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育孩子学会助人
利用年龄的差距,教育孩子学会助人。我班幼儿的年龄有一年的差距,所以幼儿的交往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也为我去教育幼儿乐于助人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条件。我把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引导和鼓励他们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同伴。比如户外活动后,为幼儿换衣服时,我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动手换好衣服后,主动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起床后,反穿了鞋子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把鞋子穿正确;也让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学着老师给个别需要喂饭的幼儿喂饭,他们还学着老师平时的口吻,边喂边说:“你要自己吃饭啦,不吃饭,长不高也没力气的,大灰狼来了你会跑不快的,要是被大灰狼捉去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会很伤心的。”童真的话语,流露出了他们的助人的爱心。
利用故事、图片等方法教育孩子学会助人。故事对小班阶段的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故事里面有着幼儿喜爱的动物,他们会模仿故事中小动物的行为。我就把如何助人的一些简单方法渗透到故事中去讲述,使幼儿逐步了解怎样才是助人的行为。如在《小猪变干净了》这个故事中,在幼儿熟悉和掌握了故事情节后,我逐渐把发生在身边类似的事情中渗透到这个故事里,让幼儿学习大白鹅怎样去帮助同伴。
二、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1. 以身作则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从家里把好吃的东西带回幼儿园,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告诉他们:“老师非常爱小朋友,很乐意把好吃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着来吃。”我首先请小朋友用鼻子闻食物的香味,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品尝,品尝后请幼儿说出吃到好吃东西的心情,再观察老师脸上有着怎样的表情,最后老师小结分享的快乐。当幼儿正在玩自己带回来的玩具时,我有意识地走过去,问幼儿:“你的玩具可以让我和你一起玩吗?”让幼儿亲自体验分享的乐趣,幼儿便会自觉地产生分享的行为。
2. 创造分享的机会
每个学期,都会有不少家长提着蛋糕回园,让全班的幼儿为其庆祝生日。“生日会”上的蛋糕、糖果、饮料等可口食物,都会成为幼儿共同分享的物品。我在主持这样的“生日会”时,都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首先请全班的幼儿为“小寿星”唱生日歌,说一说祝福的话语,然后请“小寿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派发生日蛋糕。在这一刻,全班的幼儿分享食物,体会着分享带来的欢乐和满足。
三、教育孩子学会合作
1. 教给幼儿掌握合作的技能
幼儿的合作行为,都是在游戏和玩小型的桌上玩具时出现的,因而我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如何合作玩耍。如在玩桌上构建玩具时,我拿起一块长形的玩具,说:“今天老师买了一条鱼,准备把它煮来吃,吃了会像小鱼一样会游泳的,现在老师该怎么做呢?请小朋友帮帮老师吧。”小朋友一听,立即引起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纷纷围过来,发表他们在家庭中得到的粗浅认知和经验,一起来“煮鱼”。有的用玩具拼成一把刀,有的把玩具搭成一个锅,有的把象形的玩具当成餐具,还有的拿起细小的玩具当成调味料加进去。很快,鱼“煮熟”了,共同分享着“吃鱼”,有的小朋友开心的拍手喊:“我像小鱼会游啰!”有的小朋友还学着小鱼游的动作绕课室游一圈。合作的行为让幼儿得到了乐趣,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2.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互相合作
