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解说]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为测试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且区分度高,选拔功能强,大有开发潜力,代表着高考阅读鉴赏题考查的新方向。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2007年高考北京卷率先在作文命题中涉足诗歌评论题材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形式的赏析类写作试题出现在考生面前。因此,赏析文章写作就应该成为备考者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下面,笔者就对“赏析文章写作”备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型示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第21题)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解析】该题融思辨能力检测与人物或形象鉴赏于一炉,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文史知识,弥补了没有考查作家作品的不足,实在是一举数得。这道题实质是让考生对所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感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优秀的作家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它所处的时代,给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则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其意义是深刻的,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人物典型化的程度是一篇小说好坏的标准,而通过检测考生赏析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考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回忆作品内容,注意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注意分析情节发展过程中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认识、理解、分析人物,进而对人物作准确、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要求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述。
【答案示例】(1)小事可忍、大事敢为、侠骨柔肠的英雄(2)美丽、善良、刚强、好义的女性
【题型示例2】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2007年安徽卷)
①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是让考生根据相关资料,对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人物评价属于小型评论文章,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更集中,分析更扼要简明。人物评价可起到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拟写人物评价,颇类似于近年来风靡一时的人物颁奖词,只不过人物的事迹及材料的来源有所不同罢了。对于这道题来说,应先读懂相关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或提出所包含的重要问题,或点明其中的精神实质,或借题发挥。拟写时可遵循下列要求:(1)观点正确,语言简洁;(2)符合评论体裁写作要求。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人物评价:(示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题型示例3】文章赏析。(文章略)(2007年高考湖南卷)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解析】赏析谋篇布局的技巧、联想的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特色,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散文写作基本技巧的情况下完成。参考角度有:(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2)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1)①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题型示例4】根据意境诗句,自由命题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解析】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为“发表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不同评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在高考中写评论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该题还是体现了北京的风格,含义颇丰,令每一位考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求考生理解诗句,刘长卿的原诗为“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具体写作时,考生既可从内容方面(到底为什么这么兴奋)评论,也可从形式及艺术方面(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评论。
[应试策略]
