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当前一部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甚至害怕写作文。即使是在老师的强迫下完成作文,也多是敷衍塞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其写作积极性呢?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如何解决写作素材、語言等问题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关键词】作文;素材;语言;兴趣
只要一提到习作,十有八九的小学生都会感到怕,老师也认为是个难点。因为习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老师就无从下手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改掉怕字当头的局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它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在小学阶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习作不再产生畏惧心理呢?具体来说,应注意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解决缺乏素材问题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同样的,在写作中没有素材,哪怕你有再好的表达技巧,有再好的谋篇布局,也难写出好的文章来。对此,我认为,要积极开拓课外素材。课内素材毕竟是有限的,仅靠课内素材不足以应对各种各样内容的作文,而且仅靠课内素材也难以使文章材料新鲜、内容丰富。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注意积累一些人物、事件等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当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事例给学生,让他们积累起来。这样,学生手中自然会有许多新鲜素材以备写作时运用。
二、解决缺乏语言问题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怎样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呢?语言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缺乏语言问题。
第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实践证明,语文传统教学方法“读”和“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也能让学生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素材。古人读书,大多讲究读、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读背,自然而然地明白文中的意思,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把头脑中的材料激活。
第二、增强课外阅读,在读中提高语言能力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通过熟读,对材料掌握熟透,对语言使用熟悉,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下笔成章。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第三、充实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要把视野扩宽,例如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不应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一本语文书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更多是引导作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外的学习必不可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纯正美好的大自然,这些都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天地。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真正和生活练习起来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
三、激活学生兴趣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运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的某些原理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从几个方面做如下介绍。
第一、用“心”阅读,入文体会
我们都知道,只有用心写的文章才是佳作,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心灵,表达作者的感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铭记,在鼓励学生用心写作的同时,我们也要用心阅读,用心感受学生写的作品,用心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尽管教师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可能远在学生之上,但我们还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深入到文中的“情”和“境”,思学生之所思,感学生之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批改好学生作文。当然,并非所有作文都是佳作,并非所有作文都能赏心悦目,相反肯定会有一些作文需要动“大手术”,肯定会有一些作文会使读者头疼,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何不以欣赏的眼光去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会用“心”阅读,才有可能做到“心”与“心”交流。
第二、客观定位,精彩评点
如果说批阅是“接受信息”的话,那么评点批注就是“反馈信息”。给学生作文客观定位非常关键。究竟自己的作文会是一个什么水平,问题在哪,学生心里有一个“期待期”。许多学生一拿到老师批阅过的作文本,总是会迫不及待地仔细阅读批语。若看到的只是笼统的批语,学生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自然就谈不上有所收获,期待值“归零”时,作文训练效果也趋于零;若批语中尽点作文的毛病,学生会逐渐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越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越严重,因此越是较差的作文,我们越要从中寻觅到比较积极的“因子”,越要鼓励学生加强训练。老师欣赏的态度,恰当、精彩的平点会像涓涓细流淌过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从这些批语中,学生会领略老师的语言功底,完成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第三、找寻亮点,让学生初步品尝作文成功与喜悦
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并不理想,有的是过于幼嫩,有的是过于片面,有的是语言逻辑不清,有的是语言生涩。但是小学生都有个共同点,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一方面要指出学生写作还可以在哪方面提高,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写作的亮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获得感,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而不是恐惧。评价时,决不要吝啬,应多使用一些赞语,千方百计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写作的热情。让他们获得低层面上的喜悦后,获得高一层次的成功。当然对学生作文中实在要指出的问题可以以建议性的语气来表达,学生易于接受。
