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对读书有段精彩的论述:“读书必须如蜜蜂采蜜,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只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且枯燥。”如果学生的阅读只局限在课本,则所得必然“枯燥”,如何让学生走进阅读的广阔世界去采许多“花”,酿出许多“蜜”呢?学生的阅读必须有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科学的、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采用虚实相映策略,创造性理解课文。
阅读教学强调字词句篇的基本功训练,诚然必须紧扣课文。但是如果不敢越雷池一步,阅读教学就必然会显得呆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词句分析中昏昏欲睡,哪里会擦出创新的火花?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做到虚实相映,就是扣住文本精心设计出看似偏离了教学内容,实际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教学活动,例如创设一种情境,或营造一种气氛,或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教学《背影》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背影,并与文中的背影比较,为理解课文中那深深的父爱作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没有紧扣字词进行分析,却为学生创造性理解课文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阅读教学中的虚实相映,还集中表现在“布白”艺术的巧妙设置上。在教学中可最大限度地留下某种时间空白或声音空白,讲究言“明”而不言“尽”的教学技巧。言“明”使一般性理解成为可能,不言“尽”为创造性理解留下空间,促进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增值。“布白”一般应放在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基本完成之后。为使布白效果显著,在实施“布白”前,应精心设计,层层铺垫,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的状态。这种火候下“布白”,学生往往会迸发创新性灵感。如《幽径悲剧》一文中有一段:“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我在学生理解了藤萝被毁时作者的心情后,问:“‘我’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吗?”“不是。”“伟人们是否真的不会这样?”学生讨论后,得出“不是”的结论;“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通过一连串蓄势、否定,火候成熟了,我留下空白,学生回味讲过的内容,从当时作者悲愤的心情中提出富有创见性的答案。
二、采用激励思维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好奇和追根寻源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1.引导发现。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或新的发现,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极重要的方法。例如《背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作者父亲的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是在家庭困境中父亲宽慰儿子的话后,我先插叙了昔日有位学生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启发下,努力奋斗,最终考取大学的事例。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父亲固然在宽慰儿子,事实上他也正在努力,那么他努力后摆脱困境了吗?对这个结果你还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多角度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2.诱导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新能力较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翅膀。诱导想象方法很多,可对原文内容多角度想象,可对课文略写部分扩充性想象,还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想象。如在教学《窗》时,结局是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那么后来故事又该怎么发展呢?总之,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无数开展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学生的丰富想象就会汩汩而出,滋润创造的心田。
3.指导比较。比较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如孔乙己和范进两人性格有何异同呢?阅读教学中,注重比较法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同文章之间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例如思路比较、线索比较、结构比较、语言比较、写法比较等。
三、采用外引内联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阅读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创新灵感,还可实施“外引内联”教学策略。所谓“外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适应引述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和事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学《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时,可以做一些有关试剂变色的实验等。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述有关材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激活学生多角度联想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起深入探究的动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所谓“内联”是指教学中把学生过去已有的知识技能适当地联系起来,综合梳理一番,促使学生从整体联系中顿悟和发现。同一单元的课文相互联系、实现知能正向迁移,不同单元甚至学过的不同知识也可以相互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背影》、《我的母亲》课文,通过联系,引起学生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就能深刻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作者对话,并用主动的创造性想象消除言语作品中的“未定点”,充实“空白”,连接“空缺”,使言语作品包含的“意”变得充实和完整,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源头活水,让创新阅读照亮课堂,就定能让课堂魅力张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苏教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采用虚实相映策略,创造性理解课文。
阅读教学强调字词句篇的基本功训练,诚然必须紧扣课文。但是如果不敢越雷池一步,阅读教学就必然会显得呆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词句分析中昏昏欲睡,哪里会擦出创新的火花?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做到虚实相映,就是扣住文本精心设计出看似偏离了教学内容,实际有紧密内在联系的教学活动,例如创设一种情境,或营造一种气氛,或为深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有其用武之地。例如教学《背影》时,我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看到背影,并与文中的背影比较,为理解课文中那深深的父爱作好铺垫。这样的教学活动虽然没有紧扣字词进行分析,却为学生创造性理解课文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阅读教学中的虚实相映,还集中表现在“布白”艺术的巧妙设置上。在教学中可最大限度地留下某种时间空白或声音空白,讲究言“明”而不言“尽”的教学技巧。言“明”使一般性理解成为可能,不言“尽”为创造性理解留下空间,促进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增值。“布白”一般应放在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基本完成之后。为使布白效果显著,在实施“布白”前,应精心设计,层层铺垫,使课堂教学呈现“欲爆未爆”的状态。这种火候下“布白”,学生往往会迸发创新性灵感。如《幽径悲剧》一文中有一段:“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我在学生理解了藤萝被毁时作者的心情后,问:“‘我’真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吗?”“不是。”“伟人们是否真的不会这样?”学生讨论后,得出“不是”的结论;“那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通过一连串蓄势、否定,火候成熟了,我留下空白,学生回味讲过的内容,从当时作者悲愤的心情中提出富有创见性的答案。
二、采用激励思维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思维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也是创新品格的智力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有可能去点燃它。”学生面对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景物、人物、事件会产生好奇和追根寻源的兴趣。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1.引导发现。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或新的发现,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极重要的方法。例如《背影》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作者父亲的话:“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话是在家庭困境中父亲宽慰儿子的话后,我先插叙了昔日有位学生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启发下,努力奋斗,最终考取大学的事例。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父亲固然在宽慰儿子,事实上他也正在努力,那么他努力后摆脱困境了吗?对这个结果你还有哪些不同的理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多角度地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2.诱导想象。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他的创新能力较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热情诱导学生大胆想象,给思维插上彩色的翅膀。诱导想象方法很多,可对原文内容多角度想象,可对课文略写部分扩充性想象,还可对文章中没有写明的内容进行创造性想象。如在教学《窗》时,结局是不靠窗病人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那么后来故事又该怎么发展呢?总之,阅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无数开展想象的语言情境,只要诱导得法,长期坚持,学生的丰富想象就会汩汩而出,滋润创造的心田。
3.指导比较。比较是优化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方法,看到事物之间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比如孔乙己和范进两人性格有何异同呢?阅读教学中,注重比较法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不同文章之间可供比较的方面很多,例如思路比较、线索比较、结构比较、语言比较、写法比较等。
三、采用外引内联策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阅读教学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创新灵感,还可实施“外引内联”教学策略。所谓“外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适应引述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和事例,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教学《花儿为什么会这样红》时,可以做一些有关试剂变色的实验等。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述有关材料,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激活学生多角度联想的思维,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起深入探究的动机,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所谓“内联”是指教学中把学生过去已有的知识技能适当地联系起来,综合梳理一番,促使学生从整体联系中顿悟和发现。同一单元的课文相互联系、实现知能正向迁移,不同单元甚至学过的不同知识也可以相互联系。如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背影》、《我的母亲》课文,通过联系,引起学生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结合自己的体验,就能深刻感受到那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师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创新,要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与作者对话,并用主动的创造性想象消除言语作品中的“未定点”,充实“空白”,连接“空缺”,使言语作品包含的“意”变得充实和完整,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源头活水,让创新阅读照亮课堂,就定能让课堂魅力张扬。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4.7.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苏教版).
[3]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