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中央正提醒大家:要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要自觉同中央保持一致,以便统一步调,统一行动。我想,这是十分必要的。中国经济快速发展30年,快速发展的一大奥秘就是地方党政领导永远保持了高亢的经济扩张热情。其实,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可支配储蓄资源,许多地方政府的预算去了人吃马喂可用投资的钱(即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储蓄)已经少得可怜了,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去争取国家开发行的打包贷款,去招商引资,去搞以低地价和地税返还为基本内容的区域经济竞争。
其实,对宏观经济走势无论是诊断还是开药方,国外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不管我们怎样强调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绝没有第二套规律。这种立论如果没大错,那么,对国外的许多好东西,拿来直接应用或改良之后应用不就得了。在这里,我先不谈中国经济易热的病根问题且就预测宏观经济走势的方法说几句。
在2007年3月18日的《南华早报》上有位经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预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五个指标:(1)化肥产量;(2)台湾出口订单;(3)集装箱运输量增幅;(4)摩天大楼高度;(5)供应商交货时间。据说:在过去25年间世界经济变化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化肥产量在反映工业周期变化方面已达到“几近完美”的程度;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已超乎想象,台商收到国际订单立即通知海峡对岸的工厂,因而台湾出口订单的变动能直接反映大陆经济的外需变动状况;集装箱运输量的增幅是企业生产激增程度即进口原材料和产成品运输量的直接表现,而且,对内陆河与海岸港口集装箱运输量做对比还可以看出内需和外需的比重情况;摩天大楼高度在经济预测方面的作用似乎难以理解,但是据许多人的经验性观察,一旦一个国家出现了破记录的摩天大楼,这个国家距离经济危机就不远了;供应商交货时间是个最有说服力的微观指标,一旦交货时间延长就说明经济趋热,交货时间不断缩短说明经济减速很快到来。
这个学者提出的五个指标科学性怎么样?我认为十分实用。当然,中国经济界的主流声音总是从投资增速、GDP年率以及房地产价格和股市行情来判断经济走势。这也不能说错。不过,我倒想起大约是两年前美国《外交》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文章,题目竟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为何如此之慢!”。我还想起同年一个世界著名咨询公司撰写的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称,如果中国的金融体系能达到发达市场国家金融体系的平均运行效率,GDP可以在现在的水平上凭空增加17个百分点。想想看,在中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基础上,17个百分点的增加额是一笔多么巨大的财富!实际上,流动性过剩就是中国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低下的典型表现。钱多了,你自己内部消化不了不得不大量购买外国政府的低息债券,这不就是消化不良症的表现吗?
我历来认为,经济冷点热点快点慢点都不打紧,中国经济成长症结本质上是结构问题。在本次经济偏快表现之下,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中国经济扩张提速后就发生电力供应能源交通紧张的状况在本次扩张中似乎并不突出,引人注意的倒是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实现及低附加值产业的高增速仍然无法有效抑制。可以说,如果这些结构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即使简单地通过“踩刹车”使经济增长明显减速,我们仍然不能断言宏观经济调控已经见效或成功。而结构调整,事半功倍的方法只能是用价格信号,在目前,似乎只有由政府宣布人民币大幅升值若干或允许每日汇率波动幅度显著加大才能在平衡国际收支、挤倒低附加值企业、遏制物价上涨势头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汇率辅之以利率、税率政策工具,市场微观主体就会在自身经济收益的权衡中矫正投資行为,这“三率”的刺激强度足够且出台搭配合理,中国历来头疼的结构扭曲和总量易热问题都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