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男高音作为民族声乐里的一个主要声部,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演唱技法,还理性结合西洋美声和通俗唱法的演唱技法,科学的加以运用,使其在声乐演唱上既呈现出专业性,又呈现出与时俱进的科学性。
【关键词】:美声;呼吸;发声;共鸣;通俗
在声乐里,民族男高音因为声音的震撼,情绪的高亢而感染人心,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经典演唱形式。在中国,民族男高音的发展不仅结合中国历史,传承了民族唱法,还将西洋演唱技法融入其中,几百年下来,中国民族男高音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个声部,本文从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上进行研究,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在长年的积累中的具体借鉴。
1.从美声唱法中借鉴的演唱技法
我国民族唱法起源于最开始的民族民间唱法,走上专业化道路是在二十世纪之后。直至今日,民族唱法不仅传承了中国的戏曲、说唱和民歌等传统民族发声原理,还将美声唱法无缝嫁接其中,大量的吸取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以及共鸣上的精华,使我国民族唱法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又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民族男高音在长年的积累中,更是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诸多发声原理,使民族声乐在专业化道路上迈上了一大步。
1.1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技巧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里,要求演唱者气沉丹田,即歌唱时要运用身体的横膈膜来把控好气息,但由于民族音乐风格的变化多端,在具体的演唱时,胸式呼吸是运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呼吸方法,而有意识的深呼吸运用的则相对较少。在美声唱法上,首先讲究的便是呼吸的训练,美声唱法中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也就是说利用胸腔、腹肌、膈肌来全面调动气息,使得演唱时吸气深而饱满,声音依附于气息上,流畅自如,故而美声唱法能给我们带来声音有强有弱,快慢变化有序的感觉。从表面上看,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上虽有差别,但从本质上,两者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即两者都注重吸气时的饱满,呼气时的线条感。
在声乐里,民族男高音作为一个主要的声部,对呼吸的要求十分之高,男高音明亮、高亢的声音特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气息的把控上的,而气息的把控,则建立在呼吸的练习之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男高音,不但传承了民族唱法中的胸式呼吸,还充分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来进行气息的把控。
1.2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
在美声唱法里,对于发声的要求常常是一种歌唱状态的把控,这种状态包括发声时的喉位、声位以及咬字吐字这三个方面。喉位,是美声唱法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发声方法,美声唱法中将呼吸视为歌唱动力,开喉则是发声的关键,故而在发声上对喉头的把控相对稳定。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喉咙的打开程度应视歌曲的风格而定,故而呈现出喉头上下移动的现象。民族男高音作为一个高音声部,吸取了美声唱法中这一理性的发声做法,使相对稳定的喉头为发音管提供了足够的共鸣空间,这样一来,便有利于音色的统一性。在声位上,民族男高音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管状”声音走向,即声音从喉腔、口咽腔、鼻腔穿透而过,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在咬字和吐字上,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间唱法呈现出相反的状态,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从而咬字靠后,而我国的传统民间唱法则要求母音发音靠前,吐字清晰。由于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民间咬字吐字更符合民族声乐的演唱,但在民族男高音中,要求咬字吐字字正腔圆,演唱时如果一味的将咬字位置靠前容易造成死板的演唱效果,故而,民族男高音在咬字吐字上,也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方法。
1.3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共鸣
在美声唱法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是混合共鸣,混合共鸣的运用,不但加强了整个歌曲的歌唱感觉,而且具有音量大,穿透力强的演唱效果。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声区统一,音区间的转换不留痕迹,从而呈现出音色统一的演唱效果。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我国传统民间的演唱多采用局部共鸣,这种共鸣要依据歌曲的音高和风格特征而有目的性的进行变化。在民族男高音中,高音区的共鸣常常是比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使声区与声区之间的过渡呈现出自然统一的效果。
2.从通俗唱法中借鉴的演唱技法
通俗唱法和声乐唱法在音乐演唱上,常常呈现出两者互不相及的状态。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唱法从港台地区传入内陆至今,它以个性、自然、真情的特点占据了音乐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源于这种“通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民族男高音在演唱上,也随着音乐风格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变化,其中,民族男高音吸取通俗歌曲唱法的营养已经屡见不鲜了。
2.1借鉴通俗唱法的声带控制技法
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相比,专业性没有那么强,其声带所表现的主要功能也停留在发音上。在通俗音乐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歌曲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和韵味,常常故意表现出“漏气”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声带的一部分闭合,另一部分则打开,用于表达特殊情感。这一现象与我国传统的民歌唱法类似,即“歌唱不足,古叫喊之”,在民族男高音的演唱中,我们發现,有些民歌为了表现地方特色,也运用这种通俗唱法的“漏气”法则来控制声带。
2.2借鉴通俗唱法中的情感演唱
通俗唱法之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演唱饱含真情,而在通俗唱法里,“情感”一直是演唱中的一根暗线,通俗唱法发声自然,注重个性表现,崇尚真情流露。在民族声乐中,因为其专业性,演唱者往往因为只顾声乐的专业性和声音的美感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然而,近年来,在民族男高音的演唱中,情感演唱已经在整个演唱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民族男高音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不但吸取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还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唱精华,一点一滴的进行融合与改进,时至今日,民族男高音在传承与借鉴上仍在不断的进行着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试论中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征[J]. 中国音乐学. 2002(02)
