辨”。这里利用了学生的一个别字,深化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触及到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然,这样“美丽”的错误忽视不得。
2.意外的“杂音”:多元解读的另类风景
在预设教案时,教师往往根据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等文本资料进行研读设计,而学情可以预估但不可定估,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经常出现多元化的解读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聆听“杂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同时及时纠正解读中的偏差。如在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笔者预先设置的是“骗”字(大臣、骗子、皇帝之间互相欺骗,小孩揭开骗局),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用一个“装”字(做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有的说用一个“欺”字(大人们互相欺骗,小孩结束欺骗),有的说用“虚”字(大臣、皇帝、骗子、成年人都是心虚的)……显然学生的发言全面而深刻,不仅巧妙归纳了童话的情节,也触及到童话的主题思想。
3.学生的差异:课程资源的生长点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教学李煜的《相见欢
一、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特质:敏感、投入,基于言语实践的审美感知与创造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往往能创造出许多未曾预知的精彩。然而,很多教师为了追求“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常常随意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挖掘一些教学细节,甚至被一些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偏离了航道,把学生引入迷宫。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讨论文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的含义时,灵机一动,随即引导学生交流歇后语,然后又利用网络搜索了一组组歇后语,学生一边读一边笑声不断,大半节课时间就这样度过了。又如在学习沈从文的《端午日》时,其间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赛龙舟热闹壮观的场面,让学生自由活动,有的学生以文具盒为鼓,以手为浆,有的学生干脆操起了教室里的扫帚、拖把,呐喊声此起彼伏,一场紧张激烈的“赛龙舟”就这样开始了……显然在这样喧闹课堂的背后,隐藏的是浅薄和虚妄,而“语文味”已丧失殆尽。
机智包含着敏感性,是一种全身心的、审美的感知能力;语文课堂的教学机智则应是基于言语实践的即兴投入的审美感知。
1.必须牢牢把握“语文”的缰绳
“生成”也许是一种不曾预约的精彩,但更是一种富有灵性的召唤,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主构建。应在充分预约中寻求平衡,酝酿突破。在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语文”的缰绳,瞄准教学目标,善于转化一些教学意外的“事故”。注意把握“语文”的本质属性,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2.莫让学生与文本渐行渐远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在语言的丛林中漫步,或驻足欣赏,或仔细玩味,学生才能对文本有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正如王尚文教授所说:“书面语的阅读只有还文字以声音,才能在倾听中找回生命的气息,找到心灵的感觉。”[1]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语文阅读教学。
二、语文课堂教学机智的调控:即兴创作,对意外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塑造
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教学就是“即兴创作”。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这样有效生成的境界,必须调控教学机智,正确对待一些意外情境并加以创造性地塑造。
1.“美丽”的错误:无法预约的精彩
错误是极具课程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因此,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及时纠正,也可以因势利导,生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错误也可变得美丽。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一诗临近结束时,笔者让学生默写此诗,有几个学生将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辨”字写成“辩”。笔者引导学生辨别,究竟用哪一个字好。有学生说联系下文“忘言”应该用“辩论”的“辩”。笔者立即引申,原诗却用“辨别”的“辨”,用意何在?学生联系上文明白了要“辨别”的是“此中”的“真意”,这“真意”包含了陶渊明远离官场的纷扰繁杂,追求安逸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志趣,自然得用“心”来“辨”。这里利用了学生的一个别字,深化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触及到诗人的灵魂深处,显然,这样“美丽”的错误忽视不得。
2.意外的“杂音”:多元解读的另类风景
在预设教案时,教师往往根据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等文本资料进行研读设计,而学情可以预估但不可定估,特别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经常出现多元化的解读观点,我们应该善于聆听“杂音”,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果,同时及时纠正解读中的偏差。如在教学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要求学生思考这篇童话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情节的,笔者预先设置的是“骗”字(大臣、骗子、皇帝之间互相欺骗,小孩揭开骗局),而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用一个“装”字(做新装、穿新装、揭新装),有的说用一个“欺”字(大人们互相欺骗,小孩结束欺骗),有的说用“虚”字(大臣、皇帝、骗子、成年人都是心虚的)……显然学生的发言全面而深刻,不仅巧妙归纳了童话的情节,也触及到童话的主题思想。
3.学生的差异:课程资源的生长点
受性别、个性、认知方式、生活背景、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正视差异,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异,并帮助个体形成适合各自学力的“差异目标”。课堂上需要运用教学机智,将个体差异视为一种交往资源去开发、利用,使得每个个体在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最优的发展。教学李煜的《相见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