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意大利瑞吉欧幼儿教育理念的深入影响了教师们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瑞吉欧方案教学的特点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确定活动的主体,活动的生长点与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开展以幼儿内在需求作为动力,关注幼儿发展需要,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为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解决好教师预设活动与幼儿生成活动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幼教工作者的研究焦点。
一、幼儿生成活动的由来
1.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
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尚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对《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了解班内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2.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把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在一次幼儿园大型活动“时装表演”后,中二班的小朋友对少数民族服装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他们的服装和我们的服装不一样呢?他们都穿什么样的服装?”老师就鼓励并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并和幼儿一起将收集起来的资料、图片布置成了一个“民族服装图片展示版”。幼儿在收集、整理和布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了经验,困惑和疑问得到了解决。
3.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動中,时时处处都会有主题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新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反复复的看着、玩着、议论着、谈论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发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幼儿身边的人与事等都会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主题。
二、教师如何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
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生共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我们教师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们还采用个案追踪、场景测试、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现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引领着他们去探索周围的生活。
2.教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恰当地筛选和提升信息
现在很多老师觉得孩子的生成活动很难把握。首先是一个定位问题:什么样的活动才算是幼儿的生成活动?孩子们生成的活动很难组织时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在大(1)班的学习“儿歌:《小熊过桥》”活动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其他办法帮助小熊,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子做桥、竹子双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的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什么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论着“造什么样的桥最合适”的话题进而又深入到“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我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谈论起来,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
可见,生成活动能否轰轰烈烈地推进和展开的,需要老师去判断、筛选和提升。教师应热情关注,应该努力把最宝贵、最有意义的东西给予我们的孩子。
3.教师要有多变的回应策略,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
首先,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之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会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活动,教师也就能比较及时地、到位地提供相关信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推动,并及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到教师预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这样就形成了预设中有生成,生成后再次预设的循环链……
其次,我们更应考虑到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生活、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各年龄段的孩子、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就好比在乘同一线路的公交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站点下车观赏风景……但无论怎样,其实都是围绕着一根主干线在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在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同时,牢牢把握年龄特点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充分合理地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也就不会因为在预设和自发中难以取舍而迷茫困惑了。
关注与引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已经成为我们课改中的一个全新的命题。当我们用真心真正走进儿童自我建构的充满色彩和旋律的世界中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特风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神往。
一、幼儿生成活动的由来
1.幼儿教育的目标、任务
处于发展状态中的幼儿尚不具备正确选择自身行为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老师的引导,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对《纲要》中幼儿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还要了解班内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学习特点与能力特征,从而找到两者之间的差距与中间的桥梁,进而提供蕴涵着教育目标的活动材料与相关情景,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萌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2.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把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作为生成课程的一个重要来源。如:在一次幼儿园大型活动“时装表演”后,中二班的小朋友对少数民族服装产生了兴趣。“为什么他们的服装和我们的服装不一样呢?他们都穿什么样的服装?”老师就鼓励并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去寻找答案,并和幼儿一起将收集起来的资料、图片布置成了一个“民族服装图片展示版”。幼儿在收集、整理和布置等一系列的活动中,获得了经验,困惑和疑问得到了解决。
3.关注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寻常时刻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動中,时时处处都会有主题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新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反复复的看着、玩着、议论着、谈论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一起,发生的一些矛盾和冲突;幼儿身边的人与事等都会成为幼儿生成活动的主题。
二、教师如何关注幼儿的生成活动
1.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
教师必须要和孩子一起真正投入到每一个活动中去,和孩子们一起同生共长。要善于倾听孩子、懂得包容孩子、学会支持孩子。我们教师应细微观察,及时察觉、分析孩子行为产生的背景和意图。对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我们还采用个案追踪、场景测试、现场记录等形式,尽可能全面客现地解析孩子,捕捉到来自孩子的信息。只有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困难,才能解读他们的一言一行,才能引领着他们去探索周围的生活。
2.教师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够恰当地筛选和提升信息
现在很多老师觉得孩子的生成活动很难把握。首先是一个定位问题:什么样的活动才算是幼儿的生成活动?孩子们生成的活动很难组织时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在大(1)班的学习“儿歌:《小熊过桥》”活动中,当孩子们回答说是小鲤鱼帮助小熊过了桥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举手说:“我还有其他办法帮助小熊,把桥造得稳一点,小熊就不会害怕了。”这个孩子的话音刚落,其他孩子马上热烈地响应起来,想出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办法,有的说:“最好不要用竹子做桥、竹子双圆又滑的,用大一点的木板做就不滑了。”有的说:“把桥造的大一些,桥上不留缝隙,小熊看不到下面的河水也就不会害怕了。”就这样,孩子们围绕“造什么样的桥”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本来很平淡的一个学儿歌的教学内容,因为孩子们的自发生成而变得有声有色了,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谈论着“造什么样的桥最合适”的话题进而又深入到“我见过的各种各样的桥”……我顺应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和他们一起谈论起来,说到了竹桥,水泥桥、木桥、铁链桥……想到了拱形桥、斜拉桥……于是,有关桥的主题产生了。
可见,生成活动能否轰轰烈烈地推进和展开的,需要老师去判断、筛选和提升。教师应热情关注,应该努力把最宝贵、最有意义的东西给予我们的孩子。
3.教师要有多变的回应策略,满足孩子的不同发展需求
首先,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之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会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活动,教师也就能比较及时地、到位地提供相关信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推动,并及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到教师预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这样就形成了预设中有生成,生成后再次预设的循环链……
其次,我们更应考虑到同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在生活、学习能力的发展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各年龄段的孩子、以主题的形式开展活动,就好比在乘同一线路的公交车,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站点下车观赏风景……但无论怎样,其实都是围绕着一根主干线在拓展与延伸……教师应该在尊重幼儿意愿,满足幼儿情感需求的同时,牢牢把握年龄特点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教育的最佳时机,充分合理地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我们也就不会因为在预设和自发中难以取舍而迷茫困惑了。
关注与引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已经成为我们课改中的一个全新的命题。当我们用真心真正走进儿童自我建构的充满色彩和旋律的世界中时,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独特风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为之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