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讲述了三种物质的运动,而大气的运动显的尤为重要,它联系到了高中地理学科当中的一个学生难以把握的知识点——气候,气候的入门也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学习好气候大气运动就要让学生有兴趣的学习,新课标的一个理念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地理的学习也不例外。
【关键词】风带和气压带 气候 大气环流
对于文科生而言,要想学好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贯穿于区域地理各章节内容,但是,高中第二章大气部分的学习是学生的难点,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痛的内容之一,鉴于此,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思维联系?如何突破气候部分的学习心理障碍,也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话题。
鉴于自己对地球上大气的教学实录,总结出一些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很难把这知识系统化,很零散,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这种状况,我整理了一条贯穿学习大气的主干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以下仅供大家讨论:
首先,进行第一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在这种假设下会形成单圈环流,当然形成的原因是热力因素,会使得赤道附近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附近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结合前面学习的基础(热力环流)形成单圈热力环流。
在这基础上进行第二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假设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但是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别是: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1个赤道低气压带,并且可以得出哪些是由动力原因、热力原因影响形成的,在这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七个气压带所控制的天气变化情况,可以为后面的气候学习做好铺垫;2个极地东风带、2个盛行西风带、2个信风带,结合它们风的指向和纬度高低大小关系,可以得出六个风带所控制的天气变化情况。事实上它们的形成过程是三圈环流,分别是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
在这基础上进行第三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但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这基础上可以得出三圈环流的气压带、风带所对应的纬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呈现出北半球夏半年往北移,冬半年往南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将为讲受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做好衔接。
由于全球陆地面积占29℅,并且大部分居于北半球,所以可以以北半球为例展示出全球气候的分布情况,结合各种气候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理解各气候的分布规律,例如: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亞、南亚、东南亚等,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30°—40°,当然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马达加斯加岛东南方向为什么也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与洋流有关),为什么巴西高原上是热带草原气候?(与地形有关)等等,可以得出一种气候并不是受单一某种因素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所以,各种气候的学习并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事实上只要找准一条主干线,逐一过渡,层层推进逐一剖析,以前面的知识为背景,注重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
鉴于以上我所谈到的,我在教学中注重以背景知识为前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设立疑问,找准问题的突破口,逐一击破,这种效果能够让学生的能力达到从质变——量变。也能使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也与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模式有相识之处,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老师真正该做的培养学生做社会有用人,而不是培养出解答题目的机器人。
参考文献
[1]卞兆根.小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功·教育,2011(3)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7-8)
[4]中学教师之友—地理卷
【关键词】风带和气压带 气候 大气环流
对于文科生而言,要想学好地理,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它贯穿于区域地理各章节内容,但是,高中第二章大气部分的学习是学生的难点,一直是老师和学生最头痛的内容之一,鉴于此,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知识思维联系?如何突破气候部分的学习心理障碍,也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经常思考的话题。
鉴于自己对地球上大气的教学实录,总结出一些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所存在的问题:学生很难把这知识系统化,很零散,大多数都是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对于这种状况,我整理了一条贯穿学习大气的主干线,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以下仅供大家讨论:
首先,进行第一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假设地球不自转、假设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在这种假设下会形成单圈环流,当然形成的原因是热力因素,会使得赤道附近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极地附近近地面形成极地高气压,结合前面学习的基础(热力环流)形成单圈热力环流。
在这基础上进行第二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假设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但是地球自转是自西向东,在这种情况下会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分别是: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副极地低气压带、1个赤道低气压带,并且可以得出哪些是由动力原因、热力原因影响形成的,在这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七个气压带所控制的天气变化情况,可以为后面的气候学习做好铺垫;2个极地东风带、2个盛行西风带、2个信风带,结合它们风的指向和纬度高低大小关系,可以得出六个风带所控制的天气变化情况。事实上它们的形成过程是三圈环流,分别是低纬、中纬、高纬环流圈。
在这基础上进行第三个假设:
假设地表面均匀,但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这基础上可以得出三圈环流的气压带、风带所对应的纬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呈现出北半球夏半年往北移,冬半年往南移的特征,这一知识点将为讲受气压带风带交替影响的气候做好衔接。
由于全球陆地面积占29℅,并且大部分居于北半球,所以可以以北半球为例展示出全球气候的分布情况,结合各种气候的形成原因,可以大致理解各气候的分布规律,例如:季风气候分布在东亞、南亚、东南亚等,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30°—40°,当然可以进一步拓展,引导学生马达加斯加岛东南方向为什么也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与洋流有关),为什么巴西高原上是热带草原气候?(与地形有关)等等,可以得出一种气候并不是受单一某种因素影响,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
所以,各种气候的学习并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事实上只要找准一条主干线,逐一过渡,层层推进逐一剖析,以前面的知识为背景,注重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
鉴于以上我所谈到的,我在教学中注重以背景知识为前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设立疑问,找准问题的突破口,逐一击破,这种效果能够让学生的能力达到从质变——量变。也能使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理念也与新课标提倡的教学模式有相识之处,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们老师真正该做的培养学生做社会有用人,而不是培养出解答题目的机器人。
参考文献
[1]卞兆根.小议高中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功·教育,2011(3)
[2]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地理教学教师参考书
[3]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9(7-8)
[4]中学教师之友—地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