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学习也可以说是一场革命,要有智慧与激情。革命的实质是创新,教师与学生则是这场革命“主力军”,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很重要,关键是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文章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情商的问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情商 培养
伴随人类四百多年科学的发展,近现代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它的识字、知事(认识事物)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绵延几千年之久的识自(认识自己)教育并没有被纳入整个近现代教育结构中,它最多只在某几个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中闪烁出现。可以说近现代的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的灵魂——识自教育,也没有自觉意识到教育对人的核心意义——圆满人生。这里的认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特尔斐神庙中的铭文、抽象的哲学命题,它应该成为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和人生实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明确提出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定要求受教育者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真正实现“认识自己圆满人生”的目标。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因为正常的人与人的智商相差无几,关键是情商起决定作用。
那么何谓情商?即情感智力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EQ),情商(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由美彼得·沙洛维(P.Solovey)和约翰·梅耶(J.Mayer)教授于1990年提出,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情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总结起来为三个方面:①怎样对待自己的情绪,着重合情合理地控制情绪;②怎样对待别人的情绪,着重培养同理心;③怎样对待挫折,着重培养对成功和失败的适度的承受能力。
情商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状况,决定他的发展前景。
下面我结合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关于学生情商培养的体会,与诸位共同探讨。
一、转换角色,教师成导演
导演有剧本,导演的工作是指导演员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的体会进行表演,而不是导演自己表演,导演只是从整体与局部给予指导,以达到最佳境界,从而感动观众。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这样,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这样教师与导演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一样,教师也是导演。在化学教学中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激励与导正。
在教学工作中要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正确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高中生的感情丰富而脆弱,情绪饱满不稳定,能自律但自觉性不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有得到有关的提示、号召、建议时才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加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情绪动荡。在化学教学中则可以根据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特点,促使学生自己演示需要进行的演示试验,探究试验,让他们淋漓尽致表现自己、展现自己,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励他们奋勇前进,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做出更突出的成绩。
2.巧妙利用心境的起伏,变消极为积极。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每一节课都多设计几个动情点,调整学生的心境。结合化学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化学故事、化学理论产生过程经历的沧桑、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如在介绍合成氨工业时,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德国著名化学家哈伯在其发明上的功与过,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掌握了氨的合成原理、性质、应用,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可结合挖掘课本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介绍我国有史以来在化学上的重大发明成果,如古代四大发明,酿酒业的长盛兴旺,化学在军事、航空方面的诸多应用,以及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胰岛素和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等;介绍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总之,教师要有激情,批评与表扬要以调节学生心境为主,使人性真实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张扬个性,学会展示自我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迎合高中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留足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改变多年“职业病”的弊端——好为人师,总是怕学生做不好,总爱讲个透彻,说个明了。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出力不讨好”的情况,放手才会使学生会学,否则是我们真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1.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
学生不会将已经学习的旧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之间深浅层次关系搞清楚,而教师要做好这些,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用授课的提问语言、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架好桥梁,自主学习。总之,要有央视《名人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的语言风格——喜欢问“为什么”,问得多了学生自然要思考多些,再加上“再看看”、“再想想”、“再试试”之类的语言,则一定能引导学生会学并学好。
2.抓住学生情绪,培养同理心。
人格发展是塑造的工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集体是人格教育的园地,这是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有效还是无效的关键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掌握学生的情绪,就无法掌握其思想,掌握不了思想,也就无法做好导演。让学生在自我展现中会学,掌握知识,说白了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要有共鸣,要有“多普勒效应”,要达到这一效果抓住学生情绪尤为重要。
