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长期处于式微的地位,一方面,受制于考试指挥棒,由于诗歌在考试中所占份额很少,中考中无外乎默写,高考中虽设古诗词鉴赏,也与现代诗歌绝缘。另一方面,因为文体的原因,教学中很难出彩,初高中的学生也不喜开口朗诵。那么,如何扭转诗歌教学的这种局面,让师生能共同沉浸于诗歌,了解、发现并享受这一种优美的文学体裁呢?BYOD为诗歌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
一、《再别康桥》BYOD课型初尝试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也就是学生自带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到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互动、交流、探讨、展示,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实现与老师和同学们的零距离对话、促进学习资源的零限制享用、开启自我展示的零担忧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下便是笔者《再别康桥》BYOD课型的具体尝试:
(一)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徐志摩与康桥的故事。
2.学生能用四字短语描绘诗歌2—3小节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学生通过逐步深入的朗读了解相应的朗读技巧,并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4.学生通过借助相应的补充材料体悟诗人的康桥情节。
(二)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他与康桥的故事以及代表作品。
2.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成诗化语言制作成视频或易企秀。
3.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用四字短语描绘诗歌2—3小节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2.了解相应的朗读技巧,并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3.体悟诗人的康桥情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生分享易企秀动态短片《忆》。
(2)借助微弹幕用四字词语交流与你相伴六年的母校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3)生介绍徐志摩图文集锦。
(4)生利用苹果airplay功能播放剑桥大学的图文视频。
(5)放声朗读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感受诗人的情思。
2.发现美,领略康桥剪影
自由放声朗读诗歌2—4节,说说你看到哪些美景?请你仿照示例按照顺序为这些景致起个动听的名字。并说说你的理由。(微弹幕)
3.展示美,读出景中情意
(1)请生朗读金柳拂堤图。
(2)微信扫码观看微视频。
(朗诵指导视频)
(3)四人一小组,为诗歌第3、第4小节设计朗读。
我选择 小节,采用 的语调, 词我认为应该作重音处理,读出
(4)选择本小组喜欢的一节进行朗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重音和语调的?请简述理由。
(5)全班朗读第5小节泛舟寻梦图。(抓住放歌,节奏加快,语调激昂)
(6)全体女生朗读沉默康桥图。(语速变慢、语调低沉)
(7)全体男生读最后一节。
4.探究美,理解康桥情结
(1)師范读。
(2)思考:康桥对诗人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为什么诗人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并且不带走一片云彩?而非兴高采烈的来,痛哭流涕的走?
(3)微信扫码补充材料。
(4)交流探讨。
(5)总结。
5.课后作业
(1)借助“为你读诗”软件,配乐朗读这首诗歌,并将你的朗读作品上传到我们的QQ群。
(2)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150字左右),制作成二维码,贴在班级码树上。
(3)课后补充材料。
二、BYOD实现诗歌教学的华丽转身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文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新的定义,超链接的跳跃式阅读,文本 、 图片 、声音 、视频等相融合的阅读资料,多方式的言语表达,数字时代学生“数字读写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①
此外,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我便为学生打造了一项课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行搜集作者以及剑桥大学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二度整理、创作,以诗化的语言配以优美的图片制作成易企秀或PPT,引导学生在课前便进入诗歌学习的状态。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请学生分享她自己创作的怀念母校的诗歌(图文并茂):《忆》狭小的操场,却装满你我飞奔的身影。低矮的楼房,但传来朗朗读书的声音。拥挤的教室,却赶走彼此相处的生硬。再见了,分尸解体的橡皮块;再见了,破碎裂痕的断直尺;再见了,缺头少尾的坏笔帽。压在箱底的校服,再丑却没机会穿着上学;课间玩耍的皮筋,却再也难见踪影。延陵沿,沿一生,始于此努力。严厉岩,艳流年,终于这了结!然后,同学们在微弹幕上用四字短语交流母校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随后引出徐志摩对母校剑桥大学的别样感情,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诗人与剑桥的图文集锦。
(二)发现美,领略康桥剪影。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描绘康桥美景,初步领略诗歌的画面美,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在这一环节运用微弹幕,可以避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的忙乱,也能提高参与度。 (三)展示美,读出景中情意。微信扫码看微视频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小组合作为诗歌第3、4小节设计朗读,并展示朗读,说明理由。诗具有“歌”的特征,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但是如今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而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却恰恰是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借助微视频,能让学生初步学习诗歌朗读的一些方法。朗读微视频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即使在课堂上有些孩子尚未看透彻,回家依然可以反复观摩。除此,相较于集体观看投影,微信扫码一方面能摆脱一些坐在边上的学生看不清楚,另一方面,个人观看相较集体观看更有吸引力。
(四)探究美,理解康桥情结。学生微信扫码看拓展材料,结合材料探究理解康桥情结。文本中不符合常规之处常常是解读的秘妙,所以我抓住“轻轻的”、“悄悄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这是一道半开放的探究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如此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也激起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从诗歌意境的角度、诗人形象的角度、诗歌主旨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分享中,相互触发,获得了新的语文经验,加深、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②
(五)课后作业。利用“为你读诗”软件,将诗歌的回味由课堂转向课后,而学生们从中也体会到类似于“在手机唱吧K歌”的读诗热情。用二维码提供课后拓展材料,相比让学生自己回去搜集,一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来也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因为《康桥再会吧》是徐志摩更早之前所写的关于剑桥生活的诗歌,与《再别康桥》相比,语言比较冗长,在韵律方面也并不讲究,课后对比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两相比较之下,更能突显《再别康桥》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写的“心中美丽的康桥”散文片段制作成码树,不仅有利于反馈,更能让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創作,因为扫一扫,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创作!
