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练习课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之一,课堂练习的设计尤为重要. 唯有精心设计好练习,彰显习题的价值,学生的学习才会主动,思维与能力才能得到自主同步发展. 本文基于教学现场与现状的研究,谈谈练习设计如何彰显练习课的价值体会.
一、巩固练习由“会”到“熟”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形成主要体现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新知识输入认知结构以后,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贮存起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工整理,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并组成新的认知结构,即使在知识的保持阶段,同化过程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同化过程进行的同时,即是有意义保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知识在转化为新知识保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新知将会被遗忘,因此,练习课中巩固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巩固练习是数学练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达到转化新知、深化理解、反馈问题、减少遗忘,也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 练习课中可先对典型练习题目进行探究,然后归纳整理,形成新知建模的巩固. 最后,学生独立练习,由“会”到“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练习题目的设计,它不是简单的例题“克隆”与翻新复制,一定是认真研究教材,明确练习目标,吃透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际作出的调整,它尤其注重过程与方法. 其次,是要有独立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适时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知识,深化理解,巩固方法,新授课的经历体验环节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番风吹雨打后,便已无影踪. 最后,独立练习设计得不到位及练习实施得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将再一次走回死记繁练的误区,所以学生忘得最快的是过程,记得最牢的是结果. 一旦题目有所变通,照搬照套的毛病就呈现出来了,更谈不上举一反三了.
二、深化练习由“熟”到“活”
新课程改革10年至今,我们清楚地知道对练习课与复习课的研究,相对其他课型而言研究甚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课例则更少. 如果课堂练习大多停留在考什么练什么,知识点练到位即可,那么这种做法的背后就是赤裸裸的“题海”二字,练习课只需停留在巩固练习这一个环节便可. 结果是学生几乎都由“会”到“熟”,谈不上由“熟”到“活”.
下面呈现我校潘老师练习课(用字母表示数)赛课中设计的一个深化练习案例.
出示题目:
妈妈带了x元去水果店买苹果,苹果每千克a元, 梨每千克b元,各买m千克,(a > b).
(1)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说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2)当x = 50,a = 5,b = 3,m = 4时上面式子的值各是多少?请你挑选其中的一到两个式子进行计算.
教师作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
1. 理解题意;
2.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3. 同伴互动交流;
4. 学生展示,汇报交流.
教学现场反馈的真实现状是,在第一环节,有学生立刻就举手提问:为什么在括号中注明a > b?教师便反问回答,“a和b分别代表什么?a > b,说明什么?”教师这一点拨,几乎所有学生均都理解了题意,很快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学生通过思考,多数学生都写出了6个以上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这让教师感到既欣喜又意外. 随即放手同伴交流,学生的互助学习氛围高涨,效果甚好. 接着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台前展示,并汇报交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 补充的补充,提问的提问……形成生生互动,生生互学的场景. 最后学生对自己的练习作调整. 当然,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了.
透过这样一个案例的教学,带给我们练习设计的思考:
其一,深化练习的设计,把学习变“活”了,不再是由“会”到“熟”. 因为“活”了,所以给学生提供的空间就“大”了. 因为提供的空间“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了. 练习环节,必要时有教师“导”的介入,然而更多的是独立思考,互助生成. 其充分彰显学生学习主体学习功能.
其二,深化练习的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我们常说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 因此,练习内容的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 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性的深化练习,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恰是深化练习之目的所在,由“熟”到“活”.
三、拓展练习由“活”到“通”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有一定深度的拓展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促进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解题策略,形成数学思想. 有了拓展练习环节的精心设计,练习便由“活”到“通”.
总之,练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注重突出新意;也不同于复习课,侧重于理顺知识体系. 练习课必须以“练”为主,但并不是一练到底,为什么要练,练什么,怎么练,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活用教材”. 练习的每个环节,每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是否以生为本;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
一、巩固练习由“会”到“熟”
教育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结构形成主要体现在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新知识输入认知结构以后,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贮存起来,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工整理,使新知识获得意义并组成新的认知结构,即使在知识的保持阶段,同化过程还在继续”;另一方面,同化过程进行的同时,即是有意义保持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知识在转化为新知识保持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新知将会被遗忘,因此,练习课中巩固练习显得尤为重要.