总之,要想把作文写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所在,丰富的语言与素材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坤.走出写作教学困境的思考.理论观察,2005(04):110~111
[2]张达富.夸夸学生的作文.语文天地,2005(15):16~17
【关键词】作文;素材;语言;兴趣
只要一提到习作,十有八九的小学生都会感到怕,老师也认为是个难点。因为习作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然而这并不是说老师就无从下手了。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改掉怕字当头的局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1~2年级叫写话,3~6年级叫习作。新大纲对学生的要求“降低”了,它更贴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那么,在小学阶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习作不再产生畏惧心理呢?具体来说,应注意解决以下的问题:
一、解决缺乏素材问题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能干的媳妇没有米也做不出饭来。同样的,在写作中没有素材,哪怕你有再好的表达技巧,有再好的谋篇布局,也难写出好的文章来。对此,我认为,要积极开拓课外素材。课内素材毕竟是有限的,仅靠课内素材不足以应对各种各样内容的作文,而且仅靠课内素材也难以使文章材料新鲜、内容丰富。一方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平时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的时候注意积累一些人物、事件等来作为写作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当中适当地补充一些典型事例给学生,让他们积累起来。这样,学生手中自然会有许多新鲜素材以备写作时运用。
二、解决缺乏语言问题
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怎样让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呢?语言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我们来谈谈如何解决缺乏语言问题。
第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实践证明,语文传统教学方法“读”和“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也能让学生获得语感,积累语言素材。古人读书,大多讲究读、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读背,自然而然地明白文中的意思,既领悟了道,也掌握了文,把头脑中的材料激活。
第二、增强课外阅读,在读中提高语言能力
积累语言材料光靠课内加强对课文的朗读和背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课外引导学生广泛地进行阅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了熟读的重要性,通过熟读,对材料掌握熟透,对语言使用熟悉,写作时方能信手拈来,下笔成章。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
第三、充实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大语文观”提示我们学生学习语言要把视野扩宽,例如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不应局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一本语文书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更多是引导作用,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外的学习必不可少。丰富的社会生活,纯正美好的大自然,这些都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天地。语言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只有真正和生活练习起来的语言,才是富有鲜活的灵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也才会更有生命的活力。
三、激活学生兴趣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写作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注重运用语文教育心理学中的某些原理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从几个方面做如下介绍。
第一、用“心”阅读,入文体会
我们都知道,只有用心写的文章才是佳作,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心灵,表达作者的感想。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该铭记,在鼓励学生用心写作的同时,我们也要用心阅读,用心感受学生写的作品,用心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尽管教师无论是写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可能远在学生之上,但我们还是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深入到文中的“情”和“境”,思学生之所思,感学生之所感,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才能更好地批改好学生作文。当然,并非所有作文都是佳作,并非所有作文都能赏心悦目,相反肯定会有一些作文需要动“大手术”,肯定会有一些作文会使读者头疼,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何不以欣赏的眼光去捕捉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会用“心”阅读,才有可能做到“心”与“心”交流。
第二、客观定位,精彩评点
如果说批阅是“接受信息”的话,那么评点批注就是“反馈信息”。给学生作文客观定位非常关键。究竟自己的作文会是一个什么水平,问题在哪,学生心里有一个“期待期”。许多学生一拿到老师批阅过的作文本,总是会迫不及待地仔细阅读批语。若看到的只是笼统的批语,学生会觉得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自然就谈不上有所收获,期待值“归零”时,作文训练效果也趋于零;若批语中尽点作文的毛病,学生会逐渐失去信心,失去兴趣。越是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卑心理越严重,因此越是较差的作文,我们越要从中寻觅到比较积极的“因子”,越要鼓励学生加强训练。老师欣赏的态度,恰当、精彩的平点会像涓涓细流淌过学生的心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从这些批语中,学生会领略老师的语言功底,完成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第三、找寻亮点,让学生初步品尝作文成功与喜悦
由于受到多方面限制,部分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并不理想,有的是过于幼嫩,有的是过于片面,有的是语言逻辑不清,有的是语言生涩。但是小学生都有个共同点,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批改作文时,一方面要指出学生写作还可以在哪方面提高,一方面要发现学生写作的亮点,对他们进行表扬和肯定,激发他们的获得感,从而对写作产生兴趣而不是恐惧。评价时,决不要吝啬,应多使用一些赞语,千方百计激发出他们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迸发出写作的热情。让他们获得低层面上的喜悦后,获得高一层次的成功。当然对学生作文中实在要指出的问题可以以建议性的语气来表达,学生易于接受。
总之,要想把作文写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关键所在,丰富的语言与素材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有了这些前提条件,写出来的文章自然能够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坤.走出写作教学困境的思考.理论观察,2005(04):110~111
[2]张达富.夸夸学生的作文.语文天地,2005(1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