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2日地震消息传来,国土资源部就决定组织专家组用最快速度赶到灾区。我们负责地质灾害应急系统的几位同志也从各个地方奔赴灾区。我们本想买当天下午的机票,但当时成都机场已封闭,只好一直等到13日凌晨机场恢复通航,我们乘坐从北京飞往成都的第一班飞机赶往成都。其他几路人马有在各地开会的、搞测试的,都同时往成都汇集。
我所在的是综合组,主要负责利用远程传输技术把现场画面传回北京,让部里的领导和专家了解地震灾情,并与现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远程会商,得出处理意见。地震当天我们的地质灾害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还在安徽进行测试,因为应急系统的主要设备是一个圆形的卫星天线,我们称它为“锅”。12日下午命令传来,专家组迅即成立,组长是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姜建军司长,专家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地质灾害专家殷跃平等。
事不宜迟,安徽那边同事在最短时间内从靠近黄山的大山里出来,带着“锅”飞到上海。这个锅重要的附属设备就是汽油发电机,没有发电机无法工作,可是飞机不允许托运汽油发电机和汽油,虽然是地震紧急时刻却也无法通融,不得已他们把发电机和车都扔在了安徽,而在上海机场,13号的航班只放了几班就停飞了,因为要运输物资。他们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才搭乘上恢复通航后从上海到成都的第一班飞机,13日晚到了成都。
因为发电机扔在了安徽,只能在当地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帮助下,费尽心思借到一台发电机。当时为了救灾需要,大部分油都被控制了,只有几个油站是开放的。我们的队员们排队排到晚上11点才算是把车和发电机的油都加上了。这样经过几番周折,我们的“锅”总算能够正常工作了。
北川县国土局到绵阳汇报情况说那里情况非常严重,国土局办公楼也都垮了。成都当地国土系统的人对那个地方非常熟悉,也认为北川是重点,所以领导决定直扑北川。一路上很多地方都设了关卡,由于我们是国土资源部派下来的,又和当地国土部门同志在一起,有抗灾的行政职能,所以都比较顺利地通过了。
14日一早,到了北川县城外面,我们分成2组,第一组架设系统,另一组扛着摄像设备进了北川县城。一路上都能听到废墟里面有人哭喊,大家都恨不得上去扒土救人,但又无能为力,胸口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想哭。我们主要拍的是山体滑坡和房倒屋塌,很多关于人的场景都不敢拍,看着难受极了。
县城外,路完全被山上掉下来的大石头堵断了,而且余震还是不断,设备很难搬进去。为了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我们就在路边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支起设备俯瞰北川城。经过架设和调试后,北川的影像传回了北京,同时我们也接收到北京会商室的画面和声音,部里的领导、专家和现场的领导、专家当即进行了对话,共同判断北川灾情,并得出处理意见,部署了下一步工作。这是我们第一次连线回去。这个“锅”也是当时我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
第二天我们根据老百姓报灾情况又去安县、江油等地调查、评估灾情。16日去汉旺、什邡,17日去青川,都是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当时主要就想看山体滑坡的状况,可是漫山遍野都是,没办法统计损毁。后来我们的镜头集中在堰塞湖、临时安置点的安全状况。我们帮助救援基地判断安置点有没有受到次生灾害的威胁等,跟救援部队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与水利、公路交通等部门交换意见。
我们出发一般都是三到六辆车,“锅”和辅助设备有几十公斤,另外车上还要带着足够的水和干粮,其中很多都给了路上遇到的灾民和小孩。我们开的都是越野车,直接能开到山里面。但如果路况不好,车进不去,负责拍摄的同事就要扛着无线传输摄像机单兵进去拍摄。
一路上经常受到惊吓。我们很快养成了习惯,一起在路上走的时候,后面的人帮前面的看着点儿山上的落石。有一次在汉旺,殷跃平博士在做现场介绍,我在用相机拍,拍着拍着就听见有人喊:地震了,快跑!我们掉头就冲出去几十米,回头一看,我们原来站的地方已经落下一堆石头。
5月18日,我们去拍摄和调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的堰塞湖,在那里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告诉我们,地震时一股气浪猛冲过来,她当时就昏了过去,等醒过来一看,身上的衣服全被剥光冲走了。我们搞地质的知道,当滑坡体以极快的速度下来时,下部的空气被压缩,会产生冲击性的气浪,但也只是从书上读到过,这次地震让我见到了亲历者。据这位妇女的描述,这个滑坡下面埋了两个村子,她的村子里有600多人,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不在家,但是也有一些外地来的人,所以具体埋多少人一时也说不清楚。她家里也没剩下什么人了。我们站的那个地方原来有一个汽车站,当时一些人正在等车,那时正好公共汽车到了,车里有几十个人,加上车站上的人一下子就被从天而降的土块和石头埋了进去。旁边一个老头插话说,他当时是出去喝酒才捡了条命。
我们这支队伍有三项工作,一个是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要安抚本系统在灾区工作的同事,第二,由权威的地质灾害专家对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评估,对如何处理进行指导。第三个就是远程会商。把前方的图像传给北京,使前后方能够进行即时交流,使后方能够直观地了解前方的状况,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决策依据,这是我们此行的任务,也是我们信息工作的重要价值。
地震当天下午不到3点,国土资源部决定派出第一批专家组。
13日,以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为首的专家组到达第一线。
14日,航遥中心对地震灾区进行第一次航空遥感拍摄。
15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当机立断,研究决定成立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国土资源系统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日,在成都成立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线协调组,由汪民副部长负责。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的后方支持机构,由钟自然副局长负责。
