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一位同学的一句话就把我打蒙了:“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脸圆圆的像苹果,眼睛圆圆的像西瓜……”学生习作本上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这两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引发了我的思考。
【关键词】词语;走进孩子;心里
为什么孩子的语言会这么匮乏?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他们对词语没有掌握,不知道如何运用它们。建一座高楼大厦,只钻研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即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习作中,在精妙的内容,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呀。既然这样,作为语文教师就有责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词语走进孩子的心里,从而能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它。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词语住进孩子的心里呢?
1 通过直观演示来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
老师:课文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么多颜色的?
学生:五彩缤纷。
老师:五彩缤纷的意思是——
学生:颜色又多又美。
老师:我们可以换上哪些词语?
学生: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老师:那么多表示颜色又多又美的词语,课文为什么选用五彩缤纷呢?(学生一脸茫然)
老师(出示掌中的纸屑):你们看,这里有不少彩色的纸屑,用哪个词语最贴切?
学生:五颜六色。
老师(扬起纸屑,让纸屑飘落下来):大家再看看,这次该用哪个词了呢?
学生:五彩缤纷。
老师:是呀,五彩缤纷不但显示了颜色的多与艳丽,还能展示一种动态的美。
这样的直观演示,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接受,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学生在习作应用中能得心应手了。
2 通过多媒体来理解词语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词语,往往一筹莫展。此时,万能的网络就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课,同学们对“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四个词较难理解,但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抓住时机,我先展示几幅桂林的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在一声声赞叹中,我定格两幅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山可用以上哪个词语来形容。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变抽象难懂到形象易懂,一些孩子还能根据家乡山的特点,用上这几个词进行说话练习,让我倍感欣慰。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理解透彻而且牢固。在语文学习中,很多词语可以激发孩子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
如《画家和牧童》一文中,“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对于什么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理解。于是,教师就请一位学过国画的孩子出示他画过的一幅图,向大家介绍哪里属于“浓墨涂抹”,哪里属于“轻笔细描”,孩子立刻顿悟,继而能够通过自己连比带画、绘声绘色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 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字典是随身的“哑巴老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把钥匙。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
如:二年级下册《绝句》,在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时,教师事先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对“含”理解不到位,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说明了雪山装进了诗人的眼睛里,装进了诗人的心里?
生:含。
师:你读懂了“含”的意思了吗?(学生个个抓耳挠腮)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查字典,字典上“含”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镶嵌,第二种是衔着,你觉得“含”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意思?(课件出示“含”的两种意思)
生:应该选择第一种。
师:是呀,(出示课件)大家看,这雪山呀就好像镶嵌在诗人草堂的窗框里。
5 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如,四年级课文《中彩那天》中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拮据”呢?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于是,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家”的家庭情况怎样?
学生:我们家生活条件很差。
老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拮据。
老师:你们从书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我们家”确实生活拮据呢?
学生1:我从“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体会到的,人口那么多,只有一个人赚钱,多辛苦啊。
学生2:我从母亲的话中也能感受到。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学生3:我从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感受到的。
......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知道拮据的意思了吗?
学生:生活困难,不富有,贫穷,没有钱……
老师:是呀,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那就是联系上下文。
6 通过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的独立涵义,但是词语又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把握词语的外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刻理解,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如《从现在开始》这课,“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既是本课词语理解的难点,又是理解猫头鹰命令的不合理的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难点,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当当小动物,发表一下对猫頭鹰发布的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想法。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晚上黑不溜秋的,怎么做事呀?”;有的说:“白天阳光那么刺眼,怎么睡得着呀?”;有的说:“晚上出门太危险了,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呢?”......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将“议论纷纷”的情景不知不觉地表演了一遍,我顺势引导:“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就叫做——(学生大声回答)议论纷纷。”
接着,我话锋一转,“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你们过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动物们争着说出心中的苦恼与怨气。有的说:“看看我的黑眼圈,我已经一个星期没睡觉了,太难受了!”;有的说:“那天晚上,我一出门就被树枝绊倒了,现在我的腿还肿着呢,真疼啊!”......孩子们叫苦连天时的神情、语言为理解这个词作了最精妙的注解,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深刻理解了猫头鹰大王命令的不合理。我还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令他们叫苦连天的事,让学生把学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将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弄得清楚,记得也深刻。
总之,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要让孩子昂首阔步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就让词语走进孩子的心里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南靖县 363600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一位同学的一句话就把我打蒙了:“我有一个朋友,他的脸圆圆的像苹果,眼睛圆圆的像西瓜……”学生习作本上的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这两年来,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萦绕,引发了我的思考。
【关键词】词语;走进孩子;心里
为什么孩子的语言会这么匮乏?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他们对词语没有掌握,不知道如何运用它们。建一座高楼大厦,只钻研房屋式样,而缺乏必要的建筑材料,即便有再好的图纸设计也造不出象样的房子来。同样,在习作中,在精妙的内容,如果没有丰富的语言,也是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呀。既然这样,作为语文教师就有责任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词语走进孩子的心里,从而能真正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它。
维果斯基说“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词语住进孩子的心里呢?
