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营造争论氛围,培养学生争论的勇气和能力,是增强学生数学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表现欲,内化知识,活跃课堂,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有效手段,将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争论焕发活力“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咬文嚼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而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必须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马克思早就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因为,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智慧的火花必将会竞相迸射,创新求异的潜能必将被激活。所以,如果能把争论引入数学课堂,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数学意识,进而形成对数学学科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将有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发展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争论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乃至进行争论,首先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说明,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从而达到和谐统一、融洽一致,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使学生个体敢想敢说,学生群体“跃跃欲试”,进而产生“群体共生效益”,使学习欲望在争论中得到激活。
例如:在教学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开课前先让学生猜两个谜语。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个谜底同学们猜了好久才猜出是草莓(草没),然后接着又说一个谜“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个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是杨梅(羊没),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个谜语猜了好久才猜出来,而第二个老师一说出来同学们就都猜到了?这个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接着再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展开讨论。由于有了良好的氛围作基础,学生无拘无束,联系到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由讨论引发争论,有的说:要把圆一块一块切开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说:用刀把圆先割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再割成大小不等的小长方形或正方形,一直割到完为止,再求出所有大小长(正)方形面积之和。有的说:用橡皮泥做一个圆,然后把圆切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求面积。有的说……这时老师再适当引导,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而且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很有帮助。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争论勇气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迷信现成答案,则必然会约束其创造力的发展。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 有了“疑”而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借助学生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解学生争论的勇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并在质疑中逐步培养学生争论的勇气和习惯。
如:教学应用题“某工程队修一条长160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长的 1/5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水渠共要多少天?”时,一位学生得出:1600×(1- 1/5)÷(1600×1/5÷4) 4。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质疑说:“老师,我认为他的解法太复杂了,容易出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听了笑着说:“这位同学真不错,虽然自己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能够大胆质疑,这方法确实比较麻烦,大家可以放开来讨论讨论,看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争论,最后,得出了7 种不同的解法:(1)(1-1/5)÷( 1/5÷4) 4;(2)1600÷(1600×1/5)÷4;(3)1÷(1/5÷4);(4)4×(1÷1/5);(5)4×[1600÷(1600×1/5)];(6)4÷1/5;(7)1600×(1-1/5)÷(1600×1/5÷4) 4。教学就是这样,既要与学生保持民主和谐的关系,又要保持学生的好问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关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和勇气。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争论能力
争论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它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愎识地进行培养。我的做法是 ?厓
(1)在“咬文嚼字”中让学生争论。
例如:小学数学的概念 ?偅h 性质较少用符号表达,绝大多数采用语言描述。因此,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咬文嚼字,抓住本质属性”的教学经验。而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师不能牵着学生只朝心目中的一个方向去寻找答案 ?匋t 应该在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使其对结果作出大胆的判断,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时,再引导他们去探索,从而碰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最终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焕发活力。
如:对“小数的性质”,教材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当中关键的字眼是“末尾”,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却往往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我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举出反例展开争论,可以用课中的例子(3.00元=3元;0.1米=0.10米=0.100米;0.30=0.3),也可自己举例。学生纷纷对“小数点的末尾”,“小数的后面”,“小数中”,“小数里”等举出了反例,最终肯定了“小数的末尾”这一说法。 像这样在学生认识有分歧时,教师并不急于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展开争论,让他们在举例中进行咬文嚼字,等到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会特别大,既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又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到了锻炼。
(2)在知识疑难处让学生争论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知识基础不同,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不同,往往会造成认识上的分歧,特别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差距。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争论,从而不仅达到辩析、认知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课堂,营造氛围,注入活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时,我拿出一个与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让学 生操作验证,推翻了前面的观点,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圆锥的体积究竟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再让学生去争论,使不同的观点在争论中趋向统一:这个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加上等底等高这个前提。
像这样,抓住时机,在学生知识疑难处引发学生争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含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放了学生的思路,使数学课堂始终在热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同时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总结规律时让学生争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相对于语文等学科讲,数学知识更具客观性。而在总结数学规律时,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归纳,自己去总结,自己去辩析,自己去争论,则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教学“画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学生汇报了几种方法:有对称分的,有对角线分的,有分成两个梯形的。我进一步引导:你们能把所有分法都画出来吗?学生进一步探索,画出许多不同的分法,并且总结:可以分别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但是画不完;一个学生突然问:为什么有无数种分法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情绪激昂,这时,我让大家深入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争论,终于发现,不管哪种方法,这条线都经过长方形的中心点。从而直接接触到规律的实质,活跃了课堂,锻炼了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争论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争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还能够活跃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满足学生表现欲,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营造争论氛围,培养学生争论的勇气和能力,是增强学生数学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表现欲,内化知识,活跃课堂,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以贯之,将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王林、李継梅《小学数学备课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3]陈静《倡简:数学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7期
[4]谭方显《简约数学,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争论焕发活力“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咬文嚼字”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而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往往必须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马克思早就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因为,争论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找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智慧的火花必将会竞相迸射,创新求异的潜能必将被激活。所以,如果能把争论引入数学课堂,对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增强数学意识,进而形成对数学学科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将有大的作用。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获得发展呢?