巩固练习是数学练习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达到转化新知、深化理解、反馈问题、减少遗忘,也是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必要途径. 练习课中可先对典型练习题目进行探究,然后归纳整理,形成新知建模的巩固. 最后,学生独立练习,由“会”到“熟”.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典型练习题目的设计,它不是简单的例题“克隆”与翻新复制,一定是认真研究教材,明确练习目标,吃透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际作出的调整,它尤其注重过程与方法. 其次,是要有独立的巩固练习时间和空间,如果没有适时适量的练习帮助学生熟悉知识,深化理解,巩固方法,新授课的经历体验环节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番风吹雨打后,便已无影踪. 最后,独立练习设计得不到位及练习实施得不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将再一次走回死记繁练的误区,所以学生忘得最快的是过程,记得最牢的是结果. 一旦题目有所变通,照搬照套的毛病就呈现出来了,更谈不上举一反三了.
二、深化练习由“熟”到“活”
新课程改革10年至今,我们清楚地知道对练习课与复习课的研究,相对其他课型而言研究甚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课例则更少. 如果课堂练习大多停留在考什么练什么,知识点练到位即可,那么这种做法的背后就是赤裸裸的“题海”二字,练习课只需停留在巩固练习这一个环节便可. 结果是学生几乎都由“会”到“熟”,谈不上由“熟”到“活”.
下面呈现我校潘老师练习课(用字母表示数)赛课中设计的一个深化练习案例.
出示题目:
妈妈带了x元去水果店买苹果,苹果每千克a元, 梨每千克b元,各买m千克,(a > b).
(1)请根据上述信息写出几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并说说每个式子所表示的意思.
(2)当x = 50,a = 5,b = 3,m = 4时上面式子的值各是多少?请你挑选其中的一到两个式子进行计算.
教师作了以下几个环节的处理:
1. 理解题意;
2. 独立思考,独立完成;
3. 同伴互动交流;
4. 学生展示,汇报交流.
教学现场反馈的真实现状是,在第一环节,有学生立刻就举手提问:为什么在括号中注明a > b?教师便反问回答,“a和b分别代表什么?a > b,说明什么?”教师这一点拨,几乎所有学生均都理解了题意,很快进入了第二个环节. 学生通过思考,多数学生都写出了6个以上的含有字母的式子,这让教师感到既欣喜又意外. 随即放手同伴交流,学生的互助学习氛围高涨,效果甚好. 接着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学生台前展示,并汇报交流,教师适时介入引导. 补充的补充,提问的提问……形成生生互动,生生互学的场景. 最后学生对自己的练习作调整. 当然,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了.
透过这样一个案例的教学,带给我们练习设计的思考:
其一,深化练习的设计,把学习变“活”了,不再是由“会”到“熟”. 因为“活”了,所以给学生提供的空间就“大”了. 因为提供的空间“大”了,学生的学习自主了. 练习环节,必要时有教师“导”的介入,然而更多的是独立思考,互助生成. 其充分彰显学生学习主体学习功能.
其二,深化练习的设计,“关注学生的需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 既尊重了学生的选择,又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教师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特点,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让每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我们常说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 因此,练习内容的设计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 既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巩固练习,又要有一些变式性的深化练习,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归纳所学知识,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有助于沟通新知与其他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恰是深化练习之目的所在,由“熟”到“活”.
三、拓展练习由“活”到“通”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有一定深度的拓展练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促进学生掌握多种数学方法,渗透数学解题策略,形成数学思想. 有了拓展练习环节的精心设计,练习便由“活”到“通”.
总之,练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注重突出新意;也不同于复习课,侧重于理顺知识体系. 练习课必须以“练”为主,但并不是一练到底,为什么要练,练什么,怎么练,我们都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活用教材”. 练习的每个环节,每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是否以生为本;学生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是独立思考还是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