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事实上,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与应用过程,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感悟和实践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指导小學生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
一、选准探究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因文而宜的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摸准问题探究的切入点。
如有的就课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蓝树叶》一课,让学生就课题发问,学生说:“树叶一般都是绿的,为什么这课文以‘蓝树叶’为题呢?”教师随即以此问题为探究导线,引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找答案,以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有的就课文的重难点处切入,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诚实的孩子》一课,学生问:“为什么他做错了,还是诚实的孩子呢?”这正是需要学生探究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寻文溯因,学生情绪高涨。
有的就课文的关键词语切入,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为”这个词,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的探究方式,终于明白了公鸡外表虽然漂亮而内心并不美的思想内涵,从而为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大胆地让他们去想,让他们去说。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想象、实验、模拟再现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观察要到位;实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再现要让他们完全体验;推断要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说,不怕学生出错。不要因学生出错影响教学而禁锢学生的大胆推断。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主体”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学习任务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并获得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这一环节时,本地学生对铁路不是很了解,更没听过“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所以文中的铁路设计使学生感到陌生。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思考,一起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并有所创意地运用小火车模型在“人”字铁路模型上运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伟大。由于笔者以合作交流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语文知识得到应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探究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需要,实现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王庆利,山东邹城市石墙镇大石二小学教师。
一、选准探究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中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问题可以说充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探索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因文而宜的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摸准问题探究的切入点。
如有的就课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蓝树叶》一课,让学生就课题发问,学生说:“树叶一般都是绿的,为什么这课文以‘蓝树叶’为题呢?”教师随即以此问题为探究导线,引发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找答案,以激起学生探究兴趣。
有的就课文的重难点处切入,来引导学生探究,如学《诚实的孩子》一课,学生问:“为什么他做错了,还是诚实的孩子呢?”这正是需要学生探究的重点,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寻文溯因,学生情绪高涨。
有的就课文的关键词语切入,如《美丽的公鸡》一课,学生提出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为”这个词,围绕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讨论、交流的探究方式,终于明白了公鸡外表虽然漂亮而内心并不美的思想内涵,从而为理解下文做了铺垫。
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贴近学生自己的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大胆地让他们去想,让他们去说。然后,激发学生自己去探求,这实际就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
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
学习是一个过程,探究性学习更应是一个充满着观察、想象、实验、模拟再现和推断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更应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小组学习中,我们应给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发表意见和思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观察要到位;实验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模拟再现要让他们完全体验;推断要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说,不怕学生出错。不要因学生出错影响教学而禁锢学生的大胆推断。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特别要强调“学生主体”的意识,不要让探索学习过程匆匆而过。当孩子围绕着学习任务正热烈讨论时,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而中断学生的学习过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索并获得语文知识,应用语文知识。如笔者在教学《詹天佑》一课中的“人”字形铁路的设计这一环节时,本地学生对铁路不是很了解,更没听过“人”字形铁路的设计,所以文中的铁路设计使学生感到陌生。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思考,一起画“人”字形铁路示意图,并有所创意地运用小火车模型在“人”字铁路模型上运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人”字形铁路设计的伟大。由于笔者以合作交流方式进行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进步,语文知识得到应用。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究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科学的探究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需要,实现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王庆利,山东邹城市石墙镇大石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