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深度体验教学的四个控制点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学科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承载当代主流价值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通过从营造深度体验氛围、调控深度体验方向、搭建深度体验阶梯、延伸深度体验空间等方面探索深度体验的实践路径,让学生在深度体验中自觉反思,在自觉反思中深刻领悟,让道德与法治有意义学习真实地发生。
  关键词 深度体验 道德成长 道德与法治学科
  “任何知识要想具有生命力,都必须作为一个过程存在于一定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是思想境遇之中。”[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体验式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深度体验”,是以情境為基础,以思想为轴心,以活动为载体的深度体验。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探究、思考,将学科的理论知识还原,渗透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指导生活。深度体验,往往是对相关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挖掘,有着较强的深入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运转,交流碰撞,有着较高的思维性;强调的是对德育知识深层理解、加工、整合、质疑、反思等,体现着学科的严谨性。
  指向深度体验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立足多元并进,实现层层深入。下面以部编《道德与法治》五上“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为课例,谈谈打造深度体验式课堂的几点策略。
  一、以“趣”为始,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无疑是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学习的一剂良药。如若一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他就会期待上这门课,并能保持注意力的持久集中,保持清晰的认知、感知,形成“学会——会学”“乐学——学乐”的良性循环。
  但目前,不少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没能做到“以学定教”,缺乏对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实效,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下狠功夫钻研教材,设计有深度的互动环节,为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增“趣”添“味”。抓住“趣”点,以点切入,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以点为契机,进入趣味的活动载体中或意境中,积极运转思维,为深度体验营造良好的氛围。
  “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课例中,以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导入新课,教师先让学生辨认人民币上的几种文字,让学生发现除了汉字,还有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壮文,而后四种是他们生活中极易忽略的文字知识。随后教师列举其他几种少数民族的文字,巧妙地激发学生对文字的兴趣,调动他们深度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了解了我国是个多民族多文种的国家。
  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字,是怎么来的呢?此问使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探索欲望。接着,教师又呈现了“结绳记事”动画视频、汉字小百通关于“甲骨文发现”的语音资料播报,从猜、辨、看、听、闻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伊始,便用密集的“趣点”设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汉字的巨大魅力,不由自主地被卷进教学活动中,逐渐进入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在此和谐融洽的氛围下体验感受文字的魅力。
  二、以“学”为轴,调控深度体验的方向
  深度体验学习是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而不是自学,它内在包含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是能够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愿望与积极活动的教学。深度体验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让学生自觉做课堂的主人”[2]。在课堂深度体验中,教师要扮演好启发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以“学”为轴,紧扣教学目标,有效调节深度体验的方向。在师生互动的深度体验中,教师和学生心灵相通、心心相印,教学不断触动学生的心灵,唤醒他们学习的意识,引发学习的愿望,让学习有意义地发生。
  “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课例中,教师出示一组十二生肖的甲骨文组图(如图1),让学生深度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活跃思维,发挥想象,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如学生说到猴、蛇、猪等字,则都是结合观察所见、联想所思、生活所得。之后,教师又抛给学生一组常见的古汉字,学生有了生肖组图的认知基础后,便能很快地迁移运用,猜出对应的汉字。这一过程的体验有趣且有质,紧紧围绕“汉字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形体优美,具有十分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教学目标,并以“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为基础,从而避免了深度体验的盲目性。接着,用图文并茂、音频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直观且具象地感受到汉字的演变过程,并有效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汉字的踪迹吗?”学生回答有竹简上的汉字、帛上的汉字、麻纸上的汉字……教学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和思维领域,让其自觉体会到“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方都能发现汉字的踪迹”。在学习轴线的引领下,学生的体验层层深入,不断焕发出思维的活力。
  三、以“疑”为基,搭建深度体验的阶梯
  好的教学是自觉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而且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发展和提升。如此,学生必然要以较短的时间、较快的速度去学习比自身现有水平高得多、难得多的内容。当学生的现有水平不足以独立学习有难度的新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疑惑”出发,精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串”,以“问题串”帮助学生搭建深度体验的阶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创造性探究实践,让体验式学习真实发生,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各方面的素养。
