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努力改变传统的单一学习方式,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应的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引领课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达到多方面进步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教学活动中,将问题放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大效益
教师应深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启迪他们的良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赞可夫认为:“学生的内心思想、愿望、感情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心灵的征服者,其次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感情上打动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不轻易批评学生,更不惩罚学生.作业中的差错,多用红线、问号、画圈等符号提示或直接点明.对待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应是多鼓励,少批评,并期望和相信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老师的辅导讲解能为之指点迷津,只要第二遍或更多遍之后会做,也就达到目的了.考试命题也要视学生的可行性拟定.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都要精心设计,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书上例题为主,在检查双基的同时,再适当综合提高.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学生由此产生的热情,则是课堂效益提高的前提条件.
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一些学生最初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精读、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动脑思考,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读完某一节后,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以精代多的过程.
其次,教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严格的常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大都以模仿为主,进入初中后,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认真的、具有严格合理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入学一开始,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从作业中看出解题的思路,看出解题的理论根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严格训练,再配合定期的作业展评活动,可逐步教会学生良好地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能力.
第三,是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过程,寻求预防及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取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合理引导开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自主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加强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科学引领课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达到多方面进步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它应包含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知识去说明,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用数学的思想去处理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教学活动中,将问题放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二、关注每一个学生,追求更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大效益
教师应深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用爱心去启迪他们的良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赞可夫认为:“学生的内心思想、愿望、感情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首先应是学生心灵的征服者,其次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只有感情上打动学生,才能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进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应不轻易批评学生,更不惩罚学生.作业中的差错,多用红线、问号、画圈等符号提示或直接点明.对待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的学生,应是多鼓励,少批评,并期望和相信他们能从中吸取教训.老师的辅导讲解能为之指点迷津,只要第二遍或更多遍之后会做,也就达到目的了.考试命题也要视学生的可行性拟定.针对班级学生的学习程度,单元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都要精心设计,考试内容以基础知识、书上例题为主,在检查双基的同时,再适当综合提高.当学生有所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使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自我激励的心理状态和奋发向上的力量.学生由此产生的热情,则是课堂效益提高的前提条件.
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培养课前阅读教材的习惯.一些学生最初不习惯阅读教材,只是按教师的要求看教材,完成作业,对自己阅读教材总是深入不进去,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看不懂例题的解题过程等,一些学生对“读”这个字眼理解不够,对于教材不但要读,而且要细读、精读、逐字逐句反复推敲,经过动脑思考,既要钻进去,又要跳出来,读完某一节后,要提炼一下重点内容,归纳出知识点,加以整理,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还要进行必要的记忆,使读书成为由厚到薄、以精代多的过程.
其次,教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教学实践证明,严格的常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作业大都以模仿为主,进入初中后,则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独立的、认真的、具有严格合理的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在入学一开始,特别是书写格式,要求从作业中看出解题的思路,看出解题的理论根据,能够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严格训练,再配合定期的作业展评活动,可逐步教会学生良好地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和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能力.
第三,是培养学生收集错题的习惯.实践证明:“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平时作业和章节检测时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要深究这些错误的原因,分析形成过程,寻求预防及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学生吸取教训,减少类似的错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严谨学风和增强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合理引导开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充分的思考来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交流中暴露思维的过程,教师切不可以讲解或直接的灌输来代替引导启迪.自主性学习应把重点放于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的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也可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加以引导.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加强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