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文本语言 提升思维品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ren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颁布的新的课程标准代表了各个学科目标最先进的最严谨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也成了老师教学的教纲,它给每位老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教什么、怎样教必须建立在新的课程标准这个基点之上。这次新课标特别提到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这是2003年的课程标准所没有的,这次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诚如新课标所表述的: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次提出的核心素养四大方面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十几年发展,对语文研究的最新的最深刻全面的认识,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经过一年多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自己的认识提升了很多,也能自觉地逐渐将学到的新的理念逐步应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当中,同时,对于一堂课的审视的角度和高度也有了很大的影响。在本校一年一度进行的课堂大赛上,老师们讲授了课文《愚溪诗序》,有幸作为评委听了多位老师的课,觉得他們的授课亮点很多,尤其在践行新课标理念这一块儿体现的还是很充分。
   一、注重以语言为原点
   2017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是这样定位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里特别突出了一切的出发点就是“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也罢,挖掘人文性也罢,根子在“语言”这个原点上。我们的老师在课堂实践中这一点体现得很充分,如有老师讲《愚溪诗序》,特别强调柳宗元的不屈的精神,好补充柳宗元写此文的背景,所谓因“永贞革新”被贬,依然著书立说。有老师则能从柳宗元明知其愚而甘为愚者,乐为愚者的状态,更能表明其坚守的角度解读,且能紧扣住“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爱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一句深入分析,探讨要分析不屈的精神,谈愤激不如谈其乐,设想如此文句,让柳宗元的政敌看到,不得七窍冒烟。政治上的贬谪本为惩罚柳宗元,他却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乐”本身就是战斗的宣言。柳宗元之不屈,之铮铮铁骨由此可见。此处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根本就是因为教师找到了语言这个原点。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是这样讲的:“我的所有教学活动都应该有助于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是我认定的语文教学之‘根’”。强调的一切的出发点也是语言文字这个原点。
   二、注重语言应用训练
   新课标讲:“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这里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应用训练,这个训练方式具体讲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来实现。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讲:“语文,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它自身的目标是什么?就是通过读、写、听、说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次讲课比赛的课堂上,老师们在“读、写、听、说”的训练上都有明显的体现。“听”和“说”最为常见,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回答问题同学们听,这里有最基本的“听”和“说”。读的训练,我觉得最大的亮点,不是老师在初步感知文本阶段的整体阅读指导,而是老师在让学生品读某一处关键句子的时候的反复诵读和体会内涵。如一老师在让学生寻找“愚溪”之美的句子之后,让他们反复读“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老师是这样指导的:一是让学生看需要突出的词语,如“虽”“而”“眷幕”“不能”这些字眼的突出,也就是突出了作者对溪水的喜爱之情。二是从长短句的角度体会,读出节奏,诗人的情绪,“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四字短句,宜读得短促有力,读出一种强烈喜爱的情感,而“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是长句,宜读得舒缓,体现作者惬意、陶醉的心情。这样经过关键句的诵读指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了字词背后的意蕴。
   三、注重文本的审美鉴赏
   新课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的第三点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它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行程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从这里我们能看到,对于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方法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具体地培养出发现美、鉴赏美的方法,我觉得老师在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上很是关键。本次讲课,老师呈现出了很有匠心的设计,给人很大的启发。试举一例,一位老师在讲《愚溪诗序》时,设计的主问题是:“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而柳宗元在无道的社会“违于理,悖于事”推行改革,这两个人你更欣赏谁的“愚”?老师设计了细化问题的模式:我更欣赏(或不欣赏)谁的“愚”,因为谁的愚,是(原文的话),实则是(点明实质,指出愚的优缺点)。老师同时还给出了范例:我不欣赏颜子的“愚”,因为颜子的“愚”是“终日不违如愚”,实则是守礼自谦之智,(点名本质),恭顺中难免有模棱之嫌,也少了一种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胆识,缺了一点当仁不让的执着,是一种缺乏风骨之“智”,为心怀天下者所不用。(指出优缺点)
   课堂的推进是由主问题引导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往往一个大问题,学生会脱离开文本语言去讲,或者说扣不紧文本。如果能把问题细化,引导学生扣住文本语言作答,这样就不会让问题的回答信马由缰,且能紧扣住文本。