1 通过直观演示来理解词语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直观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词语,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乐于接受。
如教学《秋天的雨》这课的第二自然段,教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等表示颜色的词语。
老师:课文用哪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么多颜色的?
学生:五彩缤纷。
老师:五彩缤纷的意思是——
学生:颜色又多又美。
老师:我们可以换上哪些词语?
学生:五颜六色、姹紫嫣红、万紫千红。
老师:那么多表示颜色又多又美的词语,课文为什么选用五彩缤纷呢?(学生一脸茫然)
老师(出示掌中的纸屑):你们看,这里有不少彩色的纸屑,用哪个词语最贴切?
学生:五颜六色。
老师(扬起纸屑,让纸屑飘落下来):大家再看看,这次该用哪个词了呢?
学生:五彩缤纷。
老师:是呀,五彩缤纷不但显示了颜色的多与艳丽,还能展示一种动态的美。
这样的直观演示,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接受,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学生在习作应用中能得心应手了。
2 通过多媒体来理解词语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词语,往往一筹莫展。此时,万能的网络就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如:教学《桂林山水》这课,同学们对“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四个词较难理解,但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抓住时机,我先展示几幅桂林的山的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在一声声赞叹中,我定格两幅照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山可用以上哪个词语来形容。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变抽象难懂到形象易懂,一些孩子还能根据家乡山的特点,用上这几个词进行说话练习,让我倍感欣慰。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
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理解透彻而且牢固。在语文学习中,很多词语可以激发孩子生活体验来理解词语。
如《画家和牧童》一文中,“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对于什么是“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学生不太理解。于是,教师就请一位学过国画的孩子出示他画过的一幅图,向大家介绍哪里属于“浓墨涂抹”,哪里属于“轻笔细描”,孩子立刻顿悟,继而能够通过自己连比带画、绘声绘色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 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语
字典是随身的“哑巴老师”,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把钥匙。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
如:二年级下册《绝句》,在教学“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一句时,教师事先了解学情,知道学生对“含”理解不到位,就做了这样的设计:
师:这句话中,哪个字说明了雪山装进了诗人的眼睛里,装进了诗人的心里?
生:含。
师:你读懂了“含”的意思了吗?(学生个个抓耳挠腮)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我们可以查字典,字典上“含”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是镶嵌,第二种是衔着,你觉得“含”在这里应该是哪一种意思?(课件出示“含”的两种意思)
生:应该选择第一种。
师:是呀,(出示课件)大家看,这雪山呀就好像镶嵌在诗人草堂的窗框里。
5 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如,四年级课文《中彩那天》中有一句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怎么引导学生理解“拮据”呢?读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于是,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老师: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家”的家庭情况怎样?
学生:我们家生活条件很差。
老师:你们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拮据。
老师:你们从书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我们家”确实生活拮据呢?
学生1:我从“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体会到的,人口那么多,只有一个人赚钱,多辛苦啊。
学生2:我从母亲的话中也能感受到。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学生3:我从父亲“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感受到的。
......
老师:同学们真聪明,那你们知道拮据的意思了吗?
学生:生活困难,不富有,贫穷,没有钱……
老师:是呀,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那就是联系上下文。
6 通过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的独立涵义,但是词语又离不开具体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理解词语的内涵,把握词语的外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深刻理解,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如《从现在开始》这课,“议论纷纷”、“叫苦连天”既是本课词语理解的难点,又是理解猫头鹰命令的不合理的关键所在。
为了突破难点,我创设情境,让孩子们当当小动物,发表一下对猫頭鹰发布的命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的想法。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晚上黑不溜秋的,怎么做事呀?”;有的说:“白天阳光那么刺眼,怎么睡得着呀?”;有的说:“晚上出门太危险了,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呢?”......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将“议论纷纷”的情景不知不觉地表演了一遍,我顺势引导:“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就叫做——(学生大声回答)议论纷纷。”
接着,我话锋一转,“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你们过得怎么样,谁来说一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小动物们争着说出心中的苦恼与怨气。有的说:“看看我的黑眼圈,我已经一个星期没睡觉了,太难受了!”;有的说:“那天晚上,我一出门就被树枝绊倒了,现在我的腿还肿着呢,真疼啊!”......孩子们叫苦连天时的神情、语言为理解这个词作了最精妙的注解,孩子们在情境中亲身感受和体验,深刻理解了猫头鹰大王命令的不合理。我还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令他们叫苦连天的事,让学生把学语文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将理解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弄得清楚,记得也深刻。
总之,词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入词语的意境能够使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起来。要让孩子昂首阔步走进文字的大门,进入无限广阔的语言空间,就让词语走进孩子的心里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南靖县 36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