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一、注重备课工作
1.备课程标准。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标的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价值取向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予以体现的。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课标在每个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标”。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备课首先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哪些内容要求理解,哪些知识要联系旧知识,哪些知识要灵活运用,培养哪些能力,真正达到对教材懂、透、化。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书”。
3.备学生。
“知人才能善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备课必须备学生。要从过去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备,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而备,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多维的角度思考学生。从“三维”目标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4.备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设计教学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是创造性的工作。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过程,灵活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教学设计完成后,要进一步熟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既受教学设计的“约束”,又不受其“束缚”。
二、培养数学语言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其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认为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采取各种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总结发言。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学生能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表达。
(3)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他们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和见解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注重备课工作
1.备课程标准。
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加强教学,首先要加强备课。课程标准是备课的依据,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备课必须准确体现课标的理念,符合课标的要求。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价值取向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予以体现的。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作了阐述;关于学习的内容,课标在每个学段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标”。
2.备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备课首先要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把握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哪些内容要求理解,哪些知识要联系旧知识,哪些知识要灵活运用,培养哪些能力,真正达到对教材懂、透、化。教师还要做到“心中有书”。
3.备学生。
“知人才能善教”,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备课必须备学生。要从过去围绕教师如何教而备,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而备,教学内容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从多维的角度思考学生。从“三维”目标上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一切为了学生学习,一切为了学生发展。
4.备教学设计。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设计教学要做大量的工作,而且是创造性的工作。要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明确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过程,灵活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教学设计完成后,要进一步熟悉,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既受教学设计的“约束”,又不受其“束缚”。
二、培养数学语言
1.学会阅读数学,从中感悟数学语言。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其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错对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认为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同时,这样也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思想。
2.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数学语言。
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
3.采取各种形式发展数学语言。
(1)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小组长、记录员等,当学习中有疑难时,便可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讨论后请一名代表总结发言。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听别人说的机会;既有面对几个人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又有面对全班同学说的机会。学生为了表达本组的意见,更加主动地思考、倾听、组织,灵活运用新旧知识,全身心都处于主动学习的兴奋中,同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密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同桌交流
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发表见解、培养语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别是新授课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语言及时地总结。通过同桌间的互相交流,学生能掌握思路,并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而班级中的学习困难生,也可在同桌的带动下,逐步学会叙述,正确地表达。
(3)学生小结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他们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学生把自己的思路和见解说出来,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也是自我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4.在操作中强化数学语言。
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使学生透彻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折、看、涂、想、说”进行。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成均匀的四份;看:引导学生观察①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②一共分成几份?③每一份的大小怎样?涂:涂出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四分之三;想:出示涂色的纸,思考怎样用分数表示?说: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自己想的过程,等等。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维和用数学语言表达,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