1.增加相关的知识积淀。平时既要注意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透彻理解相关名词术语;又要注意搜集、学习借鉴各种赏评文章的写作规律及写作要领。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定期进行个性化阅读、研究性阅读,读出自我,读出问题。3.强化赏评文章的写作训练。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4.巧选适合自己的论题。考试答题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善于从所给的考题中(将来考题可能更多的会让考生自选角度)选准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题目,扬长避短。5.构建科学答题的模式。学会使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研读方法,提炼观点,列成提纲,形成清晰的文章思路。6.谨防答题常见的误区:①观点不明,思路不畅。“赏评题”,实质上就是根据不同要求写作篇幅长短不同的议论文。也有议论性评价性的说明文字,观点的提出和明确实质上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是赏析文章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提升文章品位、显示考生研读水平的一个重要过程。比如,有些“赏评题”虽然要求写作精短的文章,但写作者仍要注意布局谋篇的技巧,谨防思维角度不一致,例如前一段是从手法上入手赏析,下一段又变成了内容上的鉴赏,再下段又换成了线索上的分析等等。②脱离文本,偏离要求。“赏评题”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所评赏的对象进行自己的评赏,比如,湖南卷近年所考查的文章赏析,就要求考生必须针对文章本身进行鉴赏,是“以文论文”的一种赏析表达,而不能变成读后感,也不能仿照文章内容或写法,把文章的某个意象或某种感情等等加以扩充或延伸,形成自己的所谓观点,从而出现一种表面上的创造,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赏析;更不能任意联想,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某个作家的某部(篇)作品风格、思想等等,并进行不必要的比较阐述,完全不必为了显示自己知识的广度,多处引用(适度的引用还是有必要的,也显示功力)相关的材料。目前的“赏评题”,对于“赏评点”尚有一定的限制,需要考生认真地审题,不能随意为之。③挖掘不深,主次不分。“赏评题”要求写作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它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发表自己一定的研读创见,短短的文字也要求闪耀思想的灵光,所以“赏评”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满纸原文的摘抄或引用,不能缺乏强有力的评说语言,不能只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赏评题”不同于一般的简答题,考生不能把“赏评题”和“简答题”“问答题”混为一谈。那种不注重段落层次的安排,不注重过渡语言的设置,不注重首尾呼应的技巧,不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不进行精炼独到的概括,不注意叙述与评议的有机结合,不对赏评对象进行整合,不对思想观念进行归纳整理,不对赏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赏评的写法,都是要力避的。
[命题展望]
“赏评题”首次在2005年湖南卷亮相后,2006年、2007年连续现身湖南、安徽等地高考卷,并在2007年的作文题中现身,这都充分说明了该题型的强大生命力。笔者相信在未来的高考试题中,该题型将会进一步走俏,命题上也将会有一些变化:①字数还会有所增加。目前限定的字数,极大的影响了考生的发挥,必须适当增加字数,以便于考生发表真见卓识。②领地将会越来越大。在语言表达题及现代文阅读题、古诗阅读题、作文题中均可出现,③“赏评点”将会越来越宽。比如对文章的赏评考查,既可从微观方面考查,如要求考生解读文章的“文眼”,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某一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或要求考生从运用语言的需要出发,捕捉精巧的语言文字,进行炼字、炼词、炼句的艺术品析;又从宏观方面考查,如要求考生从多种思维视角,探赏一篇文章的美点、劣点等等。当然,未来的“赏评题”的“赏评点”将可能更多地是让考生自主择取,以利于考生见仁见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天一中学]
“赏评题”是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这是为考题型中的一大类,包括以下的鉴赏分析,人事评介说明、以及根据诗文名句的鉴赏导引出具有创新理解的作文。最有代表性的题型是湖南卷中的“文章赏析”,能力考查层级为E级,基本内容包括《考试大纲》中的: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该考题弥合了长期存在的读写考查的分离,把阅读、鉴赏和写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引导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为测试考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并且区分度高,选拔功能强,大有开发潜力,代表着高考阅读鉴赏题考查的新方向。随着高考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2007年高考北京卷率先在作文命题中涉足诗歌评论题材之后,相信会有更多形式的赏析类写作试题出现在考生面前。因此,赏析文章写作就应该成为备考者应该特别关注的对象。下面,笔者就对“赏析文章写作”备考谈谈自己的认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型示例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分别刻画了林冲和杜十娘两个人物形象。请各用一个单句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做简要概括。要求对形象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每句不超过25字。(2007年湖北卷第21题)
