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经常会产生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方法。课堂的精彩之处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小学数学老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善于捕捉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因而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顺应需要,调整教学方向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的资源,有的教师习惯于巧妙地回避,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预设教学过程的障碍;有的教师则善于有效利用,但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学过程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顺应学生的需要,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做了铺垫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刚想揭题,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我显得有些尴尬,这下不就要打乱我的教学了吗?转念一想,反正要学的,就让他说说看吧。“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上看到的。”我又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看来他知识还挺丰富。“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他摇摇头。我微笑着说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原来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事先的设想,扰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我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向,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必须摒弃硬要按教案进行的做法,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珍视回答,捕捉有用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学生间的每一次争论,不经意的“插嘴”,都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看是平凡而又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让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认识角》时,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红色的角大,但两条边短,绿色的角小,但两条边长,直观上看很难辨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重叠法比较出了大小。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一眼就看出绿色的角大,因为绿色的角边比较长。”有的学生听到了他的回答便笑了,他也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我没有批评他前面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学好,而是表扬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样的回答不正好可以让我紧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吗?我便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说:相信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也这么认为,现在仔细看着老师手里的角。我拿出剪刀把绿色角的两条边剪断了。利用这一极好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直观感受到角的边虽然短了,但是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顺理成章地认识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教学。因此,课堂上出现“意外”或者说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如果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就把他强制压住,那么这节课就是“死”的,没有活力的。判断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三、善待错误,化错误为价值
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生活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树立正确地对待错误的观点,充分认识错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把错误当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学会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吴老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竟然折出了。吴老师并没有批评和责备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反而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吴老师接下去说:“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这时,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又折出了、、、等许多分数。学生自然地对分数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出,很显然是错误的,而吴老师以一种宽容、平常的心态,不但接纳了学生的错,而且反其道而行,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折法与众不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全体学生都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错误在吴老师的巧妙转化下不仅被活化为教学资源,而且成了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没有预设的课,是无效率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无人性的课。我们应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激情与智慧。
参考文献:
[1]王志东.小学教学研究,2008(7).
[2]亦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03).
[3]孔慧英,梅智超.现代数学思想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生成资源 教学策略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着重要作用。而在教学中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往往超出教师的预设,因而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有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顺应需要,调整教学方向
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的资源,有的教师习惯于巧妙地回避,因为这些信息往往是顺利执行预设教学过程的障碍;有的教师则善于有效利用,但这需要丰富的经验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对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教学过程的超越。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顺应学生的需要,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做了铺垫后问学生:“你们想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吗?这节课——”刚想揭题,突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我显得有些尴尬,这下不就要打乱我的教学了吗?转念一想,反正要学的,就让他说说看吧。“你是怎么知道的?”“从书上看到的。”我又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看来他知识还挺丰富。“把平行四边形沿着高剪开拼成长方形。”我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沿着高剪,不沿着高剪可以吗?”他摇摇头。我微笑着说不要紧,下面我们就一起动手试一试,原来让学生探究结论的教学过程变成了现在学生验证结论的教学,成功地上完了这节课。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倒行逆施”,打乱了教师事先的设想,扰乱了教学的程序。面对这种现象我并没有选择回避,而是选择勇敢地面对,并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调整教学方向,重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学习的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构建一个富有个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必须摒弃硬要按教案进行的做法,注意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与生成性,根据学生情况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二、珍视回答,捕捉有用信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信息都会在不经意间传递给教师和同学,学生间的每一次争论,不经意的“插嘴”,都会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善于发现和捕捉那些看是平凡而又有价值的问题或建议,调整教学方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地交流讨论,让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在教学《认识角》时,我让学生比较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红色的角大,但两条边短,绿色的角小,但两条边长,直观上看很难辨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用重叠法比较出了大小。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一眼就看出绿色的角大,因为绿色的角边比较长。”有的学生听到了他的回答便笑了,他也有些不好意思。此时,我没有批评他前面一个环节的知识没有学好,而是表扬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这样的回答不正好可以让我紧接着进行下面的教学环节吗?我便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说:相信有一部分学生肯定也这么认为,现在仔细看着老师手里的角。我拿出剪刀把绿色角的两条边剪断了。利用这一极好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判断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直观感受到角的边虽然短了,但是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顺理成章地认识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在此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参与教学。因此,课堂上出现“意外”或者说是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都是正常的。如果在孩子提出问题时就把他强制压住,那么这节课就是“死”的,没有活力的。判断生成信息是否有效是捕捉有效生成性资源的基础和前提。
三、善待错误,化错误为价值
在学生生成的基础性资源中,学生的正确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解题方法,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而比较容易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生活独特的生活环境。在这种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下,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导致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现差异。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各种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树立正确地对待错误的观点,充分认识错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把错误当成有效的教学资源。面对学生的错误时,要学会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开展教学活动服务,变错误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吴老师提供了一张长方形纸片,让学生折出。于是学生很快折出了各种各样的,这时,有一个学生竟然折出了。吴老师并没有批评和责备这位学生的答非所问,反而问这位学生是怎样折出来的?学生说:“我是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吴老师接下去说:“这位同学真了不起!老师还没有教,就已经能创造出。这时,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于是大家纷纷动手,很快又折出了、、、等许多分数。学生自然地对分数的意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折出,很显然是错误的,而吴老师以一种宽容、平常的心态,不但接纳了学生的错,而且反其道而行,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折法与众不同,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全体学生都信心百倍地投入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错误在吴老师的巧妙转化下不仅被活化为教学资源,而且成了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没有预设的课,是无效率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无人性的课。我们应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关注学生的思维动向,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引入情境中,就会激发出学生的激情与智慧。
参考文献:
[1]王志东.小学教学研究,2008(7).
[2]亦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0(03).
[3]孔慧英,梅智超.现代数学思想概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