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莱辛根据“拉奥孔”群雕而著的美学名著《拉奥孔》,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和“启蒙运动思想武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其历史现实的意义、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美学 群雕
1.引言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剧作家,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时说道:“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这句话说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766年,莱辛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奥孔》(Laokoon),他通过比较雕塑“拉奥孔”和史诗中的“拉奥孔”的不同,深入细致地提出关于诗的特殊规律的思想,关于诗的规律与其他艺术规律相区别的思想。这对当时的德国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并成为后来文学上现实主义美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19世纪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审美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美学巨著有深刻的意义。
2.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
莱辛的《拉奥孔》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和动作的过程。他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模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1]
3.莱辛《拉奥孔》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
莱辛的《拉奥孔》诞生以来,一直受人关注,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朱光潜认为:“《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座纪念坊,也是启蒙运动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部著作涉及了当时德国文化界一些争论激烈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联系很广泛,而它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刻。”[2]
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这样久被曲解的一句话‘诗犹如画’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分明晰了,两种艺术的顶点从此分开了,虽然它们的基础非常接近……这种美好的思想,犹如闪电一样,照亮了我们,一切到现在为止还在起指导作用的批评都像是穿旧了的上衣一样被抛弃了。”[3]
《拉奥孔》对美学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一些个别论点,还在于对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推动力。《拉奥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国学术界的普遍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对《拉奥孔》给予高度关注的还有席勒、黑格尔、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4.莱辛《拉奥孔》的局限性
莱辛的《拉奥孔》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潜指出,在《拉奥孔》中,莱辛仿佛把文艺看成一种独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基础并无直接的关联。
莱辛的这本著作副标题为“论诗与画的界限”,但他却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对画的分析。雕塑同绘画同是空间里的造型艺术,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表现型,绘画是在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里表现型,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莱辛美学思想的另一个弱点是它缺乏辩证思维。莱辛一方面承认,现代画已经能够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过是自然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维护“美”这一所谓的“艺术的最高原则”,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绘画题材的范围之外。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5.结语
《拉奥孔》对诗学、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今人在学习、研究和探讨莱辛的《拉奥孔》及其美学思想时应该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客观正确地去审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潇月.浅析莱辛美学名著·拉奥孔[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4):24.
[2]莱辛著.朱光潜译.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歌德著.冯至译.诗与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3.
[4]莱辛.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25.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美学 群雕
1.引言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剧作家,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时说道:“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这句话说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766年,莱辛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奥孔》(Laokoon),他通过比较雕塑“拉奥孔”和史诗中的“拉奥孔”的不同,深入细致地提出关于诗的特殊规律的思想,关于诗的规律与其他艺术规律相区别的思想。这对当时的德国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并成为后来文学上现实主义美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19世纪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审美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美学巨著有深刻的意义。
2.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
莱辛的《拉奥孔》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和动作的过程。他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模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1]
3.莱辛《拉奥孔》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
莱辛的《拉奥孔》诞生以来,一直受人关注,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朱光潜认为:“《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座纪念坊,也是启蒙运动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部著作涉及了当时德国文化界一些争论激烈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联系很广泛,而它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刻。”[2]
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这样久被曲解的一句话‘诗犹如画’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分明晰了,两种艺术的顶点从此分开了,虽然它们的基础非常接近……这种美好的思想,犹如闪电一样,照亮了我们,一切到现在为止还在起指导作用的批评都像是穿旧了的上衣一样被抛弃了。”[3]
《拉奥孔》对美学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一些个别论点,还在于对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推动力。《拉奥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国学术界的普遍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对《拉奥孔》给予高度关注的还有席勒、黑格尔、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4.莱辛《拉奥孔》的局限性
莱辛的《拉奥孔》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潜指出,在《拉奥孔》中,莱辛仿佛把文艺看成一种独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基础并无直接的关联。
莱辛的这本著作副标题为“论诗与画的界限”,但他却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对画的分析。雕塑同绘画同是空间里的造型艺术,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表现型,绘画是在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里表现型,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莱辛美学思想的另一个弱点是它缺乏辩证思维。莱辛一方面承认,现代画已经能够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过是自然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维护“美”这一所谓的“艺术的最高原则”,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绘画题材的范围之外。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5.结语
《拉奥孔》对诗学、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今人在学习、研究和探讨莱辛的《拉奥孔》及其美学思想时应该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客观正确地去审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潇月.浅析莱辛美学名著·拉奥孔[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4):24.
[2]莱辛著.朱光潜译.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歌德著.冯至译.诗与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3.
[4]莱辛.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