(1)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杜十娘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解析】该题融思辨能力检测与人物或形象鉴赏于一炉,既考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文史知识,弥补了没有考查作家作品的不足,实在是一举数得。这道题实质是让考生对所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进行赏析。小说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具体感人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优秀的作家是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来描绘它所处的时代,给予他所领悟的生活哲理,而读者则往往通过人物形象来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时代、社会的缩影,其意义是深刻的,赏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情节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人物典型化的程度是一篇小说好坏的标准,而通过检测考生赏析作品中典型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有效的检测出考生阅读理解水平。通过回忆作品内容,注意分析典型人物形象的特征及意义,注意分析情节发展过程中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注意分析描写人物的手法,从肖像、语言、心理、行动等方面认识、理解、分析人物,进而对人物作准确、客观的评价,最后根据要求用简明通顺的语言进行合理表述。
【答案示例】(1)小事可忍、大事敢为、侠骨柔肠的英雄(2)美丽、善良、刚强、好义的女性
【题型示例2】某校拟制作安徽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请你据此写一段陶行知简介(不超过7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个字)。(2007年安徽卷)
①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20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1946年去世。②提倡并致力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著有《陶行知全集》、《普及教育》等。③先后创办晓庄学校、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国难教育社,创办“山海工学团”。主张采用“小先生制”,实行“即知即传”。1934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④他的教育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等。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人物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道题是让考生根据相关资料,对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人物评价属于小型评论文章,篇幅比较短小,内容更集中,分析更扼要简明。人物评价可起到画龙点睛、强调重点的作用。拟写人物评价,颇类似于近年来风靡一时的人物颁奖词,只不过人物的事迹及材料的来源有所不同罢了。对于这道题来说,应先读懂相关资料,然后从中选择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或提出所包含的重要问题,或点明其中的精神实质,或借题发挥。拟写时可遵循下列要求:(1)观点正确,语言简洁;(2)符合评论体裁写作要求。
【答案示例】人物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平民教育,主张“生活即教育”。创办晓庄学校等。著有《陶行知全集》等。人物评价:(示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句,体现了教育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题型示例3】文章赏析。(文章略)(2007年高考湖南卷)
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2)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3)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
【解析】赏析谋篇布局的技巧、联想的巧妙运用、景物描写的特色,都要借助原文中的内容来作具体分析,必须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和了解散文写作基本技巧的情况下完成。参考角度有:(1)①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修辞手法表现人物。(2)①比喻②衬托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③前后呼应。
【参考答案】(1)①多角度刻画刘半农形象,文章既表现了刘半农“五四”时期的战士形象,也表现了他在“五四”退潮后的落伍与保守;既表现了刘半农的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表现了刘半农的浅、草率、无谋等不足。②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如抓住刘半农活泼、勇敢、忠厚等性格特点,选用“答王敬轩的双簧信”“要来看我”等有代表性的事件描写人物。通过刘半农在“五四”时期与“五四”退朝以后的不同表现,鲁迅与“那些人们”对于刘半农的“浅”的不同看法等,在对比中表现人物。③综合运用比喻和衬托等多种修辞手法表现人物,如用“武库”作比,以陈独秀、胡适之有“武库”,来衬托刘半农的无“武库”,突出其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2)①比喻,文中运用了“武库”“清溪”“烂泥的深渊”以及“陷沙鬼”等多种比喻。②衬托,如以“剪下辫子”来衬托刘半农的“答王敬轩的双簧信”等,突出他在“五四”时期“很打了几次大仗”。③多种修辞手法的套用,文中的“武库”既是比喻,又是衬托。“清溪”与“烂泥的深渊”,两者既是比喻,又成对比。(3)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安排材料,叙事写人,文章中多处出现了表示时间的词和短语,时间线索十分明显。在叙述中,文章紧紧扣住作者“爱十年前的半农,憎恶他的近几年”的思想感情选取材料组织内容。②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如文章的标题是“忆刘半农君”,文章第一段“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紧扣标题;接下一段,“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又与上段紧密衔接起来。以后各段大致如此,全文在形式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自然。③前后呼应,本文的末段与开头互相呼应,各个部分在内容上也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活泼、勇敢,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并在结尾呼应。前面谈到刘半农的“浅”,后面则指出,作为战士,刘半农即使“浅”,“却于中国更有益”,等等。
