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特别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努力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更好地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及促进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呢?
一、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自然过渡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会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是那么神秘、难懂。同时也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拿出3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先把其中的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说出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1/2;再把第二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2份让学生说一说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2/4;接着拿出第三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拿出其中4份让学生说一说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4/8;然后让学生把这3个苹果的1/2、2/4、4/8进行比较,就会发现1/2=2/4=4/8。不难看出1/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2得到2/4,1/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4得到4,而它們的大小不变。这就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这样直观演示导入新课,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不太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如果把题目编成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学中的例题不太接近小学生的生活,我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两位女生和四位男生来到讲台上,男生、女生各分20个糖果。然后问:“这样分公平吗?”学生很快回答:“不公平,每人分到的不一样多。”我问:“为什么呢?我分给男生女生的糖果一样多的。”学生说:“因为男生人数多,女生人数少。”接着问学生:“那到底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说:“男生人多就要分的多。”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获取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情景。把数学导入到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三种类型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同向而行和相背而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两者行驶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对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演示。演示后集体讨论交流表演情况。通过表演学生身有感触的知道了什么是相向而行,什么是同向而行,什么是相背而行。这样比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但要注意贴近生活,还要注意及时的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后练习时,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的生活实例中自然过渡到数学课堂中来,这样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会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是那么神秘、难懂。同时也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的导入:拿出3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先把其中的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让学生说出每份是这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1/2;再把第二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2份让学生说一说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2/4;接着拿出第三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拿出其中4份让学生说一说是整个苹果的几分之几?学生回答:4/8;然后让学生把这3个苹果的1/2、2/4、4/8进行比较,就会发现1/2=2/4=4/8。不难看出1/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2得到2/4,1/2的分子分母同乘以4得到4,而它們的大小不变。这就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有着紧密的关联。通过这样直观演示导入新课,学生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生活情境进行教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教材中有些应用题不太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问题,如果把题目编成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情,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解答。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教学中的例题不太接近小学生的生活,我就先设计了这样一个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两位女生和四位男生来到讲台上,男生、女生各分20个糖果。然后问:“这样分公平吗?”学生很快回答:“不公平,每人分到的不一样多。”我问:“为什么呢?我分给男生女生的糖果一样多的。”学生说:“因为男生人数多,女生人数少。”接着问学生:“那到底怎样分才公平呢?”学生说:“男生人多就要分的多。”这样学生就会很轻松地获取按比例分配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新知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数学规律。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情景。把数学导入到生活实际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有三种类型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同向而行和相背而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弄清两者行驶的方向。为了让学生搞清楚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在教室内进行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对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分别进行演示。演示后集体讨论交流表演情况。通过表演学生身有感触的知道了什么是相向而行,什么是同向而行,什么是相背而行。这样比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得多。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重要的联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让学生把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去,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不但要注意贴近生活,还要注意及时的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后练习时,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给学生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并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