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达到了极度热爱的地步,家里的课外书都是些《鬼吹灯》《惊魂六计》《吸血鬼系列》等鬼怪小说。为此,他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可孩子的回答却令他很费解:“《鬼吹灯》这些小说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盗墓系列小说,很有名的,我的同学都喜欢看,我能不看吗?”
面对孩子的回答,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想要我提供良策。
家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书摊,向老板了解鬼怪恐怖书籍的销售情况。
老板告诉我,他的书摊卖得最火的就是盗墓、鬼故事之类的惊悚读物,几乎每天都会有十几个学生来购买或者租借。笔者看到,仅10来平方米的小书屋里,就可以找到许多各种各样的鬼怪小说和杂志。在一个书架上,赫然摆着《黑色之夜》《鬼声》《魔戒》《吸血鬼》《鬼吹灯》等鬼怪系列,笔者翻了一些所谓的鬼怪丛书和杂志,发现这些读物大多封面黯黑,以一些吓人的名字配上诡异照片引人注意,封面上基本都是以“魂飞魄散、毛骨悚然”等字眼来衬托,在书中,更是充满了“血流成河”“昏天黑地”等极具感官刺激的文字,让成人看了都不禁毛骨悚然,有几个学生正在饶有兴趣地翻看和购买。
我问:“为什么喜欢这种书呢?”。答曰:“喜欢刺激呗!”
学生的回答脱口而出,看不出丝毫的犹豫,相反一副自得其乐,心满意足的样子。
二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恐怖鬼怪小说究其实质并不新鲜,无非是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恐怖惊悚的故事内容来吸引眼球,渲染和传播违背科学规律的神秘主义,甚至散布封建迷信思想,其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小觑。此类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荒诞不经,情节诡异可怕,主题悖谬无聊,但披着一件神秘莫测的“鬼怪”外衣,颇能迷惑一些社会阅历浅薄、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恐怖鬼怪小说信马由缰地虚构并不存在的鬼神灵异,公然宣扬违背科学常识的东西,并不难识破,但尚未具备“免疫力”的“90后”却极易“中招”。还有的打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招牌,使得某些陈腐不堪、乱七八糟的封建迷信糟粕“借尸还魂”,实在不啻于是在粗制滥造着青少年的“精神毒品”。
“90后”的青少年的心智发育不完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性格的可塑性很强,对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无清醒理智的选择能力。而唯利是图的某些书商是不管这些的,他们总是追逐、迎合甚至故意制造着某种阅读时尚,消蚀年轻读者的“抵抗力”。鬼怪类小说层出不穷,就是把准了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追捧的“脉”,借以争夺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最爱幻想的阶段,而灵异类书籍中的主角一般都具有某种魔力,能实现常人所不能实现的事情,这正是青少年偏爱此类书籍的原因。”
但青少年阅读此类图书,极易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混淆鬼怪灵异与科学的界线,甚至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当做了“真理”,从而对其心灵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迷恋此类书籍,也导致一些青少年整日在另类的怪异世界里沉迷,学会了逃避现实人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育。
可见,恐怖鬼怪小说成为青少年的热门读物,确实是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了。
三
“90后”的青少年在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发育的同时,在心理上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其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反应灵敏,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而是追求自我,喜欢猎奇扮酷,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是“新、奇、美”,消费的冲动性色彩较强。
面对这样的一群消费者,如何让他们去直面这种“恐怖的诱惑”呢?
有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不能强制,强迫孩子看他们不喜欢的书,也不见得有效果。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孩子喜欢,偶尔看看也没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推理思维。只不过,要多加引导,不要看得走火入魔就可以。毕竟,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把握好自己,不把鬼怪阅读当学习重点,就无所谓了。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疏导比禁止更重要,对于学生爱看悬疑恐怖、灵异小说等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创造一种疏导机制,比如陪孩子一起观看、加以引导等,但如果能对这类题材采取分级制度,应该会比单纯地下禁令更有效。
作为课外读物,笔者反对将恐怖小说视为洪水猛兽,人为地将他们隔绝,因为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会局限学生的视野,有时候还会出现“你不要我看,我偏要看”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但是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甄选能力有限,因此对这些读物,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学生应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加以正确地引导,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心理去面对鬼怪恐怖小说,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区分的正确方法,可以通过作文,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对鬼怪恐怖小说的面貌有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的认识。切不可妄图通过打压或回避的方式让这种小说在学生的视野中消失。
兴趣都是平常培养起来的,阅读也一样,现在一些学生可能对中外名著不是很有兴趣,而对网络小说更好奇,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或转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使他们产生对经典阅读的冲动,当学生慢慢融入阅读后,也就会由浅入深,对名著有了阅读兴趣,这时,他们就不再对那些网络鬼怪感兴趣了。或许随着学生阅读经典读物的增多,学生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的增强,风靡一时的鬼怪恐怖小说对他们来说危害也就能适时回避了。■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
一位家长告诉我,他发现自己的孩子最近喜欢读一些惊悚的恐怖书,刚开始他还不在意,可是最近却发现孩子对恐怖书达到了极度热爱的地步,家里的课外书都是些《鬼吹灯》《惊魂六计》《吸血鬼系列》等鬼怪小说。为此,他和孩子进行了交流,可孩子的回答却令他很费解:“《鬼吹灯》这些小说是现在非常流行的盗墓系列小说,很有名的,我的同学都喜欢看,我能不看吗?”
