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亿农民走上增收路
很多年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耕牛一起劳作,从土地里讨生活。
那时,他们想要成为社会上富足的一群人,很难。
很多年后,农民们一边打工一边种地,和收割机一起,从土地里讨生活。
这时,他们想要成为社会上富足的一群人,依然很难。
只是,相较以前,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
寿光 撑起富裕的大棚
以前人们常爱说勤劳致富,但是,勤劳至多能解决个温饱,致不了富,只有科技和勤劳结合,才能真正致富。农业发展靠创新,农民增收靠不断创新。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山东寿光,一个连续九届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县级市,200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0元。
从《齐民要术》算起,到现在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寿光目前的农业呈现“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发展格局,蔬菜更是寿光的头号招牌。在寿光南部有84万亩的蔬菜,40万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有“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500多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吃到寿光的蔬菜,仅北京市场就有40%的蔬菜来自寿光。
寿光的蔬菜产业链条中,有全国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年交易额30多亿元,已经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有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7年成交额200多亿元:寿光还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湛江的三条“绿色通道”: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更是设立了寿光“无农药残留放心菜”专营区:面对国际市场,寿光开通了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营店”。
良种研发:可持绩发展的“芯片”
自1989年三元朱村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种菜新招层出不穷。近年来,虽然蔬菜已经成为寿光农民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被称为蔬菜业“芯片”的制种业始终是蔬菜产业发展的软肋。目前寿光种植的蔬菜品种有2/3来自国外,这些“洋种子”有的甚至比黄金还贵,菜农们每年要为此付出3亿元成本。
2006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寿光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种子研究院,专门进行自主蔬菜品种的研发和推广。2007年,寿光又建立了133亩的国产蔬菜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努力扛起国产蔬菜种子保护开发的大旗。
“通过对当地品种的提纯、复种,对国外品种的优化,三至五年时间,寿光会有自己的优良蔬菜品种。那时,国内和国外品种将进入一个竞争加融合的阶段,寿光蔬菜也可能培育出贵过铂金的良种。”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苗锦山博士说。
如今,寿光已经有128个农产品商标,还有1D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乐义”蔬菜、“洛城”特菜、“欧亚”蔬菜、“燎原”蔬菜、“圣珠”西红柿、“荣名”葡萄等品牌正在为大家所熟知。
创新与开放中,“新型农民”在成长
在寿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3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
果农刘成德有寿光“桃王”之称,他的“一边倒”树型栽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一般桃捌最多亩产2000斤左右,而“一边倒”技术培育出来的桃树亩产量达5000至1万斤。加上反季节,价格也卖得好。刘成德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果农,他说,“我是搞科研的”。
侯镇黄庄村民黄荣名也是寿光的一位名人,“中国茉名葡萄网”让这位60多岁的葡萄种植者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黄茉名种了27年的葡萄,从1990年开始研究开发大棚葡萄,他克服了着色难、糖度低、产量低三大难题,先后研制出五代葡萄新品种,同时注册了“茉名葡萄”商标,开办网上商店,将大棚葡萄卖到了全国。现在,黄茉名有6个高温棚,8个拱棚,他通过控制温度来调控葡萄的生长速度,错开葡萄的上市时间,专打季节差。但他更主要的是卖葡萄苗,如今全国没有一个省市没有他的苗,“我还要加上光盘,大棚种植管理的全程录像,免费赠送。”
此外,还有首创“草地杏园”的燕兴华,“金寿”杏的发明者肖安华,“蘑菇大王”韩仕禄……
和他们样,这里的菜农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捕获能力特别敏锐,每年蔬菜博览会上展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大棚里。
