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和鬼怪小说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_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达到了极度热爱的地步,家里的课外书都是些《鬼吹灯》《惊魂六计》《吸血鬼系列》等鬼怪小说。为此,他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可孩子的回答却令他很费解:“《鬼吹灯》这些小说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盗墓系列小说,很有名的,我的同学都喜欢看,我能不看吗?”
  面对孩子的回答,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想要我提供良策。
  家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书摊,向老板了解鬼怪恐怖书籍的销售情况。
  老板告诉我,他的书摊卖得最火的就是盗墓、鬼故事之类的惊悚读物,几乎每天都会有十几个学生来购买或者租借。笔者看到,仅10来平方米的小书屋里,就可以找到许多各种各样的鬼怪小说和杂志。在一个书架上,赫然摆着《黑色之夜》《鬼声》《魔戒》《吸血鬼》《鬼吹灯》等鬼怪系列,笔者翻了一些所谓的鬼怪丛书和杂志,发现这些读物大多封面黯黑,以一些吓人的名字配上诡异照片引人注意,封面上基本都是以“魂飞魄散、毛骨悚然”等字眼来衬托,在书中,更是充满了“血流成河”“昏天黑地”等极具感官刺激的文字,让成人看了都不禁毛骨悚然,有几个学生正在饶有兴趣地翻看和购买。
  我问:“为什么喜欢这种书呢?”。答曰:“喜欢刺激呗!”
  学生的回答脱口而出,看不出丝毫的犹豫,相反一副自得其乐,心满意足的样子。
  
  二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恐怖鬼怪小说究其实质并不新鲜,无非是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恐怖惊悚的故事内容来吸引眼球,渲染和传播违背科学规律的神秘主义,甚至散布封建迷信思想,其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小觑。此类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荒诞不经,情节诡异可怕,主题悖谬无聊,但披着一件神秘莫测的“鬼怪”外衣,颇能迷惑一些社会阅历浅薄、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恐怖鬼怪小说信马由缰地虚构并不存在的鬼神灵异,公然宣扬违背科学常识的东西,并不难识破,但尚未具备“免疫力”的“90后”却极易“中招”。还有的打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招牌,使得某些陈腐不堪、乱七八糟的封建迷信糟粕“借尸还魂”,实在不啻于是在粗制滥造着青少年的“精神毒品”。
  “90后”的青少年的心智发育不完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性格的可塑性很强,对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无清醒理智的选择能力。而唯利是图的某些书商是不管这些的,他们总是追逐、迎合甚至故意制造着某种阅读时尚,消蚀年轻读者的“抵抗力”。鬼怪类小说层出不穷,就是把准了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追捧的“脉”,借以争夺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最爱幻想的阶段,而灵异类书籍中的主角一般都具有某种魔力,能实现常人所不能实现的事情,这正是青少年偏爱此类书籍的原因。”
  但青少年阅读此类图书,极易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混淆鬼怪灵异与科学的界线,甚至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当做了“真理”,从而对其心灵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迷恋此类书籍,也导致一些青少年整日在另类的怪异世界里沉迷,学会了逃避现实人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育。
  可见,恐怖鬼怪小说成为青少年的热门读物,确实是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了。
  
