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才出色

来源 :教师·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向来以隆重、华贵为人称道。古时的先生们是一袭长袍,两袖清风,举止有仪,俯仰有度;近时的老师则大多西装革履,笑语盈盈,口吐珠玉,循循善诱。然而,在当下各种评赛课堂上,不少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置可否、含混其词,生怕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挫伤其自尊心;还有的老师遇到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不敢喜形于色,至多颔首称许而已,惟恐失了语文的严谨和风度。虽然营造了一种学生喜欢、专家满意的热闹氛围,殊不知教师作为彰显生命个性的典范,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感召着学生,也将以其独特的风范为学生所铭记。这种表演性质浓厚、教师个性消解的教学一旦推广到日常课堂中,势必贻害不小。
  教改理念更鲜明,教育特色更突出,教学方法更多样,教师魅力更出众,一直是很多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教师最有力武器的评价语言又岂能毫无特色、了无生气呢?现在有的老师说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切忌“捧”,有的老师说也不能“严厉”,以免“棒杀”学生,这些说法,使人有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也促使我有意对教师的评价语言做进一步的思索。最近我重读《论语》,从孔老夫子那生动的语言中似乎悟出了一些启示。
  
  一、捧捧有何妨——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曾多次当众表扬他,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后来被尊为“复圣”,也不能不说和孔子的“捧”有关,然而这并不让我们感觉别扭,反而觉得孔子“捧”得有道理,“捧”得有意义。
  其实,教师只要对学生心存真爱,“捧”不见得就是“谄媚”学生的表现。我有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个头不高,机灵活泼,我一直尊他为“小才子”,经常拿他和李白相比,说他才气纵横,有时干脆搬些古人的妙评放在他身上;而他也没有让我失望,上课回答问题,总能想别人之未曾想,言别人之不敢言,有时在课上写作读后感之类的短文,他常有惊人之语博满堂喝彩;另还有一个成绩平平的女生,口才尚佳,入学之初,我曾预言她将来能做中央台主持人,她虽未当真,但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增强,上课发言也毫不怯懦羞涩,我想这和我对她的赞美不无关系。所以,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捧”并非绝不可用,只要有度即可。
  
  二、棒打又怎样——小子鸣鼓击之可也
  
  有学者指出,面对问题时,教师如果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自作主张否定学生看法和兴趣的做法,无异于不分青红皂白,“大棒”伺候,最终只能使学生“痛苦而亡”。对此,笔者不愿苟同。
  春秋时期,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痛心疾首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要求跟他“划清界线”,断绝师生关系,这真可谓“不分青红皂白,大棒伺候”了,然而众所周知,老师孔丘的“大棒”并没有使学生冉求“痛苦而亡”。可见,所谓“大棒害死人”的问题之根源并非全在老师。但老师对于学生思想上的误区,一定要予以纠正,对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也不妨大胆批判。如果老师的观点立场总是模棱两可,就势必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只要我们切忌“生云亦云”,努力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老师,相信最终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小子盍各言尔志
  
  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取得理想的教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些,就不敢说话了,你们整天发牢骚,说没人重用你们,如果有人重用你,你会怎么样呢?”“亦各言其志也”,从这次经典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循循善诱的教学技巧、旗帜鲜明的点评方式等,但在笔者眼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曾皙描述“暮春浴沂”的盛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夫子那一声“吾与点也”的喟然长叹才让我心驰神往!这应该是一种多么快然磊落的潇洒!孔子作为老师,也敢于经常向学生表述自己的心中志向,如他就曾对子路说过自己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此等言语何等豪迈而乐观!
  是的,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特色,言谈举止咸风范,嬉笑怒骂皆文章。教师,你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器,你应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你自己!你在期待学生发扬个性的同时,绝不该忽略了自己的个性,你不应该在世俗的约束里圆滑了你的棱角。在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请你带上独具你个性特色的评价语言吧,在让学生各言其志时,不妨也说说你的心中志向!
其他文献
随着英语课程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好英语,已成为许多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自尊心、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强的特点,采取竞赛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监督的状态中学习,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  一、利用竞赛巧妙引入新课  要想上好一节课,引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比较好的一种引入方式是要学生
一、“踏入中职是你明智的选择”  “选择职业教育一样有精彩成功的人生,踏入中职是你明智的选择”——这是我们为每位刚入校新生准备的第一堂德育课的内容。中职学校的生源多是初中毕业生中的成绩在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甚至是品行有问题的学生,在学习上,他们也就相应地表现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精力全不在学习上,进而形成“品行差—学业差”的恶性循环。正因为我们的中职学校学生入学的门槛相对较低,因此要通过主题报告、校刊、
摘 要:在幼儿园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评价”往往只属于教师,而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教师独断、片面的评价也影响了幼儿的自主评价,失去了自我判断的能力。如何让幼儿自主地参与评价活动,如何通过日常的评价活动培养幼儿民主、独立、公正的评判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往往被忽视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教师单方面评价的现状和幼儿所表现态度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优化解决的策略,探讨如何促进教师和幼儿
摘要:自信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情绪感受。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抱有信心;二、不断地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三、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鼓励性评价、激励性语言,培养学生自信心;四、自信心的培养要坚持不懈、强化巩固。  关键词:自信;喜悦;鼓励;巩固    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
摘 要: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最后的常春藤叶》,选用的是王永年先生的译文。译者将“quaint”翻译为“古色古香”,但联系上下文看,此处译为“陈旧古怪”更为妥帖。  关键词:《最后的常春藤叶》;翻译;教材质疑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课文,教材选用了王永年先生的译文(《欧·亨利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
课堂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即兴点评的过程,主要起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更注重人文性和启发性,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课堂中的评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误区。本文谈谈自己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绿色评价”
初中学生的确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过于敏感,心灵容易受到创伤,就像一条清澈的溪流,容不得一星半点儿的污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真切地感到,这些学生太需要爱和关怀了。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着重强调知识的传授,但是这种纯粹的“传授知识”型教育慢慢暴露出了它的诸多弊端,知识与感情失去了平衡,导致了学生的感情饥饿,不少学生考试成绩得高分,情感、精神上却难以及格。很多学生对学校、教师、父
摘 要: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是采用集中的法治专册方式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充分研读教材以掌握教材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丰富情境,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正确道德观念。  关键词:小学;法治教育专册;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2-24 文章编号:1674-120X(2
班主任类似作家,班主任的工作就是创作。作家的创作是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出来,将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的命运以故事情节的形态呈现出来,以引起观众的共鸣。班主任工作也是创作。不同的是,它不是对生命的一种呈现,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引领、把握、雕琢,是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创作。  一、对生命的创作可以使繁琐的工作变得美丽  班主任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仅以一份乡镇中学的《作息时间表》为例,足可以说明这份工
摘要:要想上好语文阅读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重视新课的导入。怎样进行阅读教学的新课导入,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实践的课题。对照新课程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情境;兴趣;释题;回忆;悬念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歌曲导入,创情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