视频“蔬菜医院”,拨打农业110
“甜椒上出现红褐色斑点,是啥病?”“这不是病虫害,是施肥不当引起的。西红柿、茄子、甜椒等茄科植物对钙的要求很高,这是缺钙造成的,应该补充二价离子钙。”
这是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局远程视频室里发生的一段对话,网络上提问的是位菜农,坐在电脑前回答问题的是植保站高级农艺师魏风彩。
现在寿光有14位这样的“医生”,每天通过视频为菜农指点迷津,“把脉开方”。
寿光84万亩蔬菜中,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面积有60万亩。随着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以前我们搞科技服务,就是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但这么大面积的大棚,仅靠农业局几十名技术人员很难做到经常性指导。”寿光市农业局副局长刘道三说。
2006年3月,寿光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远程视频咨询服务系统,在市内350个农资经营点建立服务站,配置电脑、网络摄像头、电话等设备,每天有两名“蔬菜医生”在网上提供远程作物病虫害诊断和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之所以把服务站设在农资经营点,是因为菜农用药用肥都要与农资经营点打交道。菜农遇到问题,可以到就近的农资经营点免费获得农技专家的技术服务。
“过去到大棚提供技术服务,一天跑20个大棚就不错了。现在借助视频技术,一天能回答200多名菜农的问题,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魏风彩说。
而2006年8月开通的寿光“农业科技110”也已经为6万人次提供了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寿光600多个村,延伸到周边的十多个县市区,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科技眼”。
蔬菜博览会: 推动农业开放的窗口。
2000年起举办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经成为寿光农业开放的窗口。年届的蔬菜博览会吸引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种苗、生产资料、农机具、种植技术和设备、加工机械、深加工产品等方面,参观者中60%是农民,30%是客商,10%是各地政府的农业官员与技术人员。这些市场信息的大量积聚,让寿光这个地域性的名字与蔬菜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品牌。2007年召开的第八届蔬菜博览会参观人数146万人次,签约额89亿元。蔬菜博览会,使寿光完成了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市场的跨越。
斗南 因花而富 光 华
据说全国每10枝鲜花中,就有3枝出自斗南。昆明市呈贡县的斗南村是全国闻名的鲜花市场。那里的花市交易大厅约2万多平方米,每天上市鲜花50多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日成交额300万~400万元。每天有近百吨鲜花从这里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
斗南村距昆明市18公里,是国际著名的三大鲜切花主产区和批发交易中心之一。目前,斗南全村90%的耕地和95%以上的农户都走上了种植和经营花卉的道路。
44岁的花农郭任在斗南种了20多年的地,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斗南和邻县的晋宁两地跑。“我在晋宁承包了20亩地,建了个花卉种植基地,平均每天要运一车鲜切花到斗南的批发市场上出售。有时候一天就能收入两万元!”
1992年,郭任第一次开始尝试种花。他在自家的15亩地里辟出3分,种了玫瑰和箭兰。“第一年卖了6000多元。”郭任回忆道,“以后每亩年收入都两三万元,那时真的很高兴。”此后几年中,郭任将自家耕地全部种上了花卉。
2003年,由于昆明新城区建设,郭任家的耕地只剩下5分。他到邻县晋宁开辟了一块更大的花卉基地,投资30万元承包了一块20亩的耕地做花卉种植,租期10年。
成倍的投资意味着成倍的风险。郭任说当初决定承包20亩地的压力很大,“传统观念上,种粮食没人要可以自己吃,种蔬菜没人要可以喂牲口,但种花没人要就血本无归了。”
郭任的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随着花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业化种植技术的提高等多种原因,全国各地花卉价格开始出现起伏。市场低迷时,有时一扎(20枝)玫瑰还卖不到1块钱。“但价钱高时也有一扎70元、80元的。”郭任说,“所以我要签10年的合同,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的需求会更大。”
郭任是幸运的,那年花价高,他投资当年就全部回收了成本,还用盈余的5万元买了一部猎豹小卡车,开始“自己种花,自己运花,自己卖花”。现在的郭任早就不下地了,家里常年雇了两个懂技术的花工专门伺候地里的花,他只负责管理和销售。
在斗南3000多花农中,像郭任这样的新花农占到1/10。“与郭任一样,全村陆续有三四百人都外出寻地种花。”斗南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毕陆武说,“现在斗南种花的面积比以前小了,但他们出去种花的面积反而大多了。”
杨贵华称得上是斗南村的玫瑰种植专业户,5亩耕地全种上了玫瑰花,年平均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作为土生土长的斗南人,他见证了斗南花业交易的变迁。
“1991年以前,村里卖花都靠妇女用小背篓背到昆明市区的大街小巷或菜市场去卖。来回40公里,卖背篓花要一整天。”杨贵华说。