   四、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新课标核心素养的第二点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它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这里我们能看到本次新课标对思维品质的重视程度,这是以前的老课标没有突出体现的。在讲《愚溪诗序》时,一位老师让学生辩柳宗元与宁武子、颜子的愚的区别,并要求学生们反复读“宁武子邦有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这句话,并深入思考:宁武子的“智”在何处?颜回的“睿”又在何处?经过讨论最后明确:“邦有道则愚”“终日不违如愚”是宁武子会审时度势,颜回会察言观色,因他们会“变通”,那么柳宗元懂不懂这些?显然柳宗元这些都懂,只是他做出了因“违于理”也就是坚持真理的事情而遭到了贬谪的事情,这是宁武子回避的但却恰是柳宗元所坚持的,这种愚体现的其实是柳宗元的一份担当。比较的方式是很好的一种训练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这样的训练重要的不仅仅是掌握了内容,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的能力。
   新课标的理念已经越来越深入到教学一线老师们的心里,更多的落实到了教育教学当中,尽管认识上要提高的还有很多,教学实践当中要进一步落实的也有很多,有时受旧课标的影响还不能很好和新课标进行对接,比如旧课标讲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与现在讲的核心素养衔接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又是什么?这一些既要提升理论水平,又要进行研讨交流。面对新课标,我们在实践中的困惑还有很多,但我们不会迷茫,因为新的课程标准也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语文的根本性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既要学习新同时还要不忘“根”,这个“根”就是“语言”,新课标在讲核心素养这一理念的时候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我想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语言”这个根本,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素养,就不仅能把新课标领会好,更会把新课标实践好,最终达到更好的教好本门课程的目的。
  
  王济山,山东省邹平市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有着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传统,在先秦儒家那里,所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家则主张清净无为,一切顺应自然,“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于私。”(《庄子·应帝王》)。这里的“游心”就是使自己的精神处于淡然无为的状态,顺其自然,是一种由遮蔽走向澄明的过程,也是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   苏轼谪居黄州,道家消极遁世的处世哲学渐渐在他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他在给苏辙的
对照2007考试大纲,梳理、探索2007年不同地域,尤其是对新课程区和非新课程区同一类型试题的比较,了解这类试题的设计思路,探索命题趋势,对即将进入新课程和已经使用新教材两年的省区很有必要。本文选择湖北和广东两省试卷的现代文大阅读题试做比较分析。  先比较一下《考试大纲》里的要求,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新课程区的能力多了一个“探究”层级,要求学生“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另外,新课程区的现代
当重新读了30年前叶老给《中学语文》复刊的题词后,我认识到,一堂好课应该从发展性上进行观察思考,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把握发展性、落实发展性含义上的功夫。  叶老的题词是一直被《中学语文》杂志放在封面作为阅读杂志的固定导语。我想,这样做,既是《中学语文》对阅读该刊的教师的提醒与忠告,也是《中学语文》指导中学语文教学与办好语文刊物的初衷。  新课程背景下,一堂好课不是要割断历史,割断传统,而是要更好地发现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体,更是历来语文教材的重要选文形式。文言文教学之于语文课程的价值不必多言,但如何将其中的教学价值有效地传递出来却是长期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没有良好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导致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串讲式”的弊病,并且这种现象很普遍。为此,本文拟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教学为例,从“提问”与“对话”良善发展的角度展开对文言文教学“
[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依据文本解读的概念,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获得学科教学所期望的阅读或者写作的经验。也就是为了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文本解读行为,最终指向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文本意义的发现,从而习得相应的语用经验。以下,我就以苏洵《六国论》教学为例,谈我对文本情境、路径与语言结构的理解。   第一,文本解读要认真研读课标   一切语文教学的起点或者说教学设计的起步,都是基于课程标
〔案例回放〕  今天,我拿着一叠作文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课堂。好不容易从虚情假意、胡编乱造的作文中找出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范文———《那一次,我笑了》。  在读范文之前,我再次重申了本次作文的要求,并对“真情实感”这一点作了特别强调。我本以为读完文章后,学生会举出一系列值得借鉴之处,能对自己的文章作出反思。谁知一个出其不意、始料不及的声音在班中响起——她的文章是假的,缺少真情实感。面对这样的音
高考一结束,浙江省的各种媒体就对高考试题作了评论,其中对语文试题好评如潮,概括起来无非是稳中有变、突出能力、贴近生活、关注人文几点。正奇怪那位专家有如此快的出手,后来一打听,原先是命题组自己的解读,不禁哑然失笑:一只母鸡下了蛋,不等他人先说,先呱呱大叫:我的蛋下得很大,很好,很有特点。这倒好,先让满世界都知道,这是一个好蛋,等人家反应过来,再想说几句时,别人已听不进去了——心理学上有个理论:先入为
杂文是“文学体裁之一,散文的一种。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运用形象化的方法,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感性和理性的融合是杂文的基本特征:寓道理于形象,幽默风趣、泼辣犀利几乎是杂文的商标;“说理”是杂文的目标和过程,杂文主要是通过“说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的,亦即通过“说理”达到社会批判、文明批判、政治批判的目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国在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中职学校肩负着重要职责,所以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教育改革为指导,大力创新中职语文教学方式,加强具有创新性、现代化教育新模式的运用。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对于提升中职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以自主合作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价值开始,探究自主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