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仿佛是为了对应”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88453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汪剑钊对于诗歌持这样一种认知。为此也就不难理解其所说的,“诗歌的意义就蕴藏于人性,我们则可以通过诗歌看到最美好的人性。”(《诗刊》2019年第9期)从某种意义上说,汪剑钊是在坚守一种理念,一种——“诗歌最根本的品质”仍在于抒情和审美功能——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无他,即是几千年来中国诗歌一以贯之的抒情言志传统。加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告诫,审美的功能也在其中了。他似乎有些反对“载道”所带来的负重感,不乐于见到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等应该承担的责任被强行地加诸于诗,主张要打破这些外来的枷锁,不希望诗歌成为它们的“奴役”。因此透过其作品,我们总是可以见到其中张扬着传统诗歌本体论的影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诗歌的确可以明心见性。不过,不同的诗人由于性情和识见的缘故,在某些情境中对于这一征验的表现并不明显。汪剑钊是易于表现性情的人,故而其诗歌中对于这一点的呈示相对比较显著。如其《桃花一把将我扯进春天》,在诗中他沉醉于桃花,沉醉于那“在历史的诋毁中”所闪烁的“香艳到朴素的美”,个人的喜乐立马便“现形”了。即使在看起来可能有哲学诱导的诗篇中,我们也常常能够见证这一点。如其《一只鸟如何领悟世界》即是如此,诗歌先是对鸟进行赋写,然后逐渐渗入人为意识,由“人的梦想”做一过渡,最后落实于一种带有空灵想象的浪漫之思:“空中,那只鸟/俯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它将产生怎样的想法?/是的,有什么鸟的想法?/如果有一个鸟国,/它的边境线在哪里出现?”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最后的“领悟”动摇了鸟的世界,“完善”了诗人自己。很显然,这是诗人在对鸟的赋格中,打开了个体的真性情,从而使得个人与鸟在“领悟”中形成了一种割裂的统一。但亦正是因为有割裂,所以见性情。
   汪劍钊说:“置身在一个诗性缺乏的时代,或许最需要的就是诗歌的出现和存在”,“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诗歌仍然是生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他们渴望抵达的一种境界。”对于他自己而言也正是如此。他总是试图从真实的“生活”里吐掉苦果,摒弃孤独,让诗歌的快慰走进烦躁的心灵。他沉浸于这种语言艺术的“嚎叫”与“倾泻”中,仿佛真正抵达了某种镜像。一如他在《生活》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语言可以照亮阴郁的内心,/让裸身的对话始终保持愉快的频率。”尽管在诗的结尾他还有“得继续生活”这样显得有些无奈的话语,但是仍然看得出,他并不想打破生活与诗的这种界限。
   审美是汪剑钊对诗歌功能的重要认定标准之一。他说,诗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在诗歌中他也完全实践了这一点。他的诗歌大多都写得极具美感,一方面出于他在文字选择上的考究,另一方面出于他对整首诗歌在情绪和谐上的建构。在汪剑钊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感受到语言文字本身的美感和韵味在其中浮动。像《一只鸟如何领悟世界》的首节,对于鸟的一段唯美的描写,读诗的人很少不拜倒在其语言的裙裾下。又如某诗的题目——“秋日,微醺在成都”,“微醺”的择取,看起来既自然又略具匠意,实在是美感十足。从某种意义上说,汪剑钊的确有借助语言酿诗的情趣在。在此诗的结尾汪剑钊说:“诗,乃语言的醇酒”,这一言语正好可以拿来为他自己的诗歌作注。另外,他的诗歌也很少捕捉冲动的情绪,总是充满了一股宁静的和谐。即使偶尔有冲动出现,他也多将其化作静谧的不安分,颇有些戴望舒为诗所制定的“以文字来表现的情绪的和谐”的味道。
   汪剑钊虽然偏重从事物中搜寻情绪的“带来”,然而并不沦为客观主义的爬梳。他一直努力从事物中发现奇特乃至美好的意义,或者从此溯源直达那些灵性的奥秘居住地。我非常欣赏他在《雪地上的乌鸦》中的那一段沉思:“存在仿佛是为了对应,/污秽的雪水流淌,浸泡/一张黑白照的底片,/而我们熟悉的乌鸦即将在寒雾中凝固,/成为夜的某一个器官。”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以平和的灵敏观察万物的秘境,那么生命与诗最终必然走向一个浑一的存在。就像诗中所说的,“存在仿佛是为了对应”。一个诗人的存在是为了对应他的诗,一首诗的存在是为了对应给予它生命的诗者。这是诗人与诗拥抱的必然结果。当然,也是每一个作诗的人想得到的“结果”。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摘 要: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教材新增了“整本书阅读”的单元,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变革与突破。从节选阅读变为整本阅读,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阅读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学生对原著、经典文本的重视。《红楼梦》是教材中列举的整本书阅读推荐书目之一,有关《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红楼梦》;原著阅读;节选阅读;阅读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引人