[2]刘志. 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04)
【关键词】:美声;呼吸;发声;共鸣;通俗
在声乐里,民族男高音因为声音的震撼,情绪的高亢而感染人心,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经典演唱形式。在中国,民族男高音的发展不仅结合中国历史,传承了民族唱法,还将西洋演唱技法融入其中,几百年下来,中国民族男高音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个声部,本文从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上进行研究,浅析民族男高音的演唱技法在长年的积累中的具体借鉴。
1.从美声唱法中借鉴的演唱技法
我国民族唱法起源于最开始的民族民间唱法,走上专业化道路是在二十世纪之后。直至今日,民族唱法不仅传承了中国的戏曲、说唱和民歌等传统民族发声原理,还将美声唱法无缝嫁接其中,大量的吸取了美声唱法在呼吸、发声以及共鸣上的精华,使我国民族唱法不仅具有中国特色,又具专业性和科学性。民族男高音在长年的积累中,更是借鉴了美声唱法的诸多发声原理,使民族声乐在专业化道路上迈上了一大步。
1.1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技巧
在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里,要求演唱者气沉丹田,即歌唱时要运用身体的横膈膜来把控好气息,但由于民族音乐风格的变化多端,在具体的演唱时,胸式呼吸是运用的比较多的一个呼吸方法,而有意识的深呼吸运用的则相对较少。在美声唱法上,首先讲究的便是呼吸的训练,美声唱法中一般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也就是说利用胸腔、腹肌、膈肌来全面调动气息,使得演唱时吸气深而饱满,声音依附于气息上,流畅自如,故而美声唱法能给我们带来声音有强有弱,快慢变化有序的感觉。从表面上看,传统的民族民间唱法与美声唱法在呼吸上虽有差别,但从本质上,两者却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即两者都注重吸气时的饱满,呼气时的线条感。
在声乐里,民族男高音作为一个主要的声部,对呼吸的要求十分之高,男高音明亮、高亢的声音特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对气息的把控上的,而气息的把控,则建立在呼吸的练习之上,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男高音,不但传承了民族唱法中的胸式呼吸,还充分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来进行气息的把控。
1.2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发声技巧
在美声唱法里,对于发声的要求常常是一种歌唱状态的把控,这种状态包括发声时的喉位、声位以及咬字吐字这三个方面。喉位,是美声唱法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发声方法,美声唱法中将呼吸视为歌唱动力,开喉则是发声的关键,故而在发声上对喉头的把控相对稳定。传统的民族唱法中,喉咙的打开程度应视歌曲的风格而定,故而呈现出喉头上下移动的现象。民族男高音作为一个高音声部,吸取了美声唱法中这一理性的发声做法,使相对稳定的喉头为发音管提供了足够的共鸣空间,这样一来,便有利于音色的统一性。在声位上,民族男高音借鉴美声唱法中的“管状”声音走向,即声音从喉腔、口咽腔、鼻腔穿透而过,使声音具有穿透力强的特点。在咬字和吐字上,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民间唱法呈现出相反的状态,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从而咬字靠后,而我国的传统民间唱法则要求母音发音靠前,吐字清晰。由于中西文化语言的差异,从理论上说,传统的民间咬字吐字更符合民族声乐的演唱,但在民族男高音中,要求咬字吐字字正腔圆,演唱时如果一味的将咬字位置靠前容易造成死板的演唱效果,故而,民族男高音在咬字吐字上,也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字方法。
1.3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共鸣
在美声唱法中,运用的比较多的是混合共鸣,混合共鸣的运用,不但加强了整个歌曲的歌唱感觉,而且具有音量大,穿透力强的演唱效果。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声区统一,音区间的转换不留痕迹,从而呈现出音色统一的演唱效果。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我国传统民间的演唱多采用局部共鸣,这种共鸣要依据歌曲的音高和风格特征而有目的性的进行变化。在民族男高音中,高音区的共鸣常常是比一个比较难以掌握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鉴西洋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使声区与声区之间的过渡呈现出自然统一的效果。
2.从通俗唱法中借鉴的演唱技法
通俗唱法和声乐唱法在音乐演唱上,常常呈现出两者互不相及的状态。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唱法从港台地区传入内陆至今,它以个性、自然、真情的特点占据了音乐生活的大部分空间。源于这种“通俗”,从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民族男高音在演唱上,也随着音乐风格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变化,其中,民族男高音吸取通俗歌曲唱法的营养已经屡见不鲜了。
2.1借鉴通俗唱法的声带控制技法
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相比,专业性没有那么强,其声带所表现的主要功能也停留在发音上。在通俗音乐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歌曲为了表达某种情感和韵味,常常故意表现出“漏气”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声带的一部分闭合,另一部分则打开,用于表达特殊情感。这一现象与我国传统的民歌唱法类似,即“歌唱不足,古叫喊之”,在民族男高音的演唱中,我们發现,有些民歌为了表现地方特色,也运用这种通俗唱法的“漏气”法则来控制声带。
2.2借鉴通俗唱法中的情感演唱
通俗唱法之所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其演唱饱含真情,而在通俗唱法里,“情感”一直是演唱中的一根暗线,通俗唱法发声自然,注重个性表现,崇尚真情流露。在民族声乐中,因为其专业性,演唱者往往因为只顾声乐的专业性和声音的美感而忽略了情感的表达,然而,近年来,在民族男高音的演唱中,情感演唱已经在整个演唱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民族男高音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不但吸取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演唱方法,还结合西洋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的演唱精华,一点一滴的进行融合与改进,时至今日,民族男高音在传承与借鉴上仍在不断的进行着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张旭东. 试论中国“民族唱法”的风格特征[J]. 中国音乐学. 2002(02)
[2]刘志. 中国民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兼谈美声唱法的趋向[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