那几年,斗南村中的菜街逐步演变成花卉一条街。“每天晚上七八点,各地的花农、花商就会把村道围得水泄不通。”杨贵华指着居委会门口的大马路比划着,“直到第二天的七八点,这条路才能行车。”如今,斗南的这条道是四车道的宽阔水泥路。
1995年,斗南村建成了占地6亩的花卉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开始进入规范化管理。1998年,占地74亩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落成,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近年来每天的交易量在800万枝左右。
2002年,占地2万平方米的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建成。交易中心与荷兰花卉拍卖交易市场接轨,引进实施国际上通用的电子显示“降价式拍卖”交易方式。现在交易中心的花卉日拍量达80万枝,而每笔交易时间只需4~5秒。
谈到斗南花卉交易的变化,“美鲜花”股份有限公司(美国)亚洲总代理海蒂女士说:“1995年,我从北京坐4个小时飞机到昆明,再从昆明租一辆小马车在斗南转了4个多小时。那时整个斗南只有30个农户种花,花卉品种也只有五六种。2002年以后,斗南的发展快了起来。现在已经有66个大类、300多个品种的花了。”
杨永华2000年来到斗南开了星耀航空物流公司,“那段时间每天从这里运一个大车、20吨花到机场就够了。今年公司每天七八个大车还要跑两转。”“现在上高速路过收费站走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也不要过路费,真是方便。”
随着花市的兴起,斗南花卉相关物流配套也相继完善。目前,已经有近七八家航空、铁路代理公司,5家公路物流企业入驻斗南。每天都有2400多吨花卉从斗南发往世界各地,鲜切花送达北京最快速度只要3小时。 “花业配套的仓储、物流、金融等系列服务都已经就位。正日臻完善。”毕陆武说。
现在,斗南花市日交易鲜切花达500万至900万枝,主导着全国的批发价。
乐山 健康养殖猪肉无罪 龙 攸
“向外向型食品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促进生猪及其产品的出口外销,打造百亿食品加工企业:为农民开辟一条稳定增收的渠道,带动100万养殖户全面奔小康;为社会提供放心猪肉22万吨以上,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是四川省乐山市“十一五”期间关于生猪健康养殖的发展目标。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省份,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近1/8。而乐山又是四川最大的生猪养殖地之一,养猪业在乐山畜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以乐山的井研县为例,这里几乎家家都养猪,每年生猪出栏量达至400多万头。而刚刚过去的2007年,广东、青海、河南、西藏、甘肃、成都等地都来乐山大量调运活猪,每天调出境外达5000头以上。
2006年3月,乐山启动了健康“受控”养殖,乐山共有8个县参与了这一项目。健康“受控”养殖注重的是标准和规范化养殖,实行圈舍统一、品种统、投入品统一、防控统一、监管统一、保险统一和销售统一。而在每一个健康“受控”猪场,都要建立兽医室、消毒室、消毒池等,同时购置消毒设施设备。严格按照防疫程序进行免疫,以此来提高防控生猪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截至2007年11月底,乐山市共新建和 改造圈舍55万多平方米,建立健康“受控”猪场2828个,并派驻866名驻场兽医对这些健康规模猪场进行全面监管。如养殖户袁定江所说的,“每一头猪打耳牌,耳牌要编号,每一头猪要记录档案,然后记录了档案以后,你猪发病也好,打针也好,打防疫也好,消毒也好,如果是打针,哪一口猪哪天打针,全部要做记录。”
“缺资金、缺技术、怕风险、怕死亡”是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而健康“受控”养殖项目的推广则大大降低了养殖户在这些方面的担忧和风险。
“八方互动”,以生猪生产为圆心
提到外向型生猪产业健康“受控”养殖,“八方互动”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所谓的“八方”指生猪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八个相关方,而在“八方互动”中,每个组成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获得收益。具体地说,其中的龙头加工企业以产品质量安全占领市场,增加收入:“受控”养猪场以质量安全获得保护价收购,确保稳定的收入:饲料兽药企业以优质优价获得相对垄断经营权,实现规模效益:金融、保险和担保企业通过拓展业务来增加收益:政府则通过更具有针对性、效益性的措施,更好地实现投入和监管的目的等。龙头加工企业分别与其他七方签订合同,以合同的形式将八方捆绑在一起。
关于资金的问题,乐山市农业发展银行、乐山市商业银行、四川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乐山办事处等金融机构,为养殖户实施优惠贷款,市政府分期向担保公司注入担保资金2000万元,为养殖户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信用担保。而在“政府补贴一点,业主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健康规模猪场生猪保险基金。此外,市、县政府对参加保险的生猪每头补助2元。这些措施从资金保障和降低风险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
井研:健康“受控”养殖的领头羊