18日,一支800多人的地质灾害排查队伍奔赴前线,对灾区54个县的一万多个灾害点进行现场排查。
我所在的是综合组,主要负责利用远程传输技术把现场画面传回北京,让部里的领导和专家了解地震灾情,并与现场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远程会商,得出处理意见。地震当天我们的地质灾害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还在安徽进行测试,因为应急系统的主要设备是一个圆形的卫星天线,我们称它为“锅”。12日下午命令传来,专家组迅即成立,组长是国土资源部环境司姜建军司长,专家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地质灾害专家殷跃平等。
事不宜迟,安徽那边同事在最短时间内从靠近黄山的大山里出来,带着“锅”飞到上海。这个锅重要的附属设备就是汽油发电机,没有发电机无法工作,可是飞机不允许托运汽油发电机和汽油,虽然是地震紧急时刻却也无法通融,不得已他们把发电机和车都扔在了安徽,而在上海机场,13号的航班只放了几班就停飞了,因为要运输物资。他们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才搭乘上恢复通航后从上海到成都的第一班飞机,13日晚到了成都。
因为发电机扔在了安徽,只能在当地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帮助下,费尽心思借到一台发电机。当时为了救灾需要,大部分油都被控制了,只有几个油站是开放的。我们的队员们排队排到晚上11点才算是把车和发电机的油都加上了。这样经过几番周折,我们的“锅”总算能够正常工作了。
北川县国土局到绵阳汇报情况说那里情况非常严重,国土局办公楼也都垮了。成都当地国土系统的人对那个地方非常熟悉,也认为北川是重点,所以领导决定直扑北川。一路上很多地方都设了关卡,由于我们是国土资源部派下来的,又和当地国土部门同志在一起,有抗灾的行政职能,所以都比较顺利地通过了。
14日一早,到了北川县城外面,我们分成2组,第一组架设系统,另一组扛着摄像设备进了北川县城。一路上都能听到废墟里面有人哭喊,大家都恨不得上去扒土救人,但又无能为力,胸口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想哭。我们主要拍的是山体滑坡和房倒屋塌,很多关于人的场景都不敢拍,看着难受极了。
县城外,路完全被山上掉下来的大石头堵断了,而且余震还是不断,设备很难搬进去。为了保证人员和设备安全,我们就在路边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支起设备俯瞰北川城。经过架设和调试后,北川的影像传回了北京,同时我们也接收到北京会商室的画面和声音,部里的领导、专家和现场的领导、专家当即进行了对话,共同判断北川灾情,并得出处理意见,部署了下一步工作。这是我们第一次连线回去。这个“锅”也是当时我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
第二天我们根据老百姓报灾情况又去安县、江油等地调查、评估灾情。16日去汉旺、什邡,17日去青川,都是地质灾害的重点区域。当时主要就想看山体滑坡的状况,可是漫山遍野都是,没办法统计损毁。后来我们的镜头集中在堰塞湖、临时安置点的安全状况。我们帮助救援基地判断安置点有没有受到次生灾害的威胁等,跟救援部队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与水利、公路交通等部门交换意见。
我们出发一般都是三到六辆车,“锅”和辅助设备有几十公斤,另外车上还要带着足够的水和干粮,其中很多都给了路上遇到的灾民和小孩。我们开的都是越野车,直接能开到山里面。但如果路况不好,车进不去,负责拍摄的同事就要扛着无线传输摄像机单兵进去拍摄。
一路上经常受到惊吓。我们很快养成了习惯,一起在路上走的时候,后面的人帮前面的看着点儿山上的落石。有一次在汉旺,殷跃平博士在做现场介绍,我在用相机拍,拍着拍着就听见有人喊:地震了,快跑!我们掉头就冲出去几十米,回头一看,我们原来站的地方已经落下一堆石头。
5月18日,我们去拍摄和调查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的堰塞湖,在那里遇到一个中年妇女告诉我们,地震时一股气浪猛冲过来,她当时就昏了过去,等醒过来一看,身上的衣服全被剥光冲走了。我们搞地质的知道,当滑坡体以极快的速度下来时,下部的空气被压缩,会产生冲击性的气浪,但也只是从书上读到过,这次地震让我见到了亲历者。据这位妇女的描述,这个滑坡下面埋了两个村子,她的村子里有600多人,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不在家,但是也有一些外地来的人,所以具体埋多少人一时也说不清楚。她家里也没剩下什么人了。我们站的那个地方原来有一个汽车站,当时一些人正在等车,那时正好公共汽车到了,车里有几十个人,加上车站上的人一下子就被从天而降的土块和石头埋了进去。旁边一个老头插话说,他当时是出去喝酒才捡了条命。
我们这支队伍有三项工作,一个是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要安抚本系统在灾区工作的同事,第二,由权威的地质灾害专家对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评估,对如何处理进行指导。第三个就是远程会商。把前方的图像传给北京,使前后方能够进行即时交流,使后方能够直观地了解前方的状况,为下一步行动提供决策依据,这是我们此行的任务,也是我们信息工作的重要价值。
地震当天下午不到3点,国土资源部决定派出第一批专家组。
13日,以地质环境司司长姜建军为首的专家组到达第一线。
14日,航遥中心对地震灾区进行第一次航空遥感拍摄。
15日,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当机立断,研究决定成立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领导协调国土资源系统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同日,在成都成立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前线协调组,由汪民副部长负责。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的后方支持机构,由钟自然副局长负责。
18日,一支800多人的地质灾害排查队伍奔赴前线,对灾区54个县的一万多个灾害点进行现场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