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腾伟人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il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毛泽东诗词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人毛泽东善于捕捉和驱遣瑰奇雄伟的意象,并且将它们置于广阔的时空加以表现,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江河”这个意象就是突出的例子。
  【关键词】诗词 江河 意象
  
  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不仅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英雄气质,同时也具有文学家的浪漫情怀。通读毛泽东的九十首诗词后,就会发现毛泽东诗词中经常出现“山”“江河”“大旗”这三个意象。关于“山”“大旗”这两个意象,已有人涉及,本文就不赘述了。本文通过“江河”这个意象,分析一下毛泽东诗词,以期更好地了解毛泽东诗词的意蕴,获得更高层次的美学满足。
  毛泽东出生于湖南,其境内就有著名的潇水和湘江,诗人自幼酷爱游泳,强健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后来,随着作者革命足迹的延伸,在毛泽东诗词中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我国所有著名的大江、大河。
  据统计,在毛泽东诗词中出现“江河”意象的作品共有28首之多,囊括了16条江河,其中湘江、长江、赣江、黄河这四条江河更是诗人经常吟咏的对象,分别出现5次、4次、3次、3次。这16条江河涉及的区域很广,北有昆明池(“莫道昆明池水浅”《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南有汀江(“红旗跃过汀江”《清平乐·蒋桂战争》),西有金沙江和大渡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东有鉴湖(“鉴湖越台名士乡”《七绝·纪念鲁迅先生八十寿辰》)。
  大江、大河,常常引起诗人无尽的遐想和情思。毛泽东笔下的江河,或湍急、或险恶、或汹涌、或平缓、或壮观,不一而足,毛泽东从水身上看到了大自然对人的启示,读出了哲学的、政治的一些奥妙,因此,才把江河作为一种重要意象融进了他营造的各种意境,满怀激情地展示给了他的读者。
  写于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开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渲染出一幅“湘江寒秋图”,这是和作者的心情吻合的。当时虽然国共进行了第一次合作,但危机四伏,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准备对共产党展开杀戮,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又助长了反共分子的嚣张气焰,毛泽东自身的处境也很艰险。“独立”一词不仅是作者逃避追捕、行踪秘密、独自登临的写实,更是诗以“情为主、景为实”的创作原则的体现,那滔滔北去的湘江,带着诗人对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内忧外患和自己处境的感慨思考,滚滚不息。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赣江边上常留有诗人毛泽东的足迹,在1930年2月到1931年夏,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诗人笔下就出现了三次“赣江”的意象。当时,根据地的红军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接连取得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诗人的心情是轻松自信的,“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赣江那边红一角”(《蝶恋花·从汀州回长沙》)“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这三个意象都带上了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特别是最后一首,设象意中而象在意外,蕴藏无穷,引人入胜,宛似一副宏伟壮丽的山水画,再加上“横扫千军”的红军,这首词旷达壮美的意境就凸显出来了。
  黄河,是中华民族壮丽山河的象征,是诗人伟大共产主义理想的象征,同时也是其伟大人格的象征。1947年10月,毛泽东来到黄河边,指着河中赤膊摇桨、古铜色的肌肤闪着光、正破浪穿行的船工,对周围的人大声说:“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民族。”诗人对黄河倾注极大的热情,在他的诗词中,常把江河或河山并举,来加强艺术效果,如“江河横溢”(《念奴娇·昆仑》)“还我河山”(《祭黄帝陵》)。在著名的《沁园春·雪》中,作者写道“大江上下,顿失滔滔”,可以说是起笔挺进雄浑,但又生动活泼,意境广大幽深,是诗人阔大雄伟的精神境界的自然流露,是壮美和优美的完美结合。
  在解放后,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写了不少关于“江河”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水调歌头·游泳》,开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不仅点明了行踪,而且表现了两地风物的可爱,更增添了形象性和亲切感。在“万里长江横渡,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种藐视困难的风度正是诗人乐观自信的诗化体现,奔腾不息的大江、广阔无垠的楚天,都是诗人刚强的人格意志的投射。“到中流击水”之际,作者联想到时光飞渡、日月如梭,不禁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滚滚东逝的长江,正好符合诗人热爱新气象的性格,这也许正是诗人钟情长江的原因。下片过渡到崭新的江景,作者眼中幻出“天堑变通途”的景象,又由长江联想到三峡水库,“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诗人赋古典以新意,驱遣朝云暮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大江这个实在的意象,联想到大桥、水库这两个当时虚有的意象,共同组成了一个奇妙瑰丽、雄伟壮阔、发展变化的意境,真是神来之笔。
  毛泽东写江河侧重写人,写与江河的关系,写人的活动。其诗不仅洋溢着史诗美、思想美,更具有拨云见月传神写照的神韵美。写“水拍云崖”的金沙江,是为了显示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机智勇敢;写“顿失滔滔”的江河,是为了塑造新时代的革命巨人形象;写“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的长江,是为了突出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力量。
  毛泽东自小便受到楚文化的浸染,屈原、李白、李贺等人浪漫主义诗歌对其影响很大,所以诗人总是善于捕捉和驱遣这些瑰奇雄伟的意象,而且总是把它们置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加以表现,主体和背景互相映衬,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就是典型的代表。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的物象,是借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毛泽东笔下的“江河”意象就是这样的,它不仅是一个地名,而且寄予了作者的理想和人格。“江河”这个意象体现了毛泽东对动的追求,对力的歌颂,而且它们都是持续运动,保持了动态的连续性。那北去的湘江,“流中国”的长江,“顿失滔滔”的黄河都是有力的例证,正是由它们构成了毛泽东诗词雄奇、雄浑、雄放、雄丽的意境。
  意象是有色彩的,“色彩不仅在表达人的情绪上,而且在表达外界环境的情绪方面,都是和外在联系的”(赫伯·里德《现代绘画简史》)。江,在诗人笔下闪烁着壮丽的色调美。同样,“漫江碧透的湘江”“苍茫的赣水”“起苍黄”的长江,在色彩上也给人以美的享受。