作为全国生猪储备肉基地县、全国出口冻猪肉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猪肉生产基地县,井研县自然成为生猪产业健康“受控”养殖的领头羊。在全县年“受控”出栏的68万头生猪中,又有70%由井研县食品公司带动生产并加工。这家公司是乐山极力扶持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近1 0年来,井研县食品公司坚持走订单饲养、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良猪优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已经建立了20个生猪基地乡镇、100个基地村,培育适度规模标准化养猪户3500多户。它生产的“蓝雁”牌冻猪肉出口到新加坡、俄罗斯及亚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畅销北京、上海、大连等3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带动了井研县15万农民及乐山市周边地区上百万农民养猪增收致富。
启动健康“受控”养殖以来,乐山在生猪收购上实行随行就市保护价格收购政策,以此确保养殖户的利益。在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养殖户每头生猪有60~80元以上的利润,仅2006年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2007年,乐山市健康“受控”猪场出栏的肉猪全部为优质肉猪,价格比一般肉猪每公斤要高2元,每头要多收益200多元。
九台:从粘玉米到玉米汁
跟随着餐桌上一杯杯鲜榨玉米浓汁,超市里的袋装速冻粘玉米,还有街头冒着热气的煮粘玉米,粘玉米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提到粘玉米,我们的视线也被拉至吉林九台。
每公顷增收3000~5000元
吉林省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合玉米生长,所以吉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都是玉米,而吉林省的玉米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调出量等多年来也稳居全国第一。九台是介于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之司的一个县级市,距这两个城市仅 个小时车程,今年九台还将成为长春的一个区。面积有3375平方公里的九台,在册耕地1 6万公顷,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还是商品玉米出口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列为生态农业示范县。
九台的甜粘玉米种植已经成为吉林省玉米种植的典范,其中又以粘玉米为主。2007年,九台共种植甜粘玉米7500公顷,年产量7,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纯收入约5250万元。
从外观上看,甜粘玉米和普通玉米没有区别,只是甜粘玉米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更精细,玉米穗的大小越整齐越好。在九台,农民们每年种一茬粘玉米,生产周期80-90天,每年4月末种,7月份就可以收了。卖的时候也无需像普通的玉米一样脱粒晒干,卖青青的玉米棒子就可以,约3毛钱左右一个。收完粘玉米之后,村民们大多会在地里种上大白菜,或者借着玉米秆儿当支架种豆角。
赵丛林是沐石河镇八社的一位农民,这个镇上甜粘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所有玉米种植的72%。赵丛林家四口人,2007年他种了2公顷的粘玉米,生产青食粘玉米8万穗,将近20吨,卖了之后他得到28650元,扣除各种投入,约有18650元的纯收入,平均每公顷纯收入近10000元。有统计数据显示,与种普通玉米相比,种粘玉米能使农民们每公顷增收3000-5000元。
深加工后更值钱
九台的甜粘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土们岭、沐石河、龙嘉、卡伦、苇子沟等乡镇,其中又以沭石河两镇为主,这两个镇甜粘玉米种植量共有2050公顷,占九台全部种植面积的27.3%。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布局,主要因为全国最大的甜粘玉米加工企业吉林天景公司在土们岭镇,土们岭镇及周边一些镇也就成为主要的甜粘玉米种植区。
土们岭镇土们岭村的村民苑立平,从1998年开始就与天景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种植粘玉米。那时,虽然以加工速冻粘玉米为主的天景公司对粘玉米的需求量很大,但当地农户对种植粘玉米所带来的经;芥效益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苑立平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签了订单。一年下来,她看到了粘玉米所能带来的收益。在她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粘玉米种植队伍中。而现在,她得到了村子里粘玉米种植户们的充分信任,大家把与公司签订单、购种子,取款发放等事情全交给她处理,她逐渐成了公司与种植户之司的经纪人。在土们岭镇像她这样的粘玉米种植经纪人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更多的粘玉米种植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目前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粘玉米加工成品有将近40%都挂着“天景”商标。天景公司不仅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支持项目,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山洞式冷库、复式铁路专用线、大规模全封闭鲜玉米加工车间、分布在吉林省各地的6个生产加工基地,都得使它的生产能力和生平水平在同行业中领先。而它的产品也早已辐射到全国22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市场。