三、BYOD,在契机中注入了新的挑战
BYOD课型的引入,拓宽了课堂的视野,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转变了师生关系,但同样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开放、多元、共享是BYOD的特点,而教学资源的有效选择、整合利用也应提上新的议程。
(一)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挑战
系统性,历来与语文关系生疏,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也使语文教学散乱而缺乏知识的系统性,相应的,一篇课文可以放在初一教,也可以放在初三教,致使很多学生认为小学毕业以后,语文便可学可不学。这种矛盾也因为BYOD的引入将不断激化。因此,在BYOD课型下,建构语文课程的体系与语文资源的体系便显得更为重要了。语文资源的分门别类也才会在BYOD背景下,真正意义上促进语文教学的开放、多元和高效!
(二)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
大容量的课堂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博闻强识,更要善于调控与引导,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中会更活跃,BYOD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分享的机会,如此,他们不仅是学习者,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应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熟练运用各种APP,为教学注入信息时代的气息!
一、《再别康桥》BYOD课型初尝试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也就是学生自带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到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互动、交流、探讨、展示,学生利用手中的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实现与老师和同学们的零距离对话、促进学习资源的零限制享用、开启自我展示的零担忧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下便是笔者《再别康桥》BYOD课型的具体尝试:
(一)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和徐志摩与康桥的故事。
2.学生能用四字短语描绘诗歌2—3小节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3.学生通过逐步深入的朗读了解相应的朗读技巧,并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4.学生通过借助相应的补充材料体悟诗人的康桥情节。
(二)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徐志摩的生平、他与康桥的故事以及代表作品。
2.将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成诗化语言制作成视频或易企秀。
3.自读诗歌,初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用四字短语描绘诗歌2—3小节的画面,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2.了解相应的朗读技巧,并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和诗歌的音乐美。
3.体悟诗人的康桥情节。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生分享易企秀动态短片《忆》。
(2)借助微弹幕用四字词语交流与你相伴六年的母校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3)生介绍徐志摩图文集锦。
(4)生利用苹果airplay功能播放剑桥大学的图文视频。
(5)放声朗读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感受诗人的情思。
2.发现美,领略康桥剪影
自由放声朗读诗歌2—4节,说说你看到哪些美景?请你仿照示例按照顺序为这些景致起个动听的名字。并说说你的理由。(微弹幕)
3.展示美,读出景中情意
(1)请生朗读金柳拂堤图。
(2)微信扫码观看微视频。
(朗诵指导视频)
(3)四人一小组,为诗歌第3、第4小节设计朗读。
我选择 小节,采用 的语调, 词我认为应该作重音处理,读出
(4)选择本小组喜欢的一节进行朗读,说说你是如何处理重音和语调的?请简述理由。
(5)全班朗读第5小节泛舟寻梦图。(抓住放歌,节奏加快,语调激昂)
(6)全体女生朗读沉默康桥图。(语速变慢、语调低沉)
(7)全体男生读最后一节。
4.探究美,理解康桥情结
(1)師范读。
(2)思考:康桥对诗人而言有非同一般的意义,然而为什么诗人轻轻的来,悄悄的走,并且不带走一片云彩?而非兴高采烈的来,痛哭流涕的走?