  “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课例中“虎”字演变过程的动态再现,让学生清晰感知到字体由“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不断演变而来(如图2)。文字演变的背后彰显着中华文化底蕴的丰厚和恢宏历史的变迁。文字的字体变化比较直观,但文字背后所代表的历史厚度和文化象征则很隐晦。如何让学生逐一感受理解呢?这时教师从学生的疑惑处入手,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以“问”串联引导,如“一开始的虎字如同画一样,那后来呢?”“甲骨文的虎字特别难写,但演化到后来的楷体,相比之下有什么不一样?”“每个时期的字体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变化的?”在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了汉字演变的规律:不断简化,由图形变笔画,由复杂变简单,由象形变象征。紧接着,教师又引入“汉字小百通”讲述“龙”的字体风格变化,让学生真正实现微观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名家书法,学会赏析身边老师、同伴的书法画作,激发了他们对热爱汉字、用心写字、传承汉字的责任感。   四、以“评”为导,延伸深度体验的空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不仅能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还有利于促进深度体验的良性深入和拓展延伸。”[3]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需求方向,教师可采用诊断性评价;为了把握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师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了引导学生自我总结、自我修正、自我提高,教师可采用终结性评价。多元评价的展开,可使教学中学生的深度体验感更具象化,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性。当然,教师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激发学生深度思维,将深度体验引向深处;也可以采用发展性评价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习惯。总之,在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教师尽可能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以“评”为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更能有效促进深度体验在生活中的拓展延伸。
  “美丽汉字 民族瑰宝”课例中,教师为了解学情,便出示“孝”字的古汉字图片,抛下问题“这个古汉字是什么字?有什么依据?”让学生进入联想交流。其实,这时教师已然运用了诊断性评价。在教授“汉字中的传统美德”这一环节时,教师安排学生提前合作搜集古汉字的资料。在交流互动中,通过几个问题串:“古汉字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左边是什么?右边像什么?从什么演化而来的呢?背后又蕴含哪些传统美德呢?”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既可以了解学生具体达成的程度,也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互动。在教学“汉字中的古代文化信息”时,教师引入“汉字小百通”介绍“鑑”字的动态演变视频,引导学生交流课前参观文字博物馆的所得所获。
  教师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提出互动要点,如观察到哪些古汉字,每一组选择最感兴趣的字,对其形态、结构、内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搜集它背后所链接的古代文化信息。学生在交流时给出的答案很令人惊喜:“我找到了‘家’这个字,上面部分代表猪舍,下面部分代表猪,生活在猪圈里的猪,生活安逸,幸福,这就是家带给我们的感觉。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大多都在屋子里养猪,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如图3)。又如:“我找到了‘智’这个古汉字,从右到左分别是一个人、一张口、一个箭头,表示一个人能准确地预测到事物的发展方向,那他就是有智慧的人。”这一过程中,教师运用了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课堂中同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补充,并在教师引导下自我修正,学生的课堂体验与生成自然深刻又生动。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多元化地运用多种不同的策略,针对个性化的内容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变迁的科技时代下,适时合理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促进深度合作与体验有效开展,使教学过程由原来的粗糙、简单、单一,变为严谨、深入、多元,也使得学习过程由原来的被动、单向变为主动、双向甚至是多向,改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知识只限于课堂、止于课堂的尴尬局面,使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回归本真、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6.
  [2] 周彬.把“课堂”串成“课程”[J].上海教育,2017(12): 64-65.
  [3] 崔允漷.指向學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即让学科教育“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9(Z1):5-9.
  [责任编辑:郭振玲]
其他文献
摘 要 “双减”政策落地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全面实行“5+2”课后服务模式。对不少学校来说,课后服务是个新生事物,要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更是新的挑战。针对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质量提升问题,本文基于学校是课后服务实施主渠道的角度,提出学校眼睛向内、挖掘潜力,依靠自身优势,有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可操作策略。  关键词 “双减”政策 小学课后服务 作业 评价  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
摘 要 小学数学的深度学习,重要的是强调素养的立意,然后是在此基础上提供载体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凸显创造力的提升以及建构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真实情境以及活动的关照,最终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人格素养的积淀。当然,这也是未来课堂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深度学习 素养立意 工具支持   活动关照  近年来,深度学习逐渐成为教学的热词。深度学习强调追
摘 要 在劳動教育的实施中,家庭是重要场所和基础,学校是活动主阵地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对劳动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性质、目标和内容、实施的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笔者以探索学校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策略为立足点,分析服务性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的重要价值,结合课例说明三种课程模型及应注意的关系,帮助教师建构服务性劳动教育体系以开展相应的活动,从而实现服务
摘 要 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知识与教学是作为学生感知事物、解决问题,理解世界和建构意义的中介而发挥作用。相应地,教师应创设联结,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具体策略为:知识结网,立足全局性建构;身心卷入,协同全方位认知;环境浸润,实现全时空关联。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理解性教学 教学方法论 教学意识形态  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教育理念也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从以前的“教材”为中心、“学生”为中心,发展到如今的以
摘 要 有效的项目化学习评价既要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又要体现知识建构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评价需要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将学生学习后的可能反映或表现作为考察的核心内容,可以从评价对象、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四个角度,聚焦学生能力发展、核心目标达成、学习过程展开、评价方式呈现,优化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评价。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项目化学习 评价对象 评价内容 评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