天景之外,九台还有甜粘玉米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利润4500万元人民币。而2007年建成的天景营养鲜玉米科技开发项目,又使九台甜粘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了 个更高的起点。
很多年前,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和耕牛一起劳作,从土地里讨生活。
那时,他们想要成为社会上富足的一群人,很难。
很多年后,农民们一边打工一边种地,和收割机一起,从土地里讨生活。
这时,他们想要成为社会上富足的一群人,依然很难。
只是,相较以前,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生活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
寿光 撑起富裕的大棚
以前人们常爱说勤劳致富,但是,勤劳至多能解决个温饱,致不了富,只有科技和勤劳结合,才能真正致富。农业发展靠创新,农民增收靠不断创新。
——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
山东寿光,一个连续九届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的县级市,2007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3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0元。
从《齐民要术》算起,到现在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寿光的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寿光目前的农业呈现“南部菜、中部粮、北部盐和棉”的发展格局,蔬菜更是寿光的头号招牌。在寿光南部有84万亩的蔬菜,40万个冬暖式蔬菜大棚,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韭菜、万亩芹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生产基地。在这里有“中国韭菜第一乡”、“中国胡萝卜第一镇”、“中国香瓜第一镇”等专业镇村587个,仅蔬菜一项,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3500多元。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吃到寿光的蔬菜,仅北京市场就有40%的蔬菜来自寿光。
寿光的蔬菜产业链条中,有全国第一家农产品电子拍卖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年交易额30多亿元,已经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有全国第一家蔬菜网上交易市场,2007年成交额200多亿元:寿光还开通了至北京、哈尔滨、湛江的三条“绿色通道”:在北京、天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更是设立了寿光“无农药残留放心菜”专营区:面对国际市场,寿光开通了农产品海上蓝色通道、网上通道,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了“专营店”。
良种研发:可持绩发展的“芯片”
自1989年三元朱村诞生第一个冬暖式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种菜新招层出不穷。近年来,虽然蔬菜已经成为寿光农民的主导产业,但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被称为蔬菜业“芯片”的制种业始终是蔬菜产业发展的软肋。目前寿光种植的蔬菜品种有2/3来自国外,这些“洋种子”有的甚至比黄金还贵,菜农们每年要为此付出3亿元成本。
2006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寿光成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种子研究院,专门进行自主蔬菜品种的研发和推广。2007年,寿光又建立了133亩的国产蔬菜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努力扛起国产蔬菜种子保护开发的大旗。
“通过对当地品种的提纯、复种,对国外品种的优化,三至五年时间,寿光会有自己的优良蔬菜品种。那时,国内和国外品种将进入一个竞争加融合的阶段,寿光蔬菜也可能培育出贵过铂金的良种。”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苗锦山博士说。
如今,寿光已经有128个农产品商标,还有1D0多个蔬菜品种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乐义”蔬菜、“洛城”特菜、“欧亚”蔬菜、“燎原”蔬菜、“圣珠”西红柿、“荣名”葡萄等品牌正在为大家所熟知。
创新与开放中,“新型农民”在成长
在寿光,10万农民拥有绿色证书,180多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3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达到95%和98%,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7%。
果农刘成德有寿光“桃王”之称,他的“一边倒”树型栽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一般桃捌最多亩产2000斤左右,而“一边倒”技术培育出来的桃树亩产量达5000至1万斤。加上反季节,价格也卖得好。刘成德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果农,他说,“我是搞科研的”。
