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春秋中期,随着楚庄王问鼎天下,周天子的威仪彻底陨落,勤王而信天下的“尊王攘夷”战略终于寿终正寝。随之而来的,便是以楚庄王武力控制诸侯的结盟战略为代表的春秋争霸时代。晋因与楚国的邲战(公元前597年)一役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春秋时代占据霸主地位最长时间的晋的终结。随着晋景公的励精图治,晋国霸业逐渐复兴。这次晋的强势地位自景公兴兵灭赤狄(前594年)开始,一直持续至厉公、悼公以至顷公、定公时代,前后共80余年。在春秋长达368年的历史中,长达80余年的霸主地位(不计此前晋文公称霸时代)可谓一个壮举,因此研判晋国霸权的重获及其护持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晋国霸权战略
在晋景公再次引导晋崛起之前,楚国西联强秦,东北联齐,东面又与吴越结盟;一面灭江、六、舒等小国,将自己的地盘扩张到淮泗地区,进而控制陈蔡,联结鲁卫,制郑伐宋,声势极大。此时的晋,不但南方受楚国势力北侵之威胁,西方仍然有秦国的围困,北方尚有白狄的袭扰,东侧更兼赤狄之盘踞。中原诸侯此时的战略则是追随强者,惟强者马首是瞻。在晋景公之前,晋历代诸侯数以和亲的方式安抚蛮族,可谓开了汉唐和亲外族的先河,但此时晋的形势已经跌落谷底。因此,景公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清剿赤狄,以消肘腋之患,并且通过此举将自己的疆土扩张到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与楚形成鼎足之势。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兴兵灭潞氏之狄,次年再灭山西其余赤狄。晋遂成为中原北方西起河西洛水、桃林、崤函、跨越黄河,东至邢邺之惟一大国。
晋战略的第二步则是拆解齐楚同盟,并与齐结盟。在这一时期,由于秦晋世仇和晋楚争霸,因此齐相对来说是晋最容易争取到的盟友,而且齐自桓公以来便为春秋强国,因此齐国的选择将决定霸主走势。晋本意向齐示好,以利和之,但使者却意外被齐顷公的母亲侮辱,晋景公也认为在齐楚同盟尚未稳固的时候以武力胁迫不失为一种办法。之后齐兴兵伐鲁卫,晋为救自己的盟国,遂与齐战于鞍。晋军速战速决,楚本打算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眼见齐速败却又由于路途过远、力有未逮而不能救援。随后齐顷公疏楚亲晋,并亲自朝晋通好,而晋也迫使鲁将鞍之战中所获的汶阳归还齐国,晋齐同盟形成。
晋战略第三步是联吴制楚,打击强秦。时晋景公已殁,厉公继位。东夷蛮族吴国便一直是楚国的麻烦,后者对吴一直以安抚策略为主。晋景公使楚亡臣至吴,教吴以车战之法,不久吴便尽并楚所属蛮夷诸部落,成为在东南方制衡楚国的最重要砝码。晋趁此机会一边采取强力控制中原诸侯的策略,一边与楚和谈:“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这段盟词至今看来都不显陌生,古老的协定与近现代的“互不侵犯条约”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眼中的历史几千年来似乎并无任何变化。显然,晋楚互不侵犯都是各自战略的一部分,晋的真意是稳住楚国,以便其真正目的——伐秦的展开,而楚也希望晋吴不会联手,从而可以专心对吴。秦晋之好的幻梦破裂之后,两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可修复。因此,晋欲定鼎中原,必须要先打败秦。而秦又常与北方的白狄联合,因此晋厉公于公元前579年击败狄人,次年使人至秦,发表了春秋历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宣布与秦断交,会齐、鲁、宋、卫、郑、曹等八国诸侯后于麻隧与秦决战。厉公以优势兵力全歼秦军,以至楚反省后甚至没有直接援秦的机会。至此秦数世不振,直至宋国向戌召集弭兵之会后各大国均无战事,才逐渐恢复元气,并最终在战国时代横扫六合。而晋则依靠此战将西北方向的威胁彻底扫除,并在数十年内称霸黄河以北。
