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内容研究利用各种图形或者图像,从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和利用当今社会发达的多媒体技术,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并利用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提出情境教学创设的实施手段。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物理实验找到规律和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历过程,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是初中老师的首要任务,让学生融入情境,对情境信息的捕捉,对情境中的信息产生疑问,从而分析疑问信息发挥想象力,利用实验探索新的理论知识。现结合本人体会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学习兴趣
通过社会实际,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都是由生活的规律及现象观察得知的,概念和规律均比较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学习兴趣。比如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回忆在游乐园里玩的“跳楼机”,或者电梯上楼和下楼过程中的场景,来创设情景教学。当老师把这些情境带入课堂中,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回忆和引发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快速的接受教学知识。
二、问题和情境教学及其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追求教育的整体功能。第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不但在理念而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问题情境创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確、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价值率高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
3.运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更多问题。
4.利用物理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上,遗留着物理学的前辈们进行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真理的足迹。物理学家本身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物理学史中包含着许多真实可信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通过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很好的途径。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根据马丘什金的研究,问题情境有三个主要特征: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问题情境是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反映了思维的动机方面;问题情境中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使学生感觉到一定难度,新的经验(指当前经历的事物)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不和谐因素,即产生认知冲突。例如,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1822年法拉第提出磁能生电吗?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了解未知的需要,产生探究未知的欲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北师大版课本例题:小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体重300N,与地面作用面积200cm2)。在讲解完本例题后,再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假如这个小学生再背一个重25N的书包,她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变还是不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压强的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以后的液体压强计算和固体压强计算打下基础。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重2.8N,底面积是50cm2,杯子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大?杯子中倒入0.5€的水,水的深度为8€,求:(1)水对杯子底的压强和压力;(2)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大。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情境 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通过物理实验找到规律和解决方法,从而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经历过程,深入了解知识的形成。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是初中老师的首要任务,让学生融入情境,对情境信息的捕捉,对情境中的信息产生疑问,从而分析疑问信息发挥想象力,利用实验探索新的理论知识。现结合本人体会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学习兴趣
通过社会实际,创设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课本的理论知识都是由生活的规律及现象观察得知的,概念和规律均比较抽象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来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想象力与学习兴趣。比如在超重与失重的教学案例中,让学生回忆在游乐园里玩的“跳楼机”,或者电梯上楼和下楼过程中的场景,来创设情景教学。当老师把这些情境带入课堂中,就非常容易让学生回忆和引发浓厚的兴趣,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快速的接受教学知识。
二、问题和情境教学及其意义
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出。第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追求教育的整体功能。第二,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探究教学不但在理念而且在教学行为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第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物理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问题情境创设,就是从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揭示一些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利用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材料,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错误、片面、肤浅的认识到正確、全面、本质的认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目的明确、价值率高的问题,通过找出教材内容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习兴趣来构建问题情境。
3.运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事件来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更多问题。
4.利用物理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在这块宝地上,遗留着物理学的前辈们进行科学研究,不懈追求真理的足迹。物理学家本身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典范。物理学史中包含着许多真实可信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通过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也是很好的途径。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根据马丘什金的研究,问题情境有三个主要特征:问题情境的核心成分是新的、未知的东西;问题情境是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反映了思维的动机方面;问题情境中学生要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除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新颖、生动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使学生感觉到一定难度,新的经验(指当前经历的事物)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具有不和谐因素,即产生认知冲突。例如,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能生磁。1822年法拉第提出磁能生电吗?学生自然会产生好奇的心理,必然产生探究的欲望。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探究,探究教学自然而然的展开,并在师生互动交流中生成。
2.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发学生思维,产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具有了解未知的需要,产生探究未知的欲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能激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新知识与大多数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能巧妙地产生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掌握未知的需要。例如,北师大版课本例题:小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体重300N,与地面作用面积200cm2)。在讲解完本例题后,再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假如这个小学生再背一个重25N的书包,她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变还是不变?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压强的计算,需要注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为以后的液体压强计算和固体压强计算打下基础。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杯子重2.8N,底面积是50cm2,杯子对桌面的压强是多大?杯子中倒入0.5€的水,水的深度为8€,求:(1)水对杯子底的压强和压力;(2)此时桌面受到的压强是多大。通过层层递进的思考,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