【题型示例4】根据意境诗句,自由命题作文。(2007年高考北京卷)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800以上。
【解析】北京市2007年高考作文试题为“发表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不同评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在高考中写评论文章可以说是一个创新,对中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该题还是体现了北京的风格,含义颇丰,令每一位考生有物可写,有情可抒。要写好这道作文题,首先要求考生理解诗句,刘长卿的原诗为“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春袍今已误儒生。”而“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两句一向被认为是刻划细腻的写景诗,清人方东树称为“卓然名句,千载不朽”(《昭昧詹言》)。它通过“细雨湿衣”、“闲花落地”两个细节,展现出一片蒙蒙春雨的江南景色。“细雨湿衣”而“看不见”,“闲花落地”而“听无声”,则更是诗人体察入微之处,因为唯有“看不见”才显出雨之“细”,唯有“听无声”才见出花之“闲”。句中没有出现更多的景物,但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具体写作时,考生既可从内容方面(到底为什么这么兴奋)评论,也可从形式及艺术方面(到底好在什么地方)评论。
[应试策略]
1.增加相关的知识积淀。平时既要注意积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透彻理解相关名词术语;又要注意搜集、学习借鉴各种赏评文章的写作规律及写作要领。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定期进行个性化阅读、研究性阅读,读出自我,读出问题。3.强化赏评文章的写作训练。针对训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4.巧选适合自己的论题。考试答题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善于从所给的考题中(将来考题可能更多的会让考生自选角度)选准自己感兴趣或有一定知识储备的题目,扬长避短。5.构建科学答题的模式。学会使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研读方法,提炼观点,列成提纲,形成清晰的文章思路。6.谨防答题常见的误区:①观点不明,思路不畅。“赏评题”,实质上就是根据不同要求写作篇幅长短不同的议论文。也有议论性评价性的说明文字,观点的提出和明确实质上是在分析的基础上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是赏析文章一个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提升文章品位、显示考生研读水平的一个重要过程。比如,有些“赏评题”虽然要求写作精短的文章,但写作者仍要注意布局谋篇的技巧,谨防思维角度不一致,例如前一段是从手法上入手赏析,下一段又变成了内容上的鉴赏,再下段又换成了线索上的分析等等。②脱离文本,偏离要求。“赏评题”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对所评赏的对象进行自己的评赏,比如,湖南卷近年所考查的文章赏析,就要求考生必须针对文章本身进行鉴赏,是“以文论文”的一种赏析表达,而不能变成读后感,也不能仿照文章内容或写法,把文章的某个意象或某种感情等等加以扩充或延伸,形成自己的所谓观点,从而出现一种表面上的创造,而忽略了对文本本身的赏析;更不能任意联想,联想到自己曾经读过的某个作家的某部(篇)作品风格、思想等等,并进行不必要的比较阐述,完全不必为了显示自己知识的广度,多处引用(适度的引用还是有必要的,也显示功力)相关的材料。目前的“赏评题”,对于“赏评点”尚有一定的限制,需要考生认真地审题,不能随意为之。③挖掘不深,主次不分。“赏评题”要求写作的是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它鼓励学生在文章中发表自己一定的研读创见,短短的文字也要求闪耀思想的灵光,所以“赏评”不能浅尝辄止,也不能满纸原文的摘抄或引用,不能缺乏强有力的评说语言,不能只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赏评题”不同于一般的简答题,考生不能把“赏评题”和“简答题”“问答题”混为一谈。那种不注重段落层次的安排,不注重过渡语言的设置,不注重首尾呼应的技巧,不组织丰富多彩的语言,不进行精炼独到的概括,不注意叙述与评议的有机结合,不对赏评对象进行整合,不对思想观念进行归纳整理,不对赏评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地赏评的写法,都是要力避的。
[命题展望]
“赏评题”首次在2005年湖南卷亮相后,2006年、2007年连续现身湖南、安徽等地高考卷,并在2007年的作文题中现身,这都充分说明了该题型的强大生命力。笔者相信在未来的高考试题中,该题型将会进一步走俏,命题上也将会有一些变化:①字数还会有所增加。目前限定的字数,极大的影响了考生的发挥,必须适当增加字数,以便于考生发表真见卓识。②领地将会越来越大。在语言表达题及现代文阅读题、古诗阅读题、作文题中均可出现,③“赏评点”将会越来越宽。比如对文章的赏评考查,既可从微观方面考查,如要求考生解读文章的“文眼”,赏析某一种艺术手法、某一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或要求考生从运用语言的需要出发,捕捉精巧的语言文字,进行炼字、炼词、炼句的艺术品析;又从宏观方面考查,如要求考生从多种思维视角,探赏一篇文章的美点、劣点等等。当然,未来的“赏评题”的“赏评点”将可能更多地是让考生自主择取,以利于考生见仁见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解读与评价。
[作者通联:安徽淮北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