侯镇黄庄村民黄荣名也是寿光的一位名人,“中国茉名葡萄网”让这位60多岁的葡萄种植者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黄茉名种了27年的葡萄,从1990年开始研究开发大棚葡萄,他克服了着色难、糖度低、产量低三大难题,先后研制出五代葡萄新品种,同时注册了“茉名葡萄”商标,开办网上商店,将大棚葡萄卖到了全国。现在,黄茉名有6个高温棚,8个拱棚,他通过控制温度来调控葡萄的生长速度,错开葡萄的上市时间,专打季节差。但他更主要的是卖葡萄苗,如今全国没有一个省市没有他的苗,“我还要加上光盘,大棚种植管理的全程录像,免费赠送。”
此外,还有首创“草地杏园”的燕兴华,“金寿”杏的发明者肖安华,“蘑菇大王”韩仕禄……
和他们样,这里的菜农对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捕获能力特别敏锐,每年蔬菜博览会上展示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很快就会出现在他们的大棚里。
视频“蔬菜医院”,拨打农业110
“甜椒上出现红褐色斑点,是啥病?”“这不是病虫害,是施肥不当引起的。西红柿、茄子、甜椒等茄科植物对钙的要求很高,这是缺钙造成的,应该补充二价离子钙。”
这是山东省寿光市农业局远程视频室里发生的一段对话,网络上提问的是位菜农,坐在电脑前回答问题的是植保站高级农艺师魏风彩。
现在寿光有14位这样的“医生”,每天通过视频为菜农指点迷津,“把脉开方”。
寿光84万亩蔬菜中,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面积有60万亩。随着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以前我们搞科技服务,就是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但这么大面积的大棚,仅靠农业局几十名技术人员很难做到经常性指导。”寿光市农业局副局长刘道三说。
2006年3月,寿光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开通了远程视频咨询服务系统,在市内350个农资经营点建立服务站,配置电脑、网络摄像头、电话等设备,每天有两名“蔬菜医生”在网上提供远程作物病虫害诊断和农业技术指导服务。之所以把服务站设在农资经营点,是因为菜农用药用肥都要与农资经营点打交道。菜农遇到问题,可以到就近的农资经营点免费获得农技专家的技术服务。
“过去到大棚提供技术服务,一天跑20个大棚就不错了。现在借助视频技术,一天能回答200多名菜农的问题,工作效率提高了十几倍。”魏风彩说。
而2006年8月开通的寿光“农业科技110”也已经为6万人次提供了技术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寿光600多个村,延伸到周边的十多个县市区,被农民形象地称为“科技眼”。
蔬菜博览会: 推动农业开放的窗口。
2000年起举办的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经成为寿光农业开放的窗口。年届的蔬菜博览会吸引着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种苗、生产资料、农机具、种植技术和设备、加工机械、深加工产品等方面,参观者中60%是农民,30%是客商,10%是各地政府的农业官员与技术人员。这些市场信息的大量积聚,让寿光这个地域性的名字与蔬菜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品牌。2007年召开的第八届蔬菜博览会参观人数146万人次,签约额89亿元。蔬菜博览会,使寿光完成了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市场的跨越。
斗南 因花而富 光 华
据说全国每10枝鲜花中,就有3枝出自斗南。昆明市呈贡县的斗南村是全国闻名的鲜花市场。那里的花市交易大厅约2万多平方米,每天上市鲜花50多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日成交额300万~400万元。每天有近百吨鲜花从这里销往国内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周边国家。
斗南村距昆明市18公里,是国际著名的三大鲜切花主产区和批发交易中心之一。目前,斗南全村90%的耕地和95%以上的农户都走上了种植和经营花卉的道路。
44岁的花农郭任在斗南种了20多年的地,现在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斗南和邻县的晋宁两地跑。“我在晋宁承包了20亩地,建了个花卉种植基地,平均每天要运一车鲜切花到斗南的批发市场上出售。有时候一天就能收入两万元!”
1992年,郭任第一次开始尝试种花。他在自家的15亩地里辟出3分,种了玫瑰和箭兰。“第一年卖了6000多元。”郭任回忆道,“以后每亩年收入都两三万元,那时真的很高兴。”此后几年中,郭任将自家耕地全部种上了花卉。
2003年,由于昆明新城区建设,郭任家的耕地只剩下5分。他到邻县晋宁开辟了一块更大的花卉基地,投资30万元承包了一块20亩的耕地做花卉种植,租期10年。
成倍的投资意味着成倍的风险。郭任说当初决定承包20亩地的压力很大,“传统观念上,种粮食没人要可以自己吃,种蔬菜没人要可以喂牲口,但种花没人要就血本无归了。”
郭任的担心不是没有依据的。随着花卉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业化种植技术的提高等多种原因,全国各地花卉价格开始出现起伏。市场低迷时,有时一扎(20枝)玫瑰还卖不到1块钱。“但价钱高时也有一扎70元、80元的。”郭任说,“所以我要签10年的合同,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花的需求会更大。”
郭任是幸运的,那年花价高,他投资当年就全部回收了成本,还用盈余的5万元买了一部猎豹小卡车,开始“自己种花,自己运花,自己卖花”。现在的郭任早就不下地了,家里常年雇了两个懂技术的花工专门伺候地里的花,他只负责管理和销售。