为了让幼儿体会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我鼓励幼儿带上喜欢的玩具回园。在集体活动课时,让幼儿把自带的玩具介绍给同伴认识,并告知该玩具的玩法。在幼儿互换玩具玩耍时,先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和同伴合作玩耍”;“你想玩对方的玩具时应该怎样说”;“游戏结束后,该对同伴说什么样的话”等等的礼貌常识。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幼儿掌握怎样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的方法,也及时鼓励了幼儿交往合作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邱丽
利用年龄的差距,教育孩子学会助人。我班幼儿的年龄有一年的差距,所以幼儿的交往能力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也为我去教育幼儿乐于助人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条件。我把年龄较大接受能力较强的幼儿,给予“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引导和鼓励他们去帮助有需要帮助的同伴。比如户外活动后,为幼儿换衣服时,我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自己动手换好衣服后,主动去帮助其他的小朋友。起床后,反穿了鞋子的小朋友,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把鞋子穿正确;也让这些“大哥哥、大姐姐”学着老师给个别需要喂饭的幼儿喂饭,他们还学着老师平时的口吻,边喂边说:“你要自己吃饭啦,不吃饭,长不高也没力气的,大灰狼来了你会跑不快的,要是被大灰狼捉去了,爸爸妈妈和老师会很伤心的。”童真的话语,流露出了他们的助人的爱心。
利用故事、图片等方法教育孩子学会助人。故事对小班阶段的幼儿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故事里面有着幼儿喜爱的动物,他们会模仿故事中小动物的行为。我就把如何助人的一些简单方法渗透到故事中去讲述,使幼儿逐步了解怎样才是助人的行为。如在《小猪变干净了》这个故事中,在幼儿熟悉和掌握了故事情节后,我逐渐把发生在身边类似的事情中渗透到这个故事里,让幼儿学习大白鹅怎样去帮助同伴。
二、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1. 以身作则
老师是幼儿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言谈举止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从家里把好吃的东西带回幼儿园,与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告诉他们:“老师非常爱小朋友,很乐意把好吃的东西和大家一起分着来吃。”我首先请小朋友用鼻子闻食物的香味,然后请小朋友们一起品尝,品尝后请幼儿说出吃到好吃东西的心情,再观察老师脸上有着怎样的表情,最后老师小结分享的快乐。当幼儿正在玩自己带回来的玩具时,我有意识地走过去,问幼儿:“你的玩具可以让我和你一起玩吗?”让幼儿亲自体验分享的乐趣,幼儿便会自觉地产生分享的行为。
2. 创造分享的机会
每个学期,都会有不少家长提着蛋糕回园,让全班的幼儿为其庆祝生日。“生日会”上的蛋糕、糖果、饮料等可口食物,都会成为幼儿共同分享的物品。我在主持这样的“生日会”时,都会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首先请全班的幼儿为“小寿星”唱生日歌,说一说祝福的话语,然后请“小寿星”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派发生日蛋糕。在这一刻,全班的幼儿分享食物,体会着分享带来的欢乐和满足。
三、教育孩子学会合作
1. 教给幼儿掌握合作的技能
幼儿的合作行为,都是在游戏和玩小型的桌上玩具时出现的,因而我参与到他们的游戏中,引导幼儿如何合作玩耍。如在玩桌上构建玩具时,我拿起一块长形的玩具,说:“今天老师买了一条鱼,准备把它煮来吃,吃了会像小鱼一样会游泳的,现在老师该怎么做呢?请小朋友帮帮老师吧。”小朋友一听,立即引起了他们参与游戏的兴趣,纷纷围过来,发表他们在家庭中得到的粗浅认知和经验,一起来“煮鱼”。有的用玩具拼成一把刀,有的把玩具搭成一个锅,有的把象形的玩具当成餐具,还有的拿起细小的玩具当成调味料加进去。很快,鱼“煮熟”了,共同分享着“吃鱼”,有的小朋友开心的拍手喊:“我像小鱼会游啰!”有的小朋友还学着小鱼游的动作绕课室游一圈。合作的行为让幼儿得到了乐趣,同时也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
2. 通过自带玩具,学习互相合作
为了让幼儿体会在集体生活中与同伴交往合作的快乐,我鼓励幼儿带上喜欢的玩具回园。在集体活动课时,让幼儿把自带的玩具介绍给同伴认识,并告知该玩具的玩法。在幼儿互换玩具玩耍时,先要让幼儿懂得“怎样和同伴合作玩耍”;“你想玩对方的玩具时应该怎样说”;“游戏结束后,该对同伴说什么样的话”等等的礼貌常识。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幼儿掌握怎样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和合作的方法,也及时鼓励了幼儿交往合作的积极性以及提高了幼儿语言的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