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这将使学生的终身发展受益无穷。从这一层面来讲,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初中思品课堂,其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结合笔者的思考和教学实践对思品课堂情感目标的达成谈几点看法。
一、情感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中考指挥棒下,目前初中思品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感目标仅是从教参上复制到教案中,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的深度思考,比较模糊、笼统,有点“喊口号”的味道,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此目标的达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2.教师在教案上呈现情感目标只是因为学校有这样的要求,为了应付检查而为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落实。
3.情感目标的达成与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情感目标的达成是个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像知识和技能那样通过考试而外显的进行评价,所以,得不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情感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前提
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有可能“貌合神离”,那么,对于教师提出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学生可能会碍于考试的压力而接受,但对于无法量化考核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则可能就会“阳奉阴违”。而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就愿意亲近教师、喜欢教师,那么,就会对教师给予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他会带着喜爱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内化教师的要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2.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情感目标达成的桥梁
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何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内化道德、达成情感目标就更无从谈起。而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转变学生的态度,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所以,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达成情感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手段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间接体验和直接体验两种。“间接体验”大多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直观教学。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合理利用资源”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节约资源的紧迫性,笔者选用了一段视频——《一封来自2070年的信》。视频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由于人类不注意节约资源,导致到2070年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停滞,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等场景。视频里那直观的场景,富有震撼的声音,代入感非常强,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看完视频,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个个表情凝重,他们已经懂得了节约资源是多么迫切。“直接体验”大多需要创设可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笔者请每位学生利用2天周末时间,用一个灌满水的热水袋绑在腰间,吃饭、睡觉、玩耍等一切活动都不允许拿下来。周一上课时,不需要教师多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已经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3.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关键
由于中考的压力,以往的评价多是从升学目的出发,多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情感目标的达成被逐渐的忽略。所以,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入手:一是注重恰当的课堂评价。学生最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不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吃力,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而恰当的、引导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却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力地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二是需要差异的评价标准。每个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呈现诸多的差异,如果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这是不科学的。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身难以测量,也绝对不可能通过书面的考试来判断,因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进行社会调查、时事评论、写心得体会、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这些方式一方面能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发展水平,给予学生比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思品课堂达成情况的思考,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情感目标在生态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10902728)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七中学)
一、情感目标落实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在中考指挥棒下,目前初中思品教学中情感目标的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感目标仅是从教参上复制到教案中,缺乏对学情的了解,对教材的深度思考,比较模糊、笼统,有点“喊口号”的味道,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此目标的达成缺乏针对性的教学环节。
2.教师在教案上呈现情感目标只是因为学校有这样的要求,为了应付检查而为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落实。
3.情感目标的达成与否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情感目标的达成是个内化的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法像知识和技能那样通过考试而外显的进行评价,所以,得不到教师的足够重视。
二、情感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前提
如果教师高高在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就有可能“貌合神离”,那么,对于教师提出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学生可能会碍于考试的压力而接受,但对于无法量化考核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则可能就会“阳奉阴违”。而如果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学生就愿意亲近教师、喜欢教师,那么,就会对教师给予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接纳感,他会带着喜爱的情感来正面理解教师的语言,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内化教师的要求,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有利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
2.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情感目标达成的桥梁
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那么何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内化道德、达成情感目标就更无从谈起。而要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转变学生的态度,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体验和感悟,所以,构建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是达成情感目标的一种有效途径。
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手段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间接体验和直接体验两种。“间接体验”大多利用多媒体平台进行直观教学。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合理利用资源”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节约资源的紧迫性,笔者选用了一段视频——《一封来自2070年的信》。视频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由于人类不注意节约资源,导致到2070年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停滞,人类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等场景。视频里那直观的场景,富有震撼的声音,代入感非常强,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看完视频,学生们都沉默了,一个个表情凝重,他们已经懂得了节约资源是多么迫切。“直接体验”大多需要创设可操作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母亲怀胎十月的艰辛,笔者请每位学生利用2天周末时间,用一个灌满水的热水袋绑在腰间,吃饭、睡觉、玩耍等一切活动都不允许拿下来。周一上课时,不需要教师多说什么,学生自然而然已经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学会感恩。
3.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是情感目标达成的关键
由于中考的压力,以往的评价多是从升学目的出发,多重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成,情感目标的达成被逐渐的忽略。所以,情感目标的有效达成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可以从以下入手:一是注重恰当的课堂评价。学生最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不当的评价会使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吃力,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而恰当的、引导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却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力地促进情感目标的实现。二是需要差异的评价标准。每个学生由于先天和后天的不同,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呈现诸多的差异,如果仅仅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这是不科学的。三是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身难以测量,也绝对不可能通过书面的考试来判断,因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进行社会调查、时事评论、写心得体会、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等,这些方式一方面能让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感发展水平,给予学生比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
以上是笔者对新课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初中思品课堂达成情况的思考,还有许多方面急待探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情感目标在生态课堂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10902728)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