(3)微信扫码补充材料。
(4)交流探讨。
(5)总结。
5.课后作业
(1)借助“为你读诗”软件,配乐朗读这首诗歌,并将你的朗读作品上传到我们的QQ群。
(2)挑选自己喜欢的一个小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志摩“心中美丽的康桥”(150字左右),制作成二维码,贴在班级码树上。
(3)课后补充材料。
二、BYOD实现诗歌教学的华丽转身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构成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语文的读、写能力也有了新的定义,超链接的跳跃式阅读,文本 、 图片 、声音 、视频等相融合的阅读资料,多方式的言语表达,数字时代学生“数字读写能力” 显得尤为重要。①
此外,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基于此,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我便为学生打造了一项课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行搜集作者以及剑桥大学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二度整理、创作,以诗化的语言配以优美的图片制作成易企秀或PPT,引导学生在课前便进入诗歌学习的状态。
课堂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请学生分享她自己创作的怀念母校的诗歌(图文并茂):《忆》狭小的操场,却装满你我飞奔的身影。低矮的楼房,但传来朗朗读书的声音。拥挤的教室,却赶走彼此相处的生硬。再见了,分尸解体的橡皮块;再见了,破碎裂痕的断直尺;再见了,缺头少尾的坏笔帽。压在箱底的校服,再丑却没机会穿着上学;课间玩耍的皮筋,却再也难见踪影。延陵沿,沿一生,始于此努力。严厉岩,艳流年,终于这了结!然后,同学们在微弹幕上用四字短语交流母校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随后引出徐志摩对母校剑桥大学的别样感情,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的诗人与剑桥的图文集锦。
(二)发现美,领略康桥剪影。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描绘康桥美景,初步领略诗歌的画面美,同时训练学生的概括提炼能力。在这一环节运用微弹幕,可以避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的忙乱,也能提高参与度。 (三)展示美,读出景中情意。微信扫码看微视频学习诗歌朗读的技巧,小组合作为诗歌第3、4小节设计朗读,并展示朗读,说明理由。诗具有“歌”的特征,所以诗歌教学重在朗读,但是如今在语文课上我们常常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然而如何有感情地朗读却恰恰是语文教学中所欠缺的,借助微视频,能让学生初步学习诗歌朗读的一些方法。朗读微视频可以摆脱时间的限制,即使在课堂上有些孩子尚未看透彻,回家依然可以反复观摩。除此,相较于集体观看投影,微信扫码一方面能摆脱一些坐在边上的学生看不清楚,另一方面,个人观看相较集体观看更有吸引力。
(四)探究美,理解康桥情结。学生微信扫码看拓展材料,结合材料探究理解康桥情结。文本中不符合常规之处常常是解读的秘妙,所以我抓住“轻轻的”、“悄悄的”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奥秘,这是一道半开放的探究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如此开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也激起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他们从诗歌意境的角度、诗人形象的角度、诗歌主旨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分享中,相互触发,获得了新的语文经验,加深、丰富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②
(五)课后作业。利用“为你读诗”软件,将诗歌的回味由课堂转向课后,而学生们从中也体会到类似于“在手机唱吧K歌”的读诗热情。用二维码提供课后拓展材料,相比让学生自己回去搜集,一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来也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因为《康桥再会吧》是徐志摩更早之前所写的关于剑桥生活的诗歌,与《再别康桥》相比,语言比较冗长,在韵律方面也并不讲究,课后对比阅读,可以拓宽视野,两相比较之下,更能突显《再别康桥》的特点。同时,把学生所写的“心中美丽的康桥”散文片段制作成码树,不仅有利于反馈,更能让学生努力完善自己的創作,因为扫一扫,所有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创作!
三、BYOD,在契机中注入了新的挑战
BYOD课型的引入,拓宽了课堂的视野,活跃了课堂的氛围,转变了师生关系,但同样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开放、多元、共享是BYOD的特点,而教学资源的有效选择、整合利用也应提上新的议程。
(一)对课程体系构建的挑战
系统性,历来与语文关系生疏,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也使语文教学散乱而缺乏知识的系统性,相应的,一篇课文可以放在初一教,也可以放在初三教,致使很多学生认为小学毕业以后,语文便可学可不学。这种矛盾也因为BYOD的引入将不断激化。因此,在BYOD课型下,建构语文课程的体系与语文资源的体系便显得更为重要了。语文资源的分门别类也才会在BYOD背景下,真正意义上促进语文教学的开放、多元和高效!
(二)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挑战
大容量的课堂对我们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博闻强识,更要善于调控与引导,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中会更活跃,BYOD为他们提供了更多交流分享的机会,如此,他们不仅是学习者,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教师也应该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熟练运用各种APP,为教学注入信息时代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