晋争霸战略的第四步便是与楚决战,北方已定,兵甲已足,晋楚之战成为体系战争的最高峰。公元前575年爆发晋楚鄢陵之战,最终晋胜楚败。
此后,晋厉公少年得志,却骄纵恣意并依赖嬖臣治国,诛杀三郤,晋陷入国内政治斗争。公元前574年,权臣栾书、中行偃果断废厉公,迎公子周回晋,是为晋悼公。栾书是晋景公重臣,也是晋图霸方略的总设计师和实施者,此刻为晋国大业迎立悼公,是晋国能够延续霸业的决定性因素。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年仅14岁的晋悼公却甚为贤能,立刻整饬内政,爱民节用,很快便恢复了晋国摇摇欲坠的霸业。他改变晋对小国的策略,从霸道走回王道,不以霸主自尊,对各诸侯以礼相待;加强与吴、齐的联系,并继续压制秦的发展;孤立楚国并展开和戎政策。楚国则针锋相对,西联秦国;控制许、郑等小国进攻宋;东面争取齐国,并力图切断晋吴之陆上连结;希望能够将晋国锁在黄河以北,稳定住两极体系。但整体上,优势仍在晋一边,一方面晋悼公终于服郑保宋,自春秋开始郑宋两国因其地理位置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国得失突显霸主易位。另一方面,楚乃南蛮的身份问题终于还是未能彻底解决,荆楚北渐在战国时代才得以完成,这是楚只能更多使用霸道的原因,也是其不敌晋国的重要原因。
向戌弭兵之会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卒,年仅29岁。其子晋平公立,年纪更小。常年被晋国压制的周天子此时因惧怕晋国势大并取而代之,于是利用齐国同样恐惧晋国统一中原的心理,趁悼公新亡而挑起晋齐联盟内讧。自此,晋齐联盟破裂,双方互有胜负,晋却从此无力图霸天下,只能勉强保住其已有地盘。尽管齐楚同盟恢复,但楚国又为吴国崛起而掣肘,亦无力北伐中原。于是,各大国力量消耗殆尽,从而有了宋国向戌奔走各国并最终促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体系休战为目的的“国际会议”,史称“弭兵之会”。公元前546年,晋、楚、齐、卫、鲁、曹、宋、郑等十三国会盟于宋都之西门外,秦国由于几乎被晋逐出大国均势圈而未参加。通过此次会盟,而后至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终结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共计144年,体系内两个最大国——晋国和楚国,虽不免尔虞我诈,但确实再也没有兵戎相见。
晋国的霸业也由此而延续至顷公、定公,最终毁于内乱。晋国的六大士卿专权,祸起萧墙,韩赵魏三家获得胜利,分裂晋国并继承了晋国领土。另一方面,田氏终篡姜齐,自此齐国国君不复姜子牙的后代。楚国也饱受内乱,熊氏楚国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数度被其臣下所篡,诸如鲁、郑、宋等小国的诸侯亦因大夫专权而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弭兵之会延续了晋楚大国地位,却也使得各国继任君主不再进取、骄奢淫逸、养尊处优,最终为各国大夫、士卿所篡。孟子正是基于这段历史才得出结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启示:崛起战略的成功可能性