当然,人都是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教育艺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言语要亲切。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也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学习也可说是一场革命,要有智慧与激情。只有读懂了这些与时俱进的高中生的心理、社会人的最大需求,我们才能从容地真正培养高情商、智能结构完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翻译.学习的革命.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情商 培养
伴随人类四百多年科学的发展,近现代的教育充分发挥了它的识字、知事(认识事物)等方面的教学功能,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然而,绵延几千年之久的识自(认识自己)教育并没有被纳入整个近现代教育结构中,它最多只在某几个教育家的理论与实践中闪烁出现。可以说近现代的教育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教育的灵魂——识自教育,也没有自觉意识到教育对人的核心意义——圆满人生。这里的认识自己不应该仅仅是特尔斐神庙中的铭文、抽象的哲学命题,它应该成为教育的灵魂,成为每个人的座右铭和人生实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明确提出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也就是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定要求受教育者只有认识自己,才能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真正实现“认识自己圆满人生”的目标。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因为正常的人与人的智商相差无几,关键是情商起决定作用。
那么何谓情商?即情感智力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EQ),情商(情感智商)这一术语由美彼得·沙洛维(P.Solovey)和约翰·梅耶(J.Mayer)教授于1990年提出,并于1996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情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
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
3.理解和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
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总结起来为三个方面:①怎样对待自己的情绪,着重合情合理地控制情绪;②怎样对待别人的情绪,着重培养同理心;③怎样对待挫折,着重培养对成功和失败的适度的承受能力。
情商反映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活动的状况,决定他的发展前景。
下面我结合在人教版化学必修1、必修2两个模块教学中的一些关于学生情商培养的体会,与诸位共同探讨。
一、转换角色,教师成导演
导演有剧本,导演的工作是指导演员根据自己对剧中人物的体会进行表演,而不是导演自己表演,导演只是从整体与局部给予指导,以达到最佳境界,从而感动观众。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关键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也是这样,变学生的“学会”为“会学”,这样教师与导演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一样,教师也是导演。在化学教学中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激励与导正。
在教学工作中要时常对学生进行激励和正确的引导,激起他们的情感共鸣。高中生的感情丰富而脆弱,情绪饱满不稳定,能自律但自觉性不够,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只有得到有关的提示、号召、建议时才会表现出积极的行为。加之,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情绪动荡。在化学教学中则可以根据学科自身教学内容特点,促使学生自己演示需要进行的演示试验,探究试验,让他们淋漓尽致表现自己、展现自己,获得自我满足感,从而激励他们奋勇前进,这样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而做出更突出的成绩。
2.巧妙利用心境的起伏,变消极为积极。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奋点,每一节课都多设计几个动情点,调整学生的心境。结合化学知识适当地增加一些化学故事、化学理论产生过程经历的沧桑、化学家的成长事迹、化学问题的争论、化学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等等,如在介绍合成氨工业时,可以以小故事的形式介绍德国著名化学家哈伯在其发明上的功与过,通过这个故事,学生掌握了氨的合成原理、性质、应用,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可结合挖掘课本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向学生介绍我国有史以来在化学上的重大发明成果,如古代四大发明,酿酒业的长盛兴旺,化学在军事、航空方面的诸多应用,以及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胰岛素和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等;介绍我们存在的不足和与世界先进水平间的差距,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热情。
总之,教师要有激情,批评与表扬要以调节学生心境为主,使人性真实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张扬个性,学会展示自我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迎合高中生喜欢表现自己的心理,留足让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改变多年“职业病”的弊端——好为人师,总是怕学生做不好,总爱讲个透彻,说个明了。那么为什么要这样“出力不讨好”的情况,放手才会使学生会学,否则是我们真正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
1.新旧知识的衔接问题。
学生不会将已经学习的旧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之间深浅层次关系搞清楚,而教师要做好这些,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与将要学的知识用授课的提问语言、实验演示、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架好桥梁,自主学习。总之,要有央视《名人面对面》主持人王志的语言风格——喜欢问“为什么”,问得多了学生自然要思考多些,再加上“再看看”、“再想想”、“再试试”之类的语言,则一定能引导学生会学并学好。
2.抓住学生情绪,培养同理心。
人格发展是塑造的工程,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集体是人格教育的园地,这是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课堂教学有效还是无效的关键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能掌握学生的情绪,就无法掌握其思想,掌握不了思想,也就无法做好导演。让学生在自我展现中会学,掌握知识,说白了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要有共鸣,要有“多普勒效应”,要达到这一效果抓住学生情绪尤为重要。
当然,人都是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过程中,要讲究教育艺术,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平等地而不是居高临下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而且言语要亲切。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使无可反驳的劝说好似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而听到这种语言,心中感到暖洋洋的,会让人心情舒畅,但缺乏爱的语言也会把颠扑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僵死的训诫。”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学习也可说是一场革命,要有智慧与激情。只有读懂了这些与时俱进的高中生的心理、社会人的最大需求,我们才能从容地真正培养高情商、智能结构完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国]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翻译.学习的革命.
[2]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