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它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青少年与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出发,阐述了关于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与应用情况,实现了在新课程下对中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引导的教学标准。【关键词】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学;文言文【中图分类号】G633.3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情感为目的,贯彻落实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是具有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丰富的思想和知识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吸收了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初中教育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末节,有着承载小学与高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来自于不同家庭与教育背景的学生共同接受新知识的洗礼,汲取新文化和新道理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此时恰到好处的介入正是对知识的保护,也是对文明的传承。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 传统文化在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对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传统文化难以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些老土陈旧,甚至是封建顽固的历史糟粕,没有必要大肆推广。对于语文的学习则更可以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得到逐步积累。语文不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更是無足轻重。正因为这些错误的曲解,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施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融入更是少得可怜。
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寄托精神的媒介,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决就是对人类精神的全盘否决,丧失精神世界的人类是无法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更不用说去追求更高的发展和建设了!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正是那些处于思维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提高他们个人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世界的关键所在。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图书教材是引导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重要媒介,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感悟更是千姿百态。从目前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内容中可见,传统文化的介入明显增多,所涵盖的层面也是越来越广。
1.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中国的古诗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从未缺少,不管是在诗体盛行的昨天,还是在白话文普及的今天,古诗的运用和其内涵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写作中,古诗的导入可以增添文章的色彩;在生活中,古诗可以满足对话双方的情感体验;就连教师在课堂小结中也同样可以引用古诗。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一篇《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佳作之一,在作此诗之时,文天祥正被元军俘虏,在舍生取义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促使下,他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佳作。诗篇整体情绪激昂,爱国热情感人至深,尤其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更被后人广泛引用,表现了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高尚的民族气节。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其中那份令人感同身受、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也是值得学习的。除此之外,还有像盛唐时期七绝圣手王昌龄所作的《出塞》、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都诠释出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国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人物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体验,在分析作者所处环境背景的同时,更要结合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之精髓传递给学生,令他们可以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2. 传统节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西方传统节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等等,无不是张灯结彩,火爆异常。相反,倒是那些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像是春节、七夕、清明、端午,反倒显得冷清了不少。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聚焦点,应该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重视。
例如杜牧的唐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有描写重阳佳节对故乡亲人怀念的抒怀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对牛郎织女七夕节美好爱情期盼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初中语文教材对这些传统节日文章的收录正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授此类课程时,教师应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抛砖引玉式的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及风俗的印象,穿插传统节日及风俗的叙述,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古诗词的叙述方式穿插其中,更强的增加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3.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文言文所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相较于古诗来说要多出许多,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文言文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文言文的讲解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文言文的艺术特点和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包括文言文的语言,创作结构,文笔风格以及叙述方式。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中吸收精华,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促成古今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学目的。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语言诚恳感人,结构随意而聚合,叙述晓畅通达,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忠诚的精神。《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文,文章结构紧凑连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描写细致精辟,尤其是动感场面尤为精彩,反映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直率英勇的高贵品格。除此之外,一篇文言文还需要承接作者上乘的思想。在教学时对作者思想的传授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核心内容。
