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提问艺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19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语文课堂上最常用的师生之间和引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这对于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
  创新始于问题。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教学活动以问题为出发点又以解决问题为归宿。按照新型的教学观点,我认为,问题的提出,应该是由学生提出。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经过头脑加工厂的加工,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显现出了他们整个的思维过程,对于教师了解学情、确定教学方法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语文课程的三个功能性基本要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尤其强调学习的过程,而学生的问题,恰恰是学习过程的线索。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常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始规定每个学生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形成习惯以后就可以不做规定了),写成小条,由课代表收齐,老师进行归类,然后再发给学生,让他们分组或个别研究答案,准备课上的发言。问题少的时候,可以同一问题分给若干人,让他们互相补充,互相争论,老师只做必要的点拨。但是在同学回答过程中,老师还必须提出具有引导作用的小问题,例如:为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思路和脉络,使他们迅速深入课文、迅速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提问;为唤起学生记忆、想象、联想,使他们能运用已学知识、已有认识和已有经验,顺利地攻克新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的提问;为诱导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引起争论的提问;为在学生答问中专门训练学生的某种能力——如抽象概括、具体分析、形象描述、准确讲解、丰富想象、自然联想等能力而设的提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进行的简单易答的搭桥铺路式的提问等等。
  无论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老师提出的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是启发式的提问,必须是积极的提问,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问题的和谐性和培养性。
  首先,每个问题应当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可零敲碎打、互不联系,使课堂教学支离破碎,使完整的教学过程被解体。
  其次,教师的启发提问和学生的思索回答要形成和谐的整体,使课堂教学在师生亲切的问答和娓娓的交谈中自然进行,不可生硬、牵强、枯涩。
  再次,教师的提问本身应当把对学生智能的考查和训练融为和谐的整体,使教师的提问,既成为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问题理解程度、思维敏捷程度的考查,又成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使提问具有强烈的培养性,而不是成为活跃课堂气氛的点缀。
  二是它的计划性和灵活性。
  首先,提问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不可以偏浅偏深、过大过空、繁乱琐碎、缺乏培养性。要保证提问的准确性、鲜明性和启发性。
  其次,在教学中,提问又不应被备课时的提问设计所束缚,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改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临时需要、教学进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堂学习气氛的变化做相应的改变,使提问在教学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是它的普及性和群众性。
  应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都能认真思索和积极答问,不能只让少数语文学习尖子包办代替。提问的设计应注意难易深浅相互配合,要照顾各种程度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普遍地开动思维机器,普遍受益。
  启发式提问绝对不是简单的老师问,学生答,不能把问题教学搞得庸俗化。问题可以由老师问,但更多的是学生问学生答。问题教学一定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创设情境:真实的问题情境;虚拟的问题情境;个人想像的问题情境等。
  总之,在运用启发式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积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来思索、回答,用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挥才智,活跃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机敏的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思想认识的重要方式。
其他文献
一、和谐关系情境——“乐学”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气氛,进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情境下学习,思维活跃,思路开阔,积极性高,效率高;而在紧张、独裁、死板的教学情境下学习,反应迟钝,操作迟缓,感觉痛苦,效率低。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教
期刊
一、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初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期刊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经典。既为经典,那内容必定是博大精深的,必定是一千个读者一千部《西游记》。笔者不揣鄙陋,从目前较流行的词汇“团队”的角度作一点解读,不冀首肯,但博一哂。  团队,就是为了完成某一既定任务,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组合成的团体。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一个集体或一个集体的领导班子都可算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都必须为同一个任务和目标而努力,任何成员的行为都不能有碍于集体
期刊
吕叔湘提出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朗读教学正体现了这一观点。初中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总之,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文字,熟读体验感情。那么怎样进行“读”的训练?    1.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技巧的习得、掌握和运用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反复的
期刊
一、界定潜能生,把握要脉  本文所指的潜能生,是指那些品质、学习上或者在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学生优秀,而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教育下却有潜力可挖的学生。潜能生由于学习、品德和心理品质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学习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较差。  心理研究表明,潜能生通常存在如下一些特点:  1、神经系统特点:会存在脑结构异常、脑机能异常或脑发育迟缓。  2、认知特点
期刊
一、狠抓入学教育,以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以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结合实际制定出适合我校校情的《羊尾中学学生守则》等,对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木要求。在每学年新生入学两周内,以团队活动、主题班会、课间集会、国旗下讲话、广播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同时,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青
期刊
语文作为一门感性较强的学科,它与生活的距离最近,如果我们用热爱生活的热情去热爱它,就会觉得它有滋有味。  一、树立远大理想,快快乐乐学语文  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中有许多“朋友”可交,语文学习生活丰富而多彩。只有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对语文的学习有一种快乐的期望和追求,语文学习才可能真正快乐起来。  二、变革学习方式,快快乐乐学语文  1、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之初,设
期刊
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规律”,如何有效进行语言积累呢?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边学边用,激发兴趣  要让学生知道梨的滋味,就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采摘,亲口尝一尝。在阅读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试学试用,通过模仿嫁接,借别人的花枝,插在自己田里开花结果,让学生尝到积累的甜头,提高语言积累意识,形成语言积累的动力。 
期刊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朗读,犹如鱼虾离不开江河,花木离不开泥土,优秀的诗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需要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在朗读中明白文章的事理,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情感。  朗读是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
期刊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或者说是全方位的。社会的任何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教育的贡献。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产的促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对政治制度稳定的维护以及对文化的传播普及和创新融合,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对人口数量的控制,对人口质量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教育的这些作用都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的。  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施者,教育活动的设计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即教师是教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