在斗南3000多花农中,像郭任这样的新花农占到1/10。“与郭任一样,全村陆续有三四百人都外出寻地种花。”斗南村社区居委会主任毕陆武说,“现在斗南种花的面积比以前小了,但他们出去种花的面积反而大多了。”
杨贵华称得上是斗南村的玫瑰种植专业户,5亩耕地全种上了玫瑰花,年平均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作为土生土长的斗南人,他见证了斗南花业交易的变迁。
“1991年以前,村里卖花都靠妇女用小背篓背到昆明市区的大街小巷或菜市场去卖。来回40公里,卖背篓花要一整天。”杨贵华说。
那几年,斗南村中的菜街逐步演变成花卉一条街。“每天晚上七八点,各地的花农、花商就会把村道围得水泄不通。”杨贵华指着居委会门口的大马路比划着,“直到第二天的七八点,这条路才能行车。”如今,斗南的这条道是四车道的宽阔水泥路。
1995年,斗南村建成了占地6亩的花卉交易市场,花卉交易开始进入规范化管理。1998年,占地74亩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落成,这里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东南亚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近年来每天的交易量在800万枝左右。
2002年,占地2万平方米的昆明国际花卉交易拍卖中心建成。交易中心与荷兰花卉拍卖交易市场接轨,引进实施国际上通用的电子显示“降价式拍卖”交易方式。现在交易中心的花卉日拍量达80万枝,而每笔交易时间只需4~5秒。
谈到斗南花卉交易的变化,“美鲜花”股份有限公司(美国)亚洲总代理海蒂女士说:“1995年,我从北京坐4个小时飞机到昆明,再从昆明租一辆小马车在斗南转了4个多小时。那时整个斗南只有30个农户种花,花卉品种也只有五六种。2002年以后,斗南的发展快了起来。现在已经有66个大类、300多个品种的花了。”
杨永华2000年来到斗南开了星耀航空物流公司,“那段时间每天从这里运一个大车、20吨花到机场就够了。今年公司每天七八个大车还要跑两转。”“现在上高速路过收费站走农产品的绿色通道也不要过路费,真是方便。”
随着花市的兴起,斗南花卉相关物流配套也相继完善。目前,已经有近七八家航空、铁路代理公司,5家公路物流企业入驻斗南。每天都有2400多吨花卉从斗南发往世界各地,鲜切花送达北京最快速度只要3小时。 “花业配套的仓储、物流、金融等系列服务都已经就位。正日臻完善。”毕陆武说。
现在,斗南花市日交易鲜切花达500万至900万枝,主导着全国的批发价。
乐山 健康养殖猪肉无罪 龙 攸
“向外向型食品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促进生猪及其产品的出口外销,打造百亿食品加工企业:为农民开辟一条稳定增收的渠道,带动100万养殖户全面奔小康;为社会提供放心猪肉22万吨以上,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是四川省乐山市“十一五”期间关于生猪健康养殖的发展目标。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生猪养殖省份,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的近1/8。而乐山又是四川最大的生猪养殖地之一,养猪业在乐山畜牧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仅以乐山的井研县为例,这里几乎家家都养猪,每年生猪出栏量达至400多万头。而刚刚过去的2007年,广东、青海、河南、西藏、甘肃、成都等地都来乐山大量调运活猪,每天调出境外达5000头以上。
2006年3月,乐山启动了健康“受控”养殖,乐山共有8个县参与了这一项目。健康“受控”养殖注重的是标准和规范化养殖,实行圈舍统一、品种统、投入品统一、防控统一、监管统一、保险统一和销售统一。而在每一个健康“受控”猪场,都要建立兽医室、消毒室、消毒池等,同时购置消毒设施设备。严格按照防疫程序进行免疫,以此来提高防控生猪重大动物疫病的能力。截至2007年11月底,乐山市共新建和 改造圈舍55万多平方米,建立健康“受控”猪场2828个,并派驻866名驻场兽医对这些健康规模猪场进行全面监管。如养殖户袁定江所说的,“每一头猪打耳牌,耳牌要编号,每一头猪要记录档案,然后记录了档案以后,你猪发病也好,打针也好,打防疫也好,消毒也好,如果是打针,哪一口猪哪天打针,全部要做记录。”
“缺资金、缺技术、怕风险、怕死亡”是养殖户最担心的问题,而健康“受控”养殖项目的推广则大大降低了养殖户在这些方面的担忧和风险。
“八方互动”,以生猪生产为圆心
提到外向型生猪产业健康“受控”养殖,“八方互动”是一个绕不开的名词。所谓的“八方”指生猪产业链条中不可或缺的八个相关方,而在“八方互动”中,每个组成部分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获得收益。具体地说,其中的龙头加工企业以产品质量安全占领市场,增加收入:“受控”养猪场以质量安全获得保护价收购,确保稳定的收入:饲料兽药企业以优质优价获得相对垄断经营权,实现规模效益:金融、保险和担保企业通过拓展业务来增加收益:政府则通过更具有针对性、效益性的措施,更好地实现投入和监管的目的等。龙头加工企业分别与其他七方签订合同,以合同的形式将八方捆绑在一起。
关于资金的问题,乐山市农业发展银行、乐山市商业银行、四川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乐山办事处等金融机构,为养殖户实施优惠贷款,市政府分期向担保公司注入担保资金2000万元,为养殖户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信用担保。而在“政府补贴一点,业主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健康规模猪场生猪保险基金。此外,市、县政府对参加保险的生猪每头补助2元。这些措施从资金保障和降低风险方面保证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
井研:健康“受控”养殖的领头羊