面对孩子的回答,家长感到束手无策,想要我提供良策。
家长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来到学校附近的一个书摊,向老板了解鬼怪恐怖书籍的销售情况。
老板告诉我,他的书摊卖得最火的就是盗墓、鬼故事之类的惊悚读物,几乎每天都会有十几个学生来购买或者租借。笔者看到,仅10来平方米的小书屋里,就可以找到许多各种各样的鬼怪小说和杂志。在一个书架上,赫然摆着《黑色之夜》《鬼声》《魔戒》《吸血鬼》《鬼吹灯》等鬼怪系列,笔者翻了一些所谓的鬼怪丛书和杂志,发现这些读物大多封面黯黑,以一些吓人的名字配上诡异照片引人注意,封面上基本都是以“魂飞魄散、毛骨悚然”等字眼来衬托,在书中,更是充满了“血流成河”“昏天黑地”等极具感官刺激的文字,让成人看了都不禁毛骨悚然,有几个学生正在饶有兴趣地翻看和购买。
我问:“为什么喜欢这种书呢?”。答曰:“喜欢刺激呗!”
学生的回答脱口而出,看不出丝毫的犹豫,相反一副自得其乐,心满意足的样子。
二
前一段时间,国家新闻出版局明确规定,禁止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小说和以《诛仙》为代表的玄幻小说出版。但是,现在看来,这类小说不但没有消失的迹象,相反还愈演愈烈,甚嚣尘上。看来学生喜欢阅读恐怖小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兴趣趋向问题,它正折射出青少年的阅读心理出现了某些病态。
恐怖鬼怪小说究其实质并不新鲜,无非是以曲折离奇的情节、恐怖惊悚的故事内容来吸引眼球,渲染和传播违背科学规律的神秘主义,甚至散布封建迷信思想,其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小觑。此类小说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荒诞不经,情节诡异可怕,主题悖谬无聊,但披着一件神秘莫测的“鬼怪”外衣,颇能迷惑一些社会阅历浅薄、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恐怖鬼怪小说信马由缰地虚构并不存在的鬼神灵异,公然宣扬违背科学常识的东西,并不难识破,但尚未具备“免疫力”的“90后”却极易“中招”。还有的打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招牌,使得某些陈腐不堪、乱七八糟的封建迷信糟粕“借尸还魂”,实在不啻于是在粗制滥造着青少年的“精神毒品”。
“90后”的青少年的心智发育不完全,人生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性格的可塑性很强,对适合自己的读物并无清醒理智的选择能力。而唯利是图的某些书商是不管这些的,他们总是追逐、迎合甚至故意制造着某种阅读时尚,消蚀年轻读者的“抵抗力”。鬼怪类小说层出不穷,就是把准了一些青少年盲目崇拜追捧的“脉”,借以争夺市场,赚个盆满钵满。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最爱幻想的阶段,而灵异类书籍中的主角一般都具有某种魔力,能实现常人所不能实现的事情,这正是青少年偏爱此类书籍的原因。”
但青少年阅读此类图书,极易沉溺其中,迷失自我,混淆鬼怪灵异与科学的界线,甚至误将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当做了“真理”,从而对其心灵成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同时,迷恋此类书籍,也导致一些青少年整日在另类的怪异世界里沉迷,学会了逃避现实人生,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人格发育。
可见,恐怖鬼怪小说成为青少年的热门读物,确实是要引起我们的警惕与关注了。
三
“90后”的青少年在生理上进入青春期发育的同时,在心理上开始进入“心理断乳期”,其最大特点是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的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对新事物反应灵敏,他们不像上一辈人有太多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历史负累,而是追求自我,喜欢猎奇扮酷,他们消费的首要标准是“新、奇、美”,消费的冲动性色彩较强。
面对这样的一群消费者,如何让他们去直面这种“恐怖的诱惑”呢?
有学生家长认为,孩子的阅读不能强制,强迫孩子看他们不喜欢的书,也不见得有效果。存在就是合理的,既然孩子喜欢,偶尔看看也没关系,说不定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推理思维。只不过,要多加引导,不要看得走火入魔就可以。毕竟,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要把握好自己,不把鬼怪阅读当学习重点,就无所谓了。
心理学教授柴中梅表示,疏导比禁止更重要,对于学生爱看悬疑恐怖、灵异小说等问题,学校、家长和社会应该积极创造一种疏导机制,比如陪孩子一起观看、加以引导等,但如果能对这类题材采取分级制度,应该会比单纯地下禁令更有效。
作为课外读物,笔者反对将恐怖小说视为洪水猛兽,人为地将他们隔绝,因为这样不仅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还会局限学生的视野,有时候还会出现“你不要我看,我偏要看”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但是由于学生的是非标准和甄选能力有限,因此对这些读物,我们切不可听之任之,让其自生自灭,学生应该在老师引导下进行阅读,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加以正确地引导,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和心理去面对鬼怪恐怖小说,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区分的正确方法,可以通过作文,也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对鬼怪恐怖小说的面貌有一个真实而又全面的认识。切不可妄图通过打压或回避的方式让这种小说在学生的视野中消失。
兴趣都是平常培养起来的,阅读也一样,现在一些学生可能对中外名著不是很有兴趣,而对网络小说更好奇,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对孩子多加引导,要不失时机地引导或转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阅读经典著作,使他们产生对经典阅读的冲动,当学生慢慢融入阅读后,也就会由浅入深,对名著有了阅读兴趣,这时,他们就不再对那些网络鬼怪感兴趣了。或许随着学生阅读经典读物的增多,学生的选择和辨别能力的增强,风靡一时的鬼怪恐怖小说对他们来说危害也就能适时回避了。■
(作者单位:湖南长沙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