4.在实践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理论离不开实践,仅凭一周几节语文科的学习是远远无法实现初中《课程标准》的目标,因此,加强语文实践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例如成语接龙比赛、课程编剧比赛、手抄文章比赛,以及校外的实地写作和参观、游览等。学生在接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易于吸收,而且有利于性格与特长的发展。此外,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的情况,应该对学生加强珍惜和友谊方面的教育;针对学生群内存在浪费和破坏的行为,应该教育他们学会简朴和节约的美德;针对学生存在不尊重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亲情和宽厚、谦和的教育。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发展,以及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良好地文化背景下使华夏文明永远常青。参考文献:[1]严清明.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关注[J].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127):4.[2]潘连云.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6.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情感为目的,贯彻落实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是具有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丰富的思想和知识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吸收了中国华夏五千年历史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百家争鸣、绚丽多彩的文化底蕴。初中教育处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末节,有着承载小学与高中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来自于不同家庭与教育背景的学生共同接受新知识的洗礼,汲取新文化和新道理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此时恰到好处的介入正是对知识的保护,也是对文明的传承。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一、 传统文化在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应用中的突出问题
对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的错误认识是导致传统文化难以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突出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些老土陈旧,甚至是封建顽固的历史糟粕,没有必要大肆推广。对于语文的学习则更可以随着人的年龄增长和后天环境的影响得到逐步积累。语文不需要重视,传统文化更是無足轻重。正因为这些错误的曲解,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魅力一直没有得到较大施展,特别是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融入更是少得可怜。
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寄托精神的媒介,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决就是对人类精神的全盘否决,丧失精神世界的人类是无法生存于地球之上的,更不用说去追求更高的发展和建设了!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正是那些处于思维活跃的青少年群体,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提高他们个人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精神世界的关键所在。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图书教材是引导学生接受语文教育的重要媒介,其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感悟更是千姿百态。从目前初中语文新版教材内容中可见,传统文化的介入明显增多,所涵盖的层面也是越来越广。
1.古诗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中国的古诗在历史发展的舞台上从未缺少,不管是在诗体盛行的昨天,还是在白话文普及的今天,古诗的运用和其内涵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在写作中,古诗的导入可以增添文章的色彩;在生活中,古诗可以满足对话双方的情感体验;就连教师在课堂小结中也同样可以引用古诗。
例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一篇《过零丁洋》。《过零丁洋》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佳作之一,在作此诗之时,文天祥正被元军俘虏,在舍生取义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促使下,他写下了这篇千古流传的佳作。诗篇整体情绪激昂,爱国热情感人至深,尤其是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更被后人广泛引用,表现了我国中华上下五千年高尚的民族气节。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其中那份令人感同身受、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也是值得学习的。除此之外,还有像盛唐时期七绝圣手王昌龄所作的《出塞》、民族英雄岳飞所作的《满江红》、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等,都诠释出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爱国热情。
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人物的创作背景和情感体验,在分析作者所处环境背景的同时,更要结合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将传统文化之精髓传递给学生,令他们可以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2. 传统节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西方传统节日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圣诞节、平安夜、情人节等等,无不是张灯结彩,火爆异常。相反,倒是那些属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像是春节、七夕、清明、端午,反倒显得冷清了不少。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聚焦点,应该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青少年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重视。
例如杜牧的唐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还有描写重阳佳节对故乡亲人怀念的抒怀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对牛郎织女七夕节美好爱情期盼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初中语文教材对这些传统节日文章的收录正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授此类课程时,教师应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同时抛砖引玉式的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及风俗的印象,穿插传统节日及风俗的叙述,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广泛传播。古诗词的叙述方式穿插其中,更强的增加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举一反三的效果。
3.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
文言文所蕴涵的传统文化信息相较于古诗来说要多出许多,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文言文的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部分。
文言文的讲解主要分为两部分,即文言文的艺术特点和它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包括文言文的语言,创作结构,文笔风格以及叙述方式。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中吸收精华,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促成古今并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学目的。例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语言诚恳感人,结构随意而聚合,叙述晓畅通达,表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和忠诚的精神。《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一文,文章结构紧凑连贯,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描写细致精辟,尤其是动感场面尤为精彩,反映了鲁提辖嫉恶如仇、直率英勇的高贵品格。除此之外,一篇文言文还需要承接作者上乘的思想。在教学时对作者思想的传授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核心内容。
4.在实践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理论离不开实践,仅凭一周几节语文科的学习是远远无法实现初中《课程标准》的目标,因此,加强语文实践就成为了当务之急。例如成语接龙比赛、课程编剧比赛、手抄文章比赛,以及校外的实地写作和参观、游览等。学生在接触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易于吸收,而且有利于性格与特长的发展。此外,传统文化与美德的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心理的情况,应该对学生加强珍惜和友谊方面的教育;针对学生群内存在浪费和破坏的行为,应该教育他们学会简朴和节约的美德;针对学生存在不尊重家长和老师的行为,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亲情和宽厚、谦和的教育。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发展,以及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良好地文化背景下使华夏文明永远常青。参考文献:[1]严清明.初中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关注[J].中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127):4.[2]潘连云.浅谈传统文化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