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教师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作者结合秦皇岛市昌黎县的实际,分析了昌黎地区可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提出我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乡土课程资源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效果,让思想品德课有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思品课 运用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我们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合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进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意义
多年来,我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昌黎县乡土志教注》、《昌黎县图志》《昌黎县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还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1.乡土资源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资源是初中思品课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乡土资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触摸”到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关于家乡过去和今天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历史遗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2.乡土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乡土资源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生动、具体和真实的特点,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易于引发情感和认知上共鸣,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资源,这对于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乡土资源具有社会性,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实践场所。乡土资源进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把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乡土资源给力生动思品课
1.采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家乡观念,更加准确地了解国情。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美丽昌黎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家乡美景,感受家乡巨变。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地方材料导入,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采用乡土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如在上九年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采用风景秀美的碣石山,被称为红色旅游胜地的五峰山,曹操的《观沧海》、韩文公祠与韩愈、如李大钊与五峰山、极具夏威夷风情的黄金海岸,有“京东大沙漠”美称的翡翠岛等。可以通过昌黎本土的地方教材《昌黎县志》,选择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乡土资源,丰富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初中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适时加入乡土资源,能拨动学生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如讲授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因为滦河是我们的冀东母亲河,所以我选择了滦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我组织学生参观滦河和滦河古道,并邀请一位为滦河江奋斗几十年的老水利专家给同学们讲解他所经历的滦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滦河水非常清澈,可以用来滔米煮饭、洗菜等,那时一到傍晚,滦河边就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但以后慢慢地河水变黑了,变脏了。尽管地方政府已在治理,也初见成效,河水渐清;虽说多家造纸厂停产,但还不尽如人意,生活污水,部分工厂还有偷排漏排的现象……听着老水利专家对滦河的回忆,同学们仿佛置身其中……课后组织了一次关于滦河水污染现状的社会调查。实践证明,课后同学们的参与兴致很高,很多都写了社会调查报告。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本土内容,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在社会调查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犹如一泓清泉不断地滋润着思想品德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发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恰当、合理地使用,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可以这样说,乡土资源给力生动课堂。
关键词: 乡土资源 思品课 运用措施
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使广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是课程的开发者。《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因地制宜原则”是新课程坚持的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原则之一。“我们要从当地和学校实际出发,重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地取材,发挥本土资源的优势,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真正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我们积极开发乡土课程资源,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通过各种合力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乡土资源进入思想品德课堂的意义
多年来,我的办公桌上经常摆放着《昌黎县乡土志教注》、《昌黎县图志》《昌黎县民俗文化》等地方教材,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乡土资源进行课堂教学,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还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1.乡土资源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乡土资源是初中思品课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乡土资源的一个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发生在本乡本土的学生在生活中可以通过耳闻目睹“触摸”到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计划,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穿插一些关于家乡过去和今天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和历史遗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启发学生思维。
2.乡土资源具有民族性,能弘扬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乡土资源进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是祖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具有生动、具体和真实的特点,学生易于感知和接受,易于引发情感和认知上共鸣,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好资源,这对于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为本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乡土资源具有社会性,是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实践场所。乡土资源进课堂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注重培养学生辩证地观察和认识社会及参与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把乡土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这些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它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乡土资源给力生动思品课
1.采用乡土资源,创设课堂情境。一堂课的导入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作用,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时的注意力和主动性。乡土资源取材于本地,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对教材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家乡观念,更加准确地了解国情。因此,利用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材料导入新课,能使课堂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九年级《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纪录片《美丽昌黎我的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家乡美景,感受家乡巨变。通过这种直观生动的地方材料导入,拉近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深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2.采用乡土资源,增强教育实效。
一个人在认识上总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发并得以升华。在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对祖国的贡献,能了解到家乡人民辛勤劳动和英勇斗争的业绩,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如在上九年级“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采用风景秀美的碣石山,被称为红色旅游胜地的五峰山,曹操的《观沧海》、韩文公祠与韩愈、如李大钊与五峰山、极具夏威夷风情的黄金海岸,有“京东大沙漠”美称的翡翠岛等。可以通过昌黎本土的地方教材《昌黎县志》,选择家乡籍的先进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3.采用乡土资源,丰富情感体验。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初中生一般是相对固定地生活在某一地域内,对于自己生长的环境自然有一种亲情。因此,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中适时加入乡土资源,能拨动学生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如讲授九年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因为滦河是我们的冀东母亲河,所以我选择了滦河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口。我组织学生参观滦河和滦河古道,并邀请一位为滦河江奋斗几十年的老水利专家给同学们讲解他所经历的滦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滦河水非常清澈,可以用来滔米煮饭、洗菜等,那时一到傍晚,滦河边就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但以后慢慢地河水变黑了,变脏了。尽管地方政府已在治理,也初见成效,河水渐清;虽说多家造纸厂停产,但还不尽如人意,生活污水,部分工厂还有偷排漏排的现象……听着老水利专家对滦河的回忆,同学们仿佛置身其中……课后组织了一次关于滦河水污染现状的社会调查。实践证明,课后同学们的参与兴致很高,很多都写了社会调查报告。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入本土内容,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在社会调查中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总之,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犹如一泓清泉不断地滋润着思想品德课堂,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发掘丰富的乡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恰当、合理地使用,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性。可以这样说,乡土资源给力生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