作为全国生猪储备肉基地县、全国出口冻猪肉生产基地县、国家级瘦肉型生猪生产基地县和全省第一个无公害猪肉生产基地县,井研县自然成为生猪产业健康“受控”养殖的领头羊。在全县年“受控”出栏的68万头生猪中,又有70%由井研县食品公司带动生产并加工。这家公司是乐山极力扶持的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近1 0年来,井研县食品公司坚持走订单饲养、合同收购、最低保护价、良猪优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已经建立了20个生猪基地乡镇、100个基地村,培育适度规模标准化养猪户3500多户。它生产的“蓝雁”牌冻猪肉出口到新加坡、俄罗斯及亚欧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畅销北京、上海、大连等30多个国内大中城市,带动了井研县15万农民及乐山市周边地区上百万农民养猪增收致富。
启动健康“受控”养殖以来,乐山在生猪收购上实行随行就市保护价格收购政策,以此确保养殖户的利益。在2006年上半年生猪价格低迷的情况下,仍然能保证养殖户每头生猪有60~80元以上的利润,仅2006年就增加农民收入3000多万元。2007年,乐山市健康“受控”猪场出栏的肉猪全部为优质肉猪,价格比一般肉猪每公斤要高2元,每头要多收益200多元。
九台:从粘玉米到玉米汁
跟随着餐桌上一杯杯鲜榨玉米浓汁,超市里的袋装速冻粘玉米,还有街头冒着热气的煮粘玉米,粘玉米已经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提到粘玉米,我们的视线也被拉至吉林九台。
每公顷增收3000~5000元
吉林省地处著名的“黄金玉米”,气候、土壤等条件非常适合玉米生长,所以吉林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0%左右都是玉米,而吉林省的玉米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调出量等多年来也稳居全国第一。九台是介于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之司的一个县级市,距这两个城市仅 个小时车程,今年九台还将成为长春的一个区。面积有3375平方公里的九台,在册耕地1 6万公顷,是全国产粮大县之一,还是商品玉米出口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列为生态农业示范县。
九台的甜粘玉米种植已经成为吉林省玉米种植的典范,其中又以粘玉米为主。2007年,九台共种植甜粘玉米7500公顷,年产量7,5万吨,年销售收入达9000万元,纯收入约5250万元。
从外观上看,甜粘玉米和普通玉米没有区别,只是甜粘玉米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更精细,玉米穗的大小越整齐越好。在九台,农民们每年种一茬粘玉米,生产周期80-90天,每年4月末种,7月份就可以收了。卖的时候也无需像普通的玉米一样脱粒晒干,卖青青的玉米棒子就可以,约3毛钱左右一个。收完粘玉米之后,村民们大多会在地里种上大白菜,或者借着玉米秆儿当支架种豆角。
赵丛林是沐石河镇八社的一位农民,这个镇上甜粘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所有玉米种植的72%。赵丛林家四口人,2007年他种了2公顷的粘玉米,生产青食粘玉米8万穗,将近20吨,卖了之后他得到28650元,扣除各种投入,约有18650元的纯收入,平均每公顷纯收入近10000元。有统计数据显示,与种普通玉米相比,种粘玉米能使农民们每公顷增收3000-5000元。
深加工后更值钱
九台的甜粘玉米种植主要分布在土们岭、沐石河、龙嘉、卡伦、苇子沟等乡镇,其中又以沭石河两镇为主,这两个镇甜粘玉米种植量共有2050公顷,占九台全部种植面积的27.3%。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布局,主要因为全国最大的甜粘玉米加工企业吉林天景公司在土们岭镇,土们岭镇及周边一些镇也就成为主要的甜粘玉米种植区。
土们岭镇土们岭村的村民苑立平,从1998年开始就与天景公司签订订单合同,种植粘玉米。那时,虽然以加工速冻粘玉米为主的天景公司对粘玉米的需求量很大,但当地农户对种植粘玉米所带来的经;芥效益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苑立平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签了订单。一年下来,她看到了粘玉米所能带来的收益。在她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粘玉米种植队伍中。而现在,她得到了村子里粘玉米种植户们的充分信任,大家把与公司签订单、购种子,取款发放等事情全交给她处理,她逐渐成了公司与种植户之司的经纪人。在土们岭镇像她这样的粘玉米种植经纪人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更多的粘玉米种植户走上致富的道路。
目前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粘玉米加工成品有将近40%都挂着“天景”商标。天景公司不仅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债支持项目,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亚洲最大的山洞式冷库、复式铁路专用线、大规模全封闭鲜玉米加工车间、分布在吉林省各地的6个生产加工基地,都得使它的生产能力和生平水平在同行业中领先。而它的产品也早已辐射到全国220多个中等以上城市,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市场。
天景之外,九台还有甜粘玉米加工企业25家,年加工能力10万吨以上,可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人民币,利润4500万元人民币。而2007年建成的天景营养鲜玉米科技开发项目,又使九台甜粘玉米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有了 个更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