观晋国霸权护持的历史,可知在多极和两极体系下的纵横捭阖是多么玄妙的事情,其难度不亚于俾斯麦建立德国之后的一系列“高空杂耍”。晋灭赤狄,正是在楚不可能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崛起战略的成功可能性主要与战略合法性以及战略引起的崛起压力两个条件相关,灭狄具备无与伦比的合法性,而且也是在楚国最边缘地区的地带展开的,因此该战略实施过程中遭到的体系压力几乎为零。晋国对齐楚同盟以及秦楚同盟的拆解也颇有借鉴价值,武力胁迫并非传统观念中的禁区,反而比利诱更有效果。另外,制造一个强大的吴国来制衡楚国,这与后来的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为英国的海上霸权制造新的敌人如出一辙。泛而论之,崛起国利用多国崛起的趋势挑战霸权国是非常有效的战略。最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多好的战略也不如国内政治的稳定重要,这是晋霸中原却终未能统一中国的最重要结论。
晋国霸权战略
在晋景公再次引导晋崛起之前,楚国西联强秦,东北联齐,东面又与吴越结盟;一面灭江、六、舒等小国,将自己的地盘扩张到淮泗地区,进而控制陈蔡,联结鲁卫,制郑伐宋,声势极大。此时的晋,不但南方受楚国势力北侵之威胁,西方仍然有秦国的围困,北方尚有白狄的袭扰,东侧更兼赤狄之盘踞。中原诸侯此时的战略则是追随强者,惟强者马首是瞻。在晋景公之前,晋历代诸侯数以和亲的方式安抚蛮族,可谓开了汉唐和亲外族的先河,但此时晋的形势已经跌落谷底。因此,景公战略的第一步就是清剿赤狄,以消肘腋之患,并且通过此举将自己的疆土扩张到太行山以东、黄河北岸,与楚形成鼎足之势。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兴兵灭潞氏之狄,次年再灭山西其余赤狄。晋遂成为中原北方西起河西洛水、桃林、崤函、跨越黄河,东至邢邺之惟一大国。
晋战略的第二步则是拆解齐楚同盟,并与齐结盟。在这一时期,由于秦晋世仇和晋楚争霸,因此齐相对来说是晋最容易争取到的盟友,而且齐自桓公以来便为春秋强国,因此齐国的选择将决定霸主走势。晋本意向齐示好,以利和之,但使者却意外被齐顷公的母亲侮辱,晋景公也认为在齐楚同盟尚未稳固的时候以武力胁迫不失为一种办法。之后齐兴兵伐鲁卫,晋为救自己的盟国,遂与齐战于鞍。晋军速战速决,楚本打算坐山观虎斗收渔翁之利,眼见齐速败却又由于路途过远、力有未逮而不能救援。随后齐顷公疏楚亲晋,并亲自朝晋通好,而晋也迫使鲁将鞍之战中所获的汶阳归还齐国,晋齐同盟形成。
晋战略第三步是联吴制楚,打击强秦。时晋景公已殁,厉公继位。东夷蛮族吴国便一直是楚国的麻烦,后者对吴一直以安抚策略为主。晋景公使楚亡臣至吴,教吴以车战之法,不久吴便尽并楚所属蛮夷诸部落,成为在东南方制衡楚国的最重要砝码。晋趁此机会一边采取强力控制中原诸侯的策略,一边与楚和谈:“晋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若有害楚,则晋伐之;在晋,楚亦如之……”,这段盟词至今看来都不显陌生,古老的协定与近现代的“互不侵犯条约”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实主义眼中的历史几千年来似乎并无任何变化。显然,晋楚互不侵犯都是各自战略的一部分,晋的真意是稳住楚国,以便其真正目的——伐秦的展开,而楚也希望晋吴不会联手,从而可以专心对吴。秦晋之好的幻梦破裂之后,两国的关系就一直不可修复。因此,晋欲定鼎中原,必须要先打败秦。而秦又常与北方的白狄联合,因此晋厉公于公元前579年击败狄人,次年使人至秦,发表了春秋历史上最长的一篇外交文告,宣布与秦断交,会齐、鲁、宋、卫、郑、曹等八国诸侯后于麻隧与秦决战。厉公以优势兵力全歼秦军,以至楚反省后甚至没有直接援秦的机会。至此秦数世不振,直至宋国向戌召集弭兵之会后各大国均无战事,才逐渐恢复元气,并最终在战国时代横扫六合。而晋则依靠此战将西北方向的威胁彻底扫除,并在数十年内称霸黄河以北。
晋争霸战略的第四步便是与楚决战,北方已定,兵甲已足,晋楚之战成为体系战争的最高峰。公元前575年爆发晋楚鄢陵之战,最终晋胜楚败。
