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
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兴奋的特点,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关注,或者对某些老师“情有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师所教的学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课堂中力求做到“童心未泯”,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对话,以一个真实、亲切、幽默、机智者的形象,做学生可依赖、可质疑、可倾诉的真心朋友,表情随意一点,言语风趣一点,让学生感受我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真善美的魅力,赢得学生的依赖和欣赏。
二、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
第一,让学生畅所欲言。现在的语文教材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鲁迅童年有属于他的百草园,有难以忘怀的捕鸟经历,回想大家的童年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吧,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沉浸于回忆,开始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到动情处有的潸然泪下,有的眉飞色舞,有的一脸向往,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加深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第二,让学生一争高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比如我在上完《风筝》一文时,有个同学问:“‘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儿童玩的游戏,那么‘我’认为什么才是有出息的行为呢?”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让其他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那么我不给小兄弟放风筝,应该是为小兄弟好呀,为什么又说这是对小兄弟的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
三、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实践证明,语文课应该把静态的教材和鲜活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灵活地加以贯通,增添语文的近距性、时效性。在教《斜塔上的实验》时,我让学生从网络上收集一些资料,并亲自做一做这些实验,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教《金色花》时,我动情地和学生交谈自己和孩子的故事,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更深入地诠释了对母爱的认识;讲作文的语言表达时,我又请学生唱了周杰伦《菊花台》、《青花瓷》,用歌词的美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引入课堂,把报刊中时效性强的重要社论、新闻、言论,把杂志中贴近生活与学生的内容等引入课堂,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体现。学生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愉悦中,我们品味着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刘 颖)
初中学生的情绪具有不稳定、易兴奋的特点,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关注,或者对某些老师“情有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师所教的学科。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摆在重要的位置,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全身心的进行创造性活动,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我在课堂中力求做到“童心未泯”,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平等地交流、对话,以一个真实、亲切、幽默、机智者的形象,做学生可依赖、可质疑、可倾诉的真心朋友,表情随意一点,言语风趣一点,让学生感受我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真善美的魅力,赢得学生的依赖和欣赏。
二、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读者
中学语文教材有许多充满了人性美、人情美和语言艺术美的华章,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积极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趣味和愉悦的审美感受力,以此提高学习兴趣,加速学生精神自由的回归。
第一,让学生畅所欲言。现在的语文教材均采用新课标,文章选材大都和初中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如果找准了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就不会没话可说了。如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的鲁迅童年有属于他的百草园,有难以忘怀的捕鸟经历,回想大家的童年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吧,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沉浸于回忆,开始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到动情处有的潸然泪下,有的眉飞色舞,有的一脸向往,表情不一而足。通过这一问,同学们既道出了自己的经历,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经过课文—学生—课文的循环,加深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在自信、尽情的表达中,同学们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亲近感,兴趣也就随之而来。
第二,让学生一争高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欣赏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大多如此,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就大相径庭。比如我在上完《风筝》一文时,有个同学问:“‘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儿童玩的游戏,那么‘我’认为什么才是有出息的行为呢?”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让其他同学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很快得出结论:只有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认真读书才是有出息的行为,那么我不给小兄弟放风筝,应该是为小兄弟好呀,为什么又说这是对小兄弟的一种精神虐杀呢?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
三、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实践证明,语文课应该把静态的教材和鲜活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灵活地加以贯通,增添语文的近距性、时效性。在教《斜塔上的实验》时,我让学生从网络上收集一些资料,并亲自做一做这些实验,从而更深入地认识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伟大精神;教《金色花》时,我动情地和学生交谈自己和孩子的故事,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更深入地诠释了对母爱的认识;讲作文的语言表达时,我又请学生唱了周杰伦《菊花台》、《青花瓷》,用歌词的美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引入课堂,把报刊中时效性强的重要社论、新闻、言论,把杂志中贴近生活与学生的内容等引入课堂,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的体现。学生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愉悦中,我们品味着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责任编辑刘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