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的永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27581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莱辛根据“拉奥孔”群雕而著的美学名著《拉奥孔》,被誉为“现实主义美学里程碑”和“启蒙运动思想武器”。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全面详尽地介绍了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探讨了其历史现实的意义、作用及其局限性。
  关键词: 莱辛 《拉奥孔》 美学 群雕
  1.引言
  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年)是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文艺批评家、剧作家,德国古典现实主义的奠基者,德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歌德和席勒的直接的先驱。别林斯基谈到德国民族文学的诞生时说道:“德国文学的革命不是由一个伟大诗人开始,而是由一位智慧而刚毅的批评家莱辛来完成的。”这句话说明了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1766年,莱辛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拉奥孔》(Laokoon),他通过比较雕塑“拉奥孔”和史诗中的“拉奥孔”的不同,深入细致地提出关于诗的特殊规律的思想,关于诗的规律与其他艺术规律相区别的思想。这对当时的德国有深刻的革命意义,并成为后来文学上现实主义美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19世纪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审美艺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来重新审视这部美学巨著有深刻的意义。
  2.莱辛《拉奥孔》的基本观点
  莱辛的《拉奥孔》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和动作的过程。他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模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1]
  3.莱辛《拉奥孔》的历史意义、地位和作用
  莱辛的《拉奥孔》诞生以来,一直受人关注,对它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
  朱光潜认为:“《拉奥孔》这部美学著作不但是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中的一座纪念坊,也是启蒙运动的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武器。这部著作涉及了当时德国文化界一些争论激烈的根本性的问题,它的联系很广泛,而它的内容也很丰富深刻。”[2]
  歌德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这样久被曲解的一句话‘诗犹如画’忽然被清除了,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区分明晰了,两种艺术的顶点从此分开了,虽然它们的基础非常接近……这种美好的思想,犹如闪电一样,照亮了我们,一切到现在为止还在起指导作用的批评都像是穿旧了的上衣一样被抛弃了。”[3]
  《拉奥孔》对美学的主要贡献不仅仅在于一些个别论点,还在于对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推动力。《拉奥孔》一出版,立即引起德国学术界的普遍的重视和热烈的讨论。对《拉奥孔》给予高度关注的还有席勒、黑格尔、马克思等世界一流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
  4.莱辛《拉奥孔》的局限性
  莱辛的《拉奥孔》的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朱光潜指出,在《拉奥孔》中,莱辛仿佛把文艺看成一种独立的而且孤立的自然现象,与社会基础并无直接的关联。
  莱辛的这本著作副标题为“论诗与画的界限”,但他却主要分析的是雕塑,以它代替了对画的分析。雕塑同绘画同是空间里的造型艺术,本可相通,但雕塑是在一个三维的空间里表现型,绘画是在一个平面的二度空间里表现型,这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莱辛美学思想的另一个弱点是它缺乏辩证思维。莱辛一方面承认,现代画已经能够模仿自然的一切,美的事物只不过是自然中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另一方面他为了维护“美”这一所谓的“艺术的最高原则”,而把形象丑排斥在绘画题材的范围之外。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5.结语
  《拉奥孔》对诗学、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具有的革命性的意义,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今人在学习、研究和探讨莱辛的《拉奥孔》及其美学思想时应该运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事求是、客观正确地去审视和评价。
  参考文献:
  [1]张潇月.浅析莱辛美学名著·拉奥孔[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4):24.
  [2]莱辛著.朱光潜译.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3]歌德著.冯至译.诗与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63.
  [4]莱辛.莱奥孔[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25.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校与洪泽湖湿地相邻,美丽的自然景观与学校的人文环境交相辉映。让湿地文化走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家乡优美的风光中参与数学的学习,让数学与生活的和谐共生,是我们不懈的教学追求。  关键词: 湿地文化 数学教学 和谐共生  现实生活是课程资源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为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精彩地描述了数学与生
一、尴尬处“幽默”评价,峰回路转。  在开放的课堂中,交流、互动大多是在师生之间的问答中进行的。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他们的回答往往不可能是准确无误的,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片面的或自以为是的见解还易使课堂陷入尴尬的窘况。这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稍不留意,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伤及他的自尊。而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评价语言,不但可以感染学生、控制学生,而且可以缓
摘 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老师必备的前提条件之一,更是班主任必备的因素之一,而在中职院校这个特殊的集体里,作为班主任,爱显得更为重要。  关键词: 班主任 爱 中职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和策划者,不仅是和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人,而且是学校管理的中间力量和中间支柱,做好班主任工作,对良好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要用爱教育学生
伴随着生活和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英语已经进入了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据统计,中国约有3亿人口学习英语(专业和非专业),其中大中小学学习英语人数超过1亿[1]。有专家预测,再过几年,我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英语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而对一门语言而言,
摘 要: 老师走进学生的世界,和学生一起感受生活、感受成长、感受收获,教育才有光彩,才有生命力。本文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生动故事,体现了爱的教育,也说明了老师“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  关键词: 爱的教育 职高学生 爱的含义 爱的力量  我当老师已十年有余,回顾这十几年的教育教学生涯,以及和学生一起走过的日子,充满了酸甜苦辣,也演绎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
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在世界上也很受欢迎。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他的各种理论影响了整个中国人民的思想,他一直享有“至圣先师”的美誉,直到今天,依然为世人所尊敬与推崇。  关键词:孔子;学思哲学;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艺术文明  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对学习方法有着别具一格的认知。他认为学习可以使人聪慧,可以使人发展智力、获得知识、
摘 要: 本文旨在论述马丁·艾米斯在他的作品《夜火车》中塑造的性别模糊的叙事者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说《夜火车》 叙事者 后现代社会  一、引言  当代英国文坛,马丁·艾米斯是一位重量级的小说家,迄今为止,他已发表长篇小说达十余部。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艾米斯一直是英美文学研究界的一个热门。近年来,他的创作也引起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的关注。本文尝试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论述这部小说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学习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要有智慧与激情。革命的实质是创新,教师与学生则是这场革命“主力军”,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很重要,关键是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文章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商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情商 培养    伴随人类四百多年科学的发展,近现代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它的识字、知事(认识事物)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
摘要:生物是自然界中最生动、最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美育的材料,对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生物教学;美育;生物教材;教学艺术;课外活动  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求,真、善,爱美
摘要: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相应改变,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闺阁的家内领地,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巡游的女塾师的出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这种社会性别关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和人们对封建时期女性形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传统的“五四”妇女史观有其局限性。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与明末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又与当时社会等级松动相关,重新审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