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将酸的通性一说课的方式展示出来。关键词:酸的通性;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中图分类号】G650正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它为我们进行科学的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而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则更为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理论。我们认为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不仅要教给学生掌握定义、定理、概念、法则等,还应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因此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应从大处着眼,自小处落笔,并把它贯彻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从实践中积累,在积累中成熟。下面,我们仅结合自己学习素质教育的理论浅谈一下对《酸的通性》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说教材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一章,这-章不仅将常见的物质加以明确分类,使学生对所学的物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归纳和总结,而《酸的通性》这一课就更为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之所以将《酸的通性》安排在几种常见的酸之后,这是因为酸的通性是对几种常见的酸的共性的总结,而且这样的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此外,学好酸的通性掌握好它的知识结构,无疑是教给学生学好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酸的通性》这一课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总结归纳的作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应抓住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酸的分类、命名,从组成的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能不能够发生置换反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合作、探究、提问、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而努力学好化学;
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课的重点列为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顺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能否跟酸发生置换反应作为本课的难点。而本课的关键是:做好金属跟酸反应的实验,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那么如何来实施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采取科学的教法和适当的学法是关键,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二、说教法
本节课只有金属活动性顺序、碱性氧化物是新知识,其它都是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所以本节课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习旧知识,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然后再利用新知識巩固旧知识,做到以新固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实际能力,为了突破难点,强化重点,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实验为突破口,运用实验、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幻灯等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三、说学法
除了设计科学的教法外,还应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综合应用等。因为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必须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差的学生适合采用模仿学习法和解决问题学习法,侧重于引导与点拨;优秀的学生则适当地放开手脚授以逻辑推理法或总结揭示法,引导全体学生关注思维、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也将采用表扬,竞赛等措施,激励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有所想,有所得,找出问题的关键。这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要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四、说教学过程
这教与学的方法和措施如何得以展示呢?我们把教学过程分为五关。第一关是复习旧知识引出课题。以提问的方式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写出硝酸、盐酸、硫酸等酸的化学式,然后根据学生的板书采用列表法就会很快地完成酸的分类和命名,其中氢硫酸、硫酸的化学式以及盐酸的学名应加以区分或强调,这样温故知新,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地进入第二关。
因为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这一关里就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会说出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共同点,同时将以伴以简洁得体的板书,使酸的通性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第二关的结束,就意味着第三关的开始。因为任何规律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条件,不要绝对化,更不要到处任意套用。因此在第三关的开始就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各种金属都能跟酸起置换反应呢?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其中一组做Cu、Zn、Mg与稀硫酸的实验,另一组做Ag、Zn、Fe与盐酸的实验,这样就得出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接着教师利用投影演示Zn、Mg与H2SO4反应的对比实验,由此说明金属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相同,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金属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呢?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整个第三关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难点,使酸的通性重点更加突出,这样才会顺利地进入第四关--总结阶段。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得到的学习方法。
四关过后,是否会笑逐颜开呢?接下来是小组竞赛中获胜小组编题考其他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不同层次A、B两组练习,验收教学双方的效果,最后布置作业。
总之,教学过程方法不一,但都围绕着酸的通性这一重点展开,只为学生"自己动手,丰知足识"一个目的。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殊途同归。
此外,作为传授者,首先应是接受者,只有将教材活化,有目的地预设,才能从容地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成智慧的学堂,展示个性的阵地,才可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一章,这-章不仅将常见的物质加以明确分类,使学生对所学的物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把初中化学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予以归纳和总结,而《酸的通性》这一课就更为具体地体现了这一点。教材之所以将《酸的通性》安排在几种常见的酸之后,这是因为酸的通性是对几种常见的酸的共性的总结,而且这样的安排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即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此外,学好酸的通性掌握好它的知识结构,无疑是教给学生学好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酸的通性》这一课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总结归纳的作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应抓住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酸的分类、命名,从组成的角度了解酸的通性,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并能初步用它来判断金属能不能够发生置换反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维、自学、合作、探究、提问、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方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逐渐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将来投身祖国建设而努力学好化学;
根据教学目标:将本课的重点列为酸的通性和金属活动顺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能否跟酸发生置换反应作为本课的难点。而本课的关键是:做好金属跟酸反应的实验,使学生顺利地突破难点、强化重点。
那么如何来实施这一目标呢?我们认为采取科学的教法和适当的学法是关键,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的目的。二、说教法
本节课只有金属活动性顺序、碱性氧化物是新知识,其它都是以前学习过的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所以本节课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复习旧知识,以旧带新,温故知新,然后再利用新知識巩固旧知识,做到以新固旧,针对化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现有的实际能力,为了突破难点,强化重点,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实验为突破口,运用实验、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发现式"教学模式,通过实验、幻灯等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高到理性认识的水平。三、说学法
除了设计科学的教法外,还应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综合应用等。因为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必须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较差的学生适合采用模仿学习法和解决问题学习法,侧重于引导与点拨;优秀的学生则适当地放开手脚授以逻辑推理法或总结揭示法,引导全体学生关注思维、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在此过程中,也将采用表扬,竞赛等措施,激励不同程度的学生,使他们有所想,有所得,找出问题的关键。这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要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四、说教学过程
这教与学的方法和措施如何得以展示呢?我们把教学过程分为五关。第一关是复习旧知识引出课题。以提问的方式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让学生写出硝酸、盐酸、硫酸等酸的化学式,然后根据学生的板书采用列表法就会很快地完成酸的分类和命名,其中氢硫酸、硫酸的化学式以及盐酸的学名应加以区分或强调,这样温故知新,教学过程就会顺利地进入第二关。
因为学生是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这一关里就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在上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很快就会说出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的共同点,同时将以伴以简洁得体的板书,使酸的通性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样第二关的结束,就意味着第三关的开始。因为任何规律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条件,不要绝对化,更不要到处任意套用。因此在第三关的开始就引导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各种金属都能跟酸起置换反应呢?为了寻找正确答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其中一组做Cu、Zn、Mg与稀硫酸的实验,另一组做Ag、Zn、Fe与盐酸的实验,这样就得出不是所有金属都能跟酸发生置换反应。接着教师利用投影演示Zn、Mg与H2SO4反应的对比实验,由此说明金属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剧烈程度也不相同,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金属跟酸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什么呢?通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整个第三关的目的是为了突破难点,使酸的通性重点更加突出,这样才会顺利地进入第四关--总结阶段。
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得到的学习方法。
四关过后,是否会笑逐颜开呢?接下来是小组竞赛中获胜小组编题考其他学生;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不同层次A、B两组练习,验收教学双方的效果,最后布置作业。
总之,教学过程方法不一,但都围绕着酸的通性这一重点展开,只为学生"自己动手,丰知足识"一个目的。争取做到因材施教,殊途同归。
此外,作为传授者,首先应是接受者,只有将教材活化,有目的地预设,才能从容地面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因势利导,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使课堂成为学生生成智慧的学堂,展示个性的阵地,才可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