此后,晋厉公少年得志,却骄纵恣意并依赖嬖臣治国,诛杀三郤,晋陷入国内政治斗争。公元前574年,权臣栾书、中行偃果断废厉公,迎公子周回晋,是为晋悼公。栾书是晋景公重臣,也是晋图霸方略的总设计师和实施者,此刻为晋国大业迎立悼公,是晋国能够延续霸业的决定性因素。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年仅14岁的晋悼公却甚为贤能,立刻整饬内政,爱民节用,很快便恢复了晋国摇摇欲坠的霸业。他改变晋对小国的策略,从霸道走回王道,不以霸主自尊,对各诸侯以礼相待;加强与吴、齐的联系,并继续压制秦的发展;孤立楚国并展开和戎政策。楚国则针锋相对,西联秦国;控制许、郑等小国进攻宋;东面争取齐国,并力图切断晋吴之陆上连结;希望能够将晋国锁在黄河以北,稳定住两极体系。但整体上,优势仍在晋一边,一方面晋悼公终于服郑保宋,自春秋开始郑宋两国因其地理位置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两国得失突显霸主易位。另一方面,楚乃南蛮的身份问题终于还是未能彻底解决,荆楚北渐在战国时代才得以完成,这是楚只能更多使用霸道的原因,也是其不敌晋国的重要原因。
向戌弭兵之会
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卒,年仅29岁。其子晋平公立,年纪更小。常年被晋国压制的周天子此时因惧怕晋国势大并取而代之,于是利用齐国同样恐惧晋国统一中原的心理,趁悼公新亡而挑起晋齐联盟内讧。自此,晋齐联盟破裂,双方互有胜负,晋却从此无力图霸天下,只能勉强保住其已有地盘。尽管齐楚同盟恢复,但楚国又为吴国崛起而掣肘,亦无力北伐中原。于是,各大国力量消耗殆尽,从而有了宋国向戌奔走各国并最终促成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体系休战为目的的“国际会议”,史称“弭兵之会”。公元前546年,晋、楚、齐、卫、鲁、曹、宋、郑等十三国会盟于宋都之西门外,秦国由于几乎被晋逐出大国均势圈而未参加。通过此次会盟,而后至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终结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共计144年,体系内两个最大国——晋国和楚国,虽不免尔虞我诈,但确实再也没有兵戎相见。
晋国的霸业也由此而延续至顷公、定公,最终毁于内乱。晋国的六大士卿专权,祸起萧墙,韩赵魏三家获得胜利,分裂晋国并继承了晋国领土。另一方面,田氏终篡姜齐,自此齐国国君不复姜子牙的后代。楚国也饱受内乱,熊氏楚国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数度被其臣下所篡,诸如鲁、郑、宋等小国的诸侯亦因大夫专权而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弭兵之会延续了晋楚大国地位,却也使得各国继任君主不再进取、骄奢淫逸、养尊处优,最终为各国大夫、士卿所篡。孟子正是基于这段历史才得出结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启示:崛起战略的成功可能性
观晋国霸权护持的历史,可知在多极和两极体系下的纵横捭阖是多么玄妙的事情,其难度不亚于俾斯麦建立德国之后的一系列“高空杂耍”。晋灭赤狄,正是在楚不可能干扰的情况下完成的。可见,崛起战略的成功可能性主要与战略合法性以及战略引起的崛起压力两个条件相关,灭狄具备无与伦比的合法性,而且也是在楚国最边缘地区的地带展开的,因此该战略实施过程中遭到的体系压力几乎为零。晋国对齐楚同盟以及秦楚同盟的拆解也颇有借鉴价值,武力胁迫并非传统观念中的禁区,反而比利诱更有效果。另外,制造一个强大的吴国来制衡楚国,这与后来的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为英国的海上霸权制造新的敌人如出一辙。泛而论之,崛起国利用多国崛起的趋势挑战霸权国是非常有效的战略。最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多好的战略也不如国内政治的稳定重要,这是晋霸中原却终未能统一中国的最重要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