齐梁之际,文风浮艳,文章多以辞藻或堆砌典故取胜。吴均的诗文却以清新刚健、以景传情的特点自成一格,对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极大。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娴熟运用多种技法,为读者描绘出一派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的水墨山水风光,令人悠然神往。  文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个角度精细地刻画景物,使景物生动丰满,立体感尤强。  首先,作者能从空间上的不同位置,从形态上的不同动静,或从听觉上的不同音响和视觉上的不同
这真是一篇迷人的小说。它是如此的紧凑结实,以至于意义的泡沫几乎被击打净尽,无一字无一句多余;它又是如此地丰沛、结实、莹润,像一个水晶多面体,每一面都可作不同阐释。  如果不看名字,很难想到它的作者是李师江。那个在《福寿春》里用文白相融写乡村图景的李师江,那个在《中文系》里以时代修辞再现大学生活的李师江,在《鸡鸣寺》里化为了一个笃定淡然、胸有丘壑的写作者。这个变化在美学风格接近成熟的作家那里是少见的
在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说到张伟东可谓人尽皆知。2006年第二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上,他一举获得全国数控大赛冠军。如今,他已退去青涩,从当初的“优才”成长为一位稳重、健谈的企业经理。回首短短两三年的工作艰辛,他显得异常乐观。    感慨万端 回首冠军荣耀    毕业后,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头衔让初出茅庐的张伟东倍感压力。学校、老师、同学的期望,加上他对自己的高要求,给他带来了不少烦恼。月薪300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幼儿园香江分园成立于2006年,依伴在璞玉一般的焦山脚下。我园以“绘多彩童年、育和谐儿童”为教育目标,在融合幼儿园美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户外探索、体验和操作活动,让孩子在阳光下,在色彩斑斓、想象奇异的童画世界里,尽情展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与感悟,提高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生活中展开艺术创想,“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美的事物,理解他们的欣赏行为,支持幼儿自发的表现
在上海发展当中,女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巨大的努力,使得上海这座城市具有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的特点。相信在上海未来发展当中,这些女神是值得整个社会学习的模样,她们焕发出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和力量,都将是我们这座城市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记。  每个时代的女性群像,都带着那个时代深刻的烙印。封建王朝的三千佳丽、白头宫女,那是女,性万劫不复的冷宫;《红楼梦》里多少才女,仍不免落得个“千红一哭,万
摘 要:我园大班级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研究,从教师观念、游戏形式、区域环境、材料投入到幼儿游戏探索等系列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幼儿游戏水平呈小步递进式提高,教師游戏研究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实现“师幼同行共成长”的良好模式。   关键词:大班;课程游戏化建设;“变”与“不变”;实践研究   在我园大班课程游戏化建设进程中,秉承“一日生活皆课程”的理念精神,在“变”中发展,在“变”中
圣城耶路撒冷美景美国总统狂言引起国际社会抗议  特朗普自2017年12月6日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之后,除了以色列示好外,众多国家纷纷表示抗议。阿拉伯世界国家几乎清一色对特朗普的狂言表示反感,就连美国的重要盟友欧盟,也公开反对特朗普的决定。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表示,特朗普的做法对于中东地区有百害而无一利。巴勒斯坦大使认为,这是美国“自取灭亡”之举,是对以色列、巴勒斯坦两国解决方案的致命一击。巴勒斯
与孙彦良不熟,甚至也不太熟悉他的作品,但也许这样更好,没有成见,没有标签,没有先验的一切经不起推敲的标准。在大众的阅读经验当中,《一地雨水》这样的小说也许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理想读本。它荒诞、破碎、跳跃、变形,读者很容易在叙事圈套中迷失方向,并且由于叙事者模糊的道德判断,也很难抵达一种确定的意义彼岸。  不能上岸,这也许正是孙彦良的初衷。虽然小说的题目被定为“一地雨水”,但文本中“雨水”的意象并不充分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着力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培养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家乡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甘肃省永靖县为例,探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