一、创设和谐氛围,营造争论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乃至进行争论,首先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说明,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从而达到和谐统一、融洽一致,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使学生个体敢想敢说,学生群体“跃跃欲试”,进而产生“群体共生效益”,使学习欲望在争论中得到激活。
例如:在教学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开课前先让学生猜两个谜语。第一个是“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这个谜底同学们猜了好久才猜出是草莓(草没),然后接着又说一个谜“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这个谜同学们一下子就猜到是杨梅(羊没),这时老师不失时机的问同学们:为什么第一个谜语猜了好久才猜出来,而第二个老师一说出来同学们就都猜到了?这个猜谜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解决第二个问题是因为有了第一个问题作为基础。接着再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展开讨论。由于有了良好的氛围作基础,学生无拘无束,联系到已经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由讨论引发争论,有的说:要把圆一块一块切开来,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有的说:用刀把圆先割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的再割成大小不等的小长方形或正方形,一直割到完为止,再求出所有大小长(正)方形面积之和。有的说:用橡皮泥做一个圆,然后把圆切开,拼成一个长方形,再求面积。有的说……这时老师再适当引导,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而且对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很有帮助。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争论勇气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如果一个人总是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迷信现成答案,则必然会约束其创造力的发展。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会有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 有了“疑”而又能巧妙地设计问题作为激发学生思维的源泉,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借助学生的智慧解决问题,培养解学生争论的勇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并在质疑中逐步培养学生争论的勇气和习惯。
如:教学应用题“某工程队修一条长1600米的水渠,前4天修了全长的 1/5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水渠共要多少天?”时,一位学生得出:1600×(1- 1/5)÷(1600×1/5÷4) 4。话音刚落,另一位学生质疑说:“老师,我认为他的解法太复杂了,容易出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我听了笑着说:“这位同学真不错,虽然自己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但能够大胆质疑,这方法确实比较麻烦,大家可以放开来讨论讨论,看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争论,最后,得出了7 种不同的解法:(1)(1-1/5)÷( 1/5÷4) 4;(2)1600÷(1600×1/5)÷4;(3)1÷(1/5÷4);(4)4×(1÷1/5);(5)4×[1600÷(1600×1/5)];(6)4÷1/5;(7)1600×(1-1/5)÷(1600×1/5÷4) 4。教学就是这样,既要与学生保持民主和谐的关系,又要保持学生的好问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关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和勇气。
三、创设开放课堂,培养争论能力
争论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它反映了一种整体的数学素质,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愎识地进行培养。我的做法是 ?厓
(1)在“咬文嚼字”中让学生争论。
例如:小学数学的概念 ?偅h 性质较少用符号表达,绝大多数采用语言描述。因此,长期以来逐步形成了“咬文嚼字,抓住本质属性”的教学经验。而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师不能牵着学生只朝心目中的一个方向去寻找答案 ?匋t 应该在放手让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使其对结果作出大胆的判断,在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需求时,再引导他们去探索,从而碰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争论,最终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使课堂焕发活力。
如:对“小数的性质”,教材的描述是这样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当中关键的字眼是“末尾”,而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学生却往往说不到点子上,这时,我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举出反例展开争论,可以用课中的例子(3.00元=3元;0.1米=0.10米=0.100米;0.30=0.3),也可自己举例。学生纷纷对“小数点的末尾”,“小数的后面”,“小数中”,“小数里”等举出了反例,最终肯定了“小数的末尾”这一说法。 像这样在学生认识有分歧时,教师并不急于进行评判,而是让学生展开争论,让他们在举例中进行咬文嚼字,等到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成就感也会特别大,既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又让学生在争论中得到了锻炼。
(2)在知识疑难处让学生争论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知识基础不同,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不同,往往会造成认识上的分歧,特别是在知识的疑难处,更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差距。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争论,从而不仅达到辩析、认知的目的,而且可以活跃课堂,营造氛围,注入活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学生通过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这时,我拿出一个与圆锥不等底等高的圆柱让学 生操作验证,推翻了前面的观点,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圆锥的体积究竟是不是圆柱体积的1/3?再让学生去争论,使不同的观点在争论中趋向统一:这个结论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加上等底等高这个前提。
像这样,抓住时机,在学生知识疑难处引发学生争论,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含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开放了学生的思路,使数学课堂始终在热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同时训练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总结规律时让学生争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相对于语文等学科讲,数学知识更具客观性。而在总结数学规律时,如果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归纳,自己去总结,自己去辩析,自己去争论,则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教学“画一条直线将一个长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尝试,学生汇报了几种方法:有对称分的,有对角线分的,有分成两个梯形的。我进一步引导:你们能把所有分法都画出来吗?学生进一步探索,画出许多不同的分法,并且总结:可以分别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但是画不完;一个学生突然问:为什么有无数种分法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情绪激昂,这时,我让大家深入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争论,终于发现,不管哪种方法,这条线都经过长方形的中心点。从而直接接触到规律的实质,活跃了课堂,锻炼了思维。
总之,培养学生争论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展开争论,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还能够活跃课堂,体现学生主体,满足学生表现欲,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营造争论氛围,培养学生争论的勇气和能力,是增强学生数学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满足学生表现欲,内化知识,活跃课堂,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有效手段,一以贯之,将使数学课堂焕发活力,学生能力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王林、李継梅《小学数学备课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6
[3]陈静《倡简:数学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小学教学参考2011年27期
[4]谭方显《简约数学,让数学课堂回归自然》陕西教育(教学版);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