  毛泽东常用一个精炼的动词来描绘意象的特征,如“潇湘洞庭涨连天”的“涨”字,“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拍”字。“江河”经常和别的意象一起,构成一个意象群,来为诗歌整体服务,这些都表现了诗人毛泽东高超的驾御诗歌的艺术能力。
  正如惠特曼所说:“真正伟大的诗,常常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毛泽东诗词,每首都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是力与美的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熔合,是一座丰富的艺术丰碑。重读毛泽东诗词,又一次给我们美的享受,那丰富的文化意蕴,在给人们精神愉悦的同时,又给予人们某些人生的启示或哲学的感悟,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七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诸多的压力和困惑,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追寻自己的幸福生活与专业成长,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阐述了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中,教师应有的一份执着坚守与理想情怀。  [关键词]教师 幸福人生 专业成长    在物质条件非常丰富的今天,面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教师职业侧
秋风萧瑟,易水寒碧。多少风流韵事被历史的烟云掩去,可那两千年多年前的壮士的悲歌却穿透时空,依然在空中回荡。荆轲,荆轲,我再次轻轻唤起这个名字。  你胸怀大志,曾经用剑术游说卫元君,可惜不被任用。你曾经和盖聂谈论剑术受到盖聂的呵斥,和鲁勾践下棋受到鲁勾践的责备。对看重尊严的剑客而言,这真是奇耻大辱,当愤然还击。你没有反击,只是默默地离开。我知道你不是畏惧死亡,只是你还有所期待。大丈夫当名留青史,功业
【摘 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的最后一段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为政、为人、为师之道,体现了孔子当时对弟子,对自己的遭遇禁不住发出感慨的复杂心理,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弃追求精神。因此这段也集中体现了文章选入教材的意义。  【关键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 仁政 礼治  现今有很多老师在上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俟坐》时,都没有注意深入分析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摘 要】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作者慷慨激昂的背后似乎隐含着许多欲说还休的内容。本文对这种叙述状态与作者复杂的创作背景及其创作心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试图揭示出文本沉郁的背后隐含的丰富涵义。  【关键词】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 沉郁 解读    每每读及《指南录后序》,心中便有一种说不出的纠结。总以为文天祥是南宋历史上的英雄,而这篇文章在慷慨激昂的同时似乎又欲说还休。也许“怆怀非外至,沉郁自中肠
【摘 要】2011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考查热点是景物描写的鉴赏,鉴赏角度为情与景、声与色、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画面意境、诗眼词句等,学生备考应针对出题角度变化,熟知相关鉴赏知识和方法,并能结合诗句品味其独具韵味之处。  【关键词】高考 诗歌 景物描写 鉴赏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内蕴丰富,含蓄隽永,最令人称道的是诗中独具个性的景物,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浑壮丽;“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
【摘 要】结合当前课堂教学中提问效率低下的情况,笔者认为课堂提问至关重要,进而探索出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方法,即把握问题的开放度、难易度,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并且特别强调在学生的回答之后,给学生的回答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课堂 提问 注意 有效     语文课堂提问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设计若干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引
【摘 要】“品文”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解读文本的方法。学生在“品”的过程中感受文本的语言美,领悟作品的情感,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品人”就是在叙事性文章中学会分析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主旨,从而领会作者写作意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本文结合《烛之武退秦师》人物教学,阐明语文教学中品文与品人的关系和方法技巧。  【关键词】品文 品人 文本解
数度教学《琵琶行》,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出色的音乐描写,自然是导学的重难点之一。以往按部就班,引导学生依次赏析音乐描写时,从“忽闻水上琵琶声”一直赏析到“唯见江心秋月白”。从转轴、拨弦、调音赏析到动作准确、娴熟;从沉着而雄浑、宛如一阵急雨的“大弦嘈嘈”赏析到细促而轻幽、宛如一片私语的“小弦切切”,再到好像大珠小珠般清脆、圆润、悦耳的“嘈嘈切切错杂弹”;从像花下的莺语婉转流走的“间关莺语花底滑”欣赏到
“洛阳文物一尘灰,汴水繁华又草莱。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这是冯友兰在蒙自南湖所做的古体诗,亦即“南渡北归”一词的由来。岳南先生所著《南渡北归》,以详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在抗战前后那风云激荡的历史时代中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那一代大师在大动乱时代中非同寻常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展现出来的令人景仰的大师风度,长久地留在读者心头,令人荡气回肠。  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一代大师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
【文题原创】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声音,让我们告别幼稚和浅薄;有一种声音,让我们得到许多难得的经验,少走很多弯路;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懂得生命的意义;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彼此得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有一种声音,把人世间所有的风霜雨雪、世事沧桑变成回首时那道回味无穷的风景线……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