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注重“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而兴趣是这个教学目标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是一个人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找到更多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只有乐学,才会有独享其味的“苦学”,才会有发现和创新。
【关键词】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如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等,都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乐学、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如下几点领悟和探索,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互爱的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我离开学校成为教师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学生的真实想法有一些见解。学习某一学科的积极性,常与这一科教师有关。因此师生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的“情感场”。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爱老师。师生关系应该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现,在友善互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共同生活、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建立。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二、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四、揭示数学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
五、凸现数学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学好数学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要把解题过程纳入一个系统,对解题有一个宏观的指导,以便克服盲目性,防止模式化,其中作为解题灵魂出现的,便是常说的数学思想。如初一新生首先碰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因此,在解决有关数的问题时,需画出图形和结合给出的图形去寻求数之间的联系,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来获得。在解决形的问题时,又常常通过数的计算去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遵循渗透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按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摆脱数学题海,从而变“苦学”为“乐学”,培养了其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具有数学特质的思维习惯,也发展了其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只要广大教师肯下工夫去钻研,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它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变为对学习数学的爱好,进而成为一种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杨裕前,董林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任 勇. 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
【关键词】兴趣 变苦学为乐学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如频繁的考试、繁重的作业、马拉松式的复习等,都是一种低效率的学习,其结果将会扼杀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因此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乐学、会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有如下几点领悟和探索,供各位同仁斧正。
一、互爱的氛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我离开学校成为教师的时间不长,所以对学生的真实想法有一些见解。学习某一学科的积极性,常与这一科教师有关。因此师生必须建立一种和谐稳定的的“情感场”。老师要爱学生,学生要爱老师。师生关系应该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体现,在友善互爱、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在师生共同努力、共同生活、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建立。教师要低下身子,与学生多沟通,帮助他们,多抽时间回答他们的问题,跟他们交朋友。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教师的爱,对学习的爱。
二、渗透数学史,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
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认为必须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有理数”一章的小结时,同学们总以为是复习课,心理上产生一种轻视的意识。鉴于此,我把这一章的内容分成“三类”,即“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及每个“关口”应注意的地方。如在上完“二次根式”一章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各种有关本章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书写在一张较大的纸上,在上课时由组长在开始前5分钟内召集全组同学把各自找到的错误题拿到一起讨论,安排“参战”顺序。游戏开始,各队轮流派“挑战者”把错误题贴在黑板上,由其他各队抢答,如果出示问题后一分钟之内无人能正确指出错误所在,则“挑战者”自答,并获加分,如果某队的同学正确应战,指出了错误所在,则应战队加分,最后以总分高的队获胜。这一游戏使课堂气氛活跃了,挑战者积极准备,应战队努力思考,把有关“二次根式”一章中的错误显露无遗,其效果比单纯的教师归纳讲述要好得多。
四、揭示数学美,发展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
五、凸现数学思想,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学好数学需要有一定数量的题目训练,要把解题过程纳入一个系统,对解题有一个宏观的指导,以便克服盲目性,防止模式化,其中作为解题灵魂出现的,便是常说的数学思想。如初一新生首先碰到的数形结合思想,数和形反映了事物的两个方面,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因此,在解决有关数的问题时,需画出图形和结合给出的图形去寻求数之间的联系,如: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数轴来获得。在解决形的问题时,又常常通过数的计算去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这种数形结合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切入点。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所隐含的思想方法,遵循渗透性、科学性、层次性、实践性原则,按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构建起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系统,摆脱数学题海,从而变“苦学”为“乐学”,培养了其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具有数学特质的思维习惯,也发展了其学习数学的乐趣。
综上所述,只要广大教师肯下工夫去钻研,一定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它们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变为对学习数学的爱好,进而成为一种乐趣,这样才能使学生乐学、会学。
【参考文献】
[1]杨裕前,董林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苏科版七年级下册.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任 勇. 数学学习指导与教学艺术.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