  三
  
  “90后”的青少年在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发育的同时,在心理上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其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反应灵敏,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而是追求自我,喜欢猎奇扮酷,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是“新、奇、美”,消费的冲动性色彩较强。
  面对这样的一群消费者,如何让他们去直面这种“恐怖的诱惑”呢?
  有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不能强制,强迫孩子看他们不喜欢的书,也不见得有效果。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孩子喜欢,偶尔看看也没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推理思维。只不过,要多加引导,不要看得走火入魔就可以。毕竟,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把握好自己,不把鬼怪阅读当学习重点,就无所谓了。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疏导比禁止更重要,对于学生爱看悬疑恐怖、灵异小说等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创造一种疏导机制,比如陪孩子一起观看、加以引导等,但如果能对这类题材采取分级制度,应该会比单纯地下禁令更有效。
  作为课外读物,笔者反对将恐怖小说视为洪水猛兽,人为地将他们隔绝,因为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会局限学生的视野,有时候还会出现“你不要我看,我偏要看”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但是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甄选能力有限,因此对这些读物,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学生应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加以正确地引导,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心理去面对鬼怪恐怖小说,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区分的正确方法,可以通过作文,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对鬼怪恐怖小说的面貌有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的认识。切不可妄图通过打压或回避的方式让这种小说在学生的视野中消失。
  兴趣都是平常培养起来的,阅读也一样,现在一些学生可能对中外名著不是很有兴趣,而对网络小说更好奇,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或转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使他们产生对经典阅读的冲动,当学生慢慢融入阅读后,也就会由浅入深,对名著有了阅读兴趣,这时,他们就不再对那些网络鬼怪感兴趣了。或许随着学生阅读经典读物的增多,学生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的增强,风靡一时的鬼怪恐怖小说对他们来说危害也就能适时回避了。■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于是乎,课堂上书声朗朗,读声灌耳。然而,是不是在课堂上我们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读就有效了?怎么样读才有效?读的有效性,就是在一个时间段能看出读的指导过程和读的能力提高的过程,即课堂上读的“增量”。在阅读教学中应努力提升读的有效性,以读代讲,以读促情,以读明理,进而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 
崔峦老师早就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语文教学应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不蔓不枝、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条理清楚、一目了然,以简驭繁,返朴归真,达到省时高效的理想境界。  一、 教学目标“简明”  语文的教学目标一直以来饱受争议,是强调工具性,强调人文性,还是追求两者的相容兼得、和谐统一?语文学科既不能只完成本学科知识、能力的掌握和习得,变成“纯语言”;又不能变成“大箩筐”“大杂烩”
1.父子二人经过五星级饭店门口,看到一辆十分豪华的进口轿车。儿子不屑地对他的父亲说:“坐这种车的人,肚子里一定没有学问!”而父亲则轻描淡写地回答:“说这种话的人,口袋里一定没有钱!”  2.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于是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妈妈打破的。”父亲问“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3.有两个台湾观光
【摘要】文章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简易密度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体现了密度计从无到有的产生过程,不断地在生产生活的需求中改进,不断地在改进中精细化。  【关键词】可视化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简易密度计  一、研究背景  制作简易的密度计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2012年新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了教学改革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论在动手实践方面还是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系统,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信息传递瞬息万变,有精彩纷呈的亮丽风景线,更有许多始料未及的意外发生。特别在孩子们的思维陷入一片混沌,课堂上突现窒息般的沉寂时,执教者该如何从容对待呢?    信息源提取失败时,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提起某事时,虽心里明白却不能准确地记起。这就是心理学上常提到的“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即遗忘的提取失败理论)。
现代教师发展的困境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主义的扩张,在工具理性盛行的背景下,教师发展封闭于科学世界,一切变得过于被动、机械和有章法。  1.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使教师发展趋于片面化  传统的教师教育是定向型与封闭型的。特设专门的教育机构,工业化模式般的教育体系,统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整齐划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批量性地“生产”合规格的教师群体。这种教育方式的显著优势是计划性强,培养方向明确,在
2005年悄无声息地过去了,回过头看,不只是一路的忙碌,还有一些东西值得回味。一年来,我用心追逐着我的教育梦想——实现文化管理,打造班级生态文化群。时至今日,略有所成,并常以此自慰,即使辛苦些。也来了勇气,用些许文字记录下一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先哲云:“我思故我在”,我仅以自己的方式来怀想过去的日子。     有效听课——理想课堂的催生剂    衡量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许多纬度。但我坚信,理想的课堂
这是一个美丽的高中校园,到处是一片读书学习的动人风景,男孩女孩们过着紧张而充实的学习生活。  某班有一个漂亮的女生A,清秀的面庞,修长的身材,一头飘逸的黑发。她时常整理自己的衣装,打理自己的秀发,像一只梳理羽毛的丹顶鹤。爱美的她稍有机会就脱下校服,展示藏在里面的漂亮衣服。小A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上游位置,按照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上个本科大学是比较有把握的,加之她擅长表演,常给大家模仿一些歌星的歌曲
案例一  这是我两年前上的一节音乐课,课题是《影视音乐》。我先由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do re mi》导入课  题,接着,给学生讲解影视音乐的概念,然后按照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让学生欣赏影视音乐片段,边欣赏边总结,最后,带领学生一起唱影视歌曲。这节课,学生基本掌握住了重点,课中我也设计了一些活动,如演唱影视歌曲,但不知怎么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始终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讲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没劲! 
一、一个亟待纠正的长期存在的误解    在关于“基础与创新”问题的认识上一直存在_一种误解: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创新精神及能力不足;美国学生基础不牢,但创新精神和能力很强。如果我们泛泛而谈倒也无所谓,但如果作为指导教育实践的某种“理论”的出发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严格的“专业训练”,可持续的、规模性创新是不可能的(偶尔的“创新”倒有可能)。没有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