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是学生学习统计与概率的核心目标。教师应从教学实践出发,探究如何在课堂中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以及从多角度获取信息、分析数据的能力。
  [关键词]统计教学;数据分析观念;折线统计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5-0039-0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
  【课前思考】
  课程标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指出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如何在统计教学中围绕课程标准理念开展教学活动,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研读教材】
  教材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主题,用统计表给出了从2006年至2012年七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并用条形统计图呈现出来。教师引出折线统计图后提问:“你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学生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统计图,发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通过观察数量变化来了解点、线背后的含义。教学时,笔者注意到教材统计图的年份与上课的年份2018年距离较远,于是查阅资料,将数据改成2011年至2017年的数据。
  【实践描述】
  第一次教学设计,笔者出示修改后的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表,想一想,怎样可以更清晰、直观地呈现每年的参赛队伍数量?
  生(齐):条形统计图。
  (师出示条形统计图)
  师: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师: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动画演示由条形统计图变为折线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生(齐):折线统计图。
  师:对比观察两幅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两幅统计图都表示了相同的数据,不同点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来表示数据的,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的。
  生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的高度就是对应的条形统计图中直条的高度,就像直条缩成了一个小点。
  师:观察很仔细,你能读读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据吗?(生2读数据、讲方法)
  师:所以折线统计图的点表示什么?
  生(齐):表示数量的多少。
  师:还有什么异同吗?
  生3:折线统计图还有线,这些线把点连起来了。
  师:这些线有什么作用呢?请举例说明。
  生4:比如,2011年到2012年的线是下降的,说明参赛队伍的数量减少了;2012年到2013年的线是上升的,代表参赛队伍的数量增加;2013年到2014年的线是平的,代表参赛队伍的数量不变。
  师:它们增加或减少的数量都一樣吗?
  生5:不一样。因为这些线的倾斜度不一样,线越陡,变化就越快;线越缓,变化越慢。
  生6:这些线清晰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如股票、气温统计等就用折线统计图。
  师:2011年至2017年参赛队伍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什么?你有什么感想?你能预测2018年的参赛队伍数吗?
  【教学反思:通过分析数据的变化情况,学生学会了读折线统计图、看变化趋势和预测数据,但始终没有突破之前的学习模式,数据分析的意识不强。经过思考,笔者发现每年的参赛队伍数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增加和减少都没有太多分析的必要性,于是重新选择了一道例题。】
  第二次教学设计,笔者先出示某羽绒服厂2017年销售情况统计表和统计图,引出折线统计图后,在读图环节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1月到7月的羽绒服销售量是下降的,7月到8月不变,8月到12月是上升的。
  生2:1月的销售量最高,7、8月的销售量最低。
  师: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3:因为1月是冬季,买羽绒服的人多;7月、8月是夏季,买羽绒服的人少。
  生4:1月临近新年,很多人买新衣服,另外由于商场有冬装打折促销活动,所以销量也会上涨。
  师:如果你是生产商、商场经理或消费者,看到这样的统计数据,你会做出哪些决策?
  生5:如果我是生产商,我会在10月至来年2月多生产一些羽绒服,而在6月到9月减少产量。
  生6:如果我是商场经理,我会在夏季的时候做一些反季大促销活动。
  生7:如果我是消费者,我会选择在7月大促销的时候去买羽绒服,这样比较划算。
  师:你们能预测一下该厂今年的羽绒服销售情况吗?
  【教学反思:从参赛队伍统计图到销售数量统计图,数据更多变,背后的因素也更复杂。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是统计教学的关键。数据分析不仅要分析统计图的表面信息,更要探究这些信息有什么作用、信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以及能够通过这些信息作出判断、决策和预测,真正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经历数据统计、分析的过程,笔者还设计了绘制自己6至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图的环节。绘制完成后分享两个方面的信息:你从你的身高统计图中得到怎样的信息?预测你12岁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生1:我身高每年上升的速度都较平缓,所以预测12岁时我的身高不会很高。
  生2:我四年级到五年级的身高增长速度比较快,我现在160cm,预测12岁时可以达到165cm。
  生3:我和小A的身高差不多,但是我们俩画出的折线统计图不同。这是因为我们的纵坐标的标度不同,我的纵坐标是5cm一格,他的是10cm一格,标度不同,得出的折线统计图也不同。
  【教学反思:笔者努力寻找与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统计自己的身高增长数据,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图表绘制和数据分析过程,尝试从自己的实际经验出发解决问题,充分体会统计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责编 李琪琦)
其他文献
科学研究表明:传统的行为参与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摘 要]数学复习课不是“刷题”课,不是试卷辅导课。数学复习课的重心要放在系统地整理单元内容,架构单元知识网络体系上,并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横向沟通与纵向联系,进而使复习课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同时让学生不仅学会思考,而且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逻辑之美、知识之间的简约之美和数学应用的变化之美。  [关键词]圆柱;复习课;思维导图;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中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更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效率,也为下一单元的笔算乘、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口算是以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先预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片断一: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现在老师出示几道题目,看谁能够算得
从通俗意义上讲,“放”意味着教师相信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及独立探索的能力,从而给予学生相对充分与自主的探索时空;“引”则意味着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给予必要的介入、引导和点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展开数学学习。“放”和“引”是课堂教学中两个重要的举措,也是一对具有教学意义的矛盾。那么,如何权衡好课堂教学中“放”与“引”的具体比重?如何把握好“放”与“引”的适当时机?本文以“小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    案例一:“认识角”    在教学“认识角”一课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安排了“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摆一摆”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角,学会辨认角。  活
适用年级:  一年级。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是结合曹甸镇为全国有名的教玩具之乡而自编的校本课程,教材依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学生熟悉的玩具引导他们在数数、分分、摆摆、玩玩中感受规律、发现规律、创造规律,并运用规律美化生活,同时注意把直观形象的规律逐步抽象为数的规律,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设计理念:    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
清晨,我从弗莱堡乘火车再转汽车前往托特瑙山。因为迷信德国火车的准点,我盯着自己的表,只记住9点58分到站,其实在此前两分钟火车就停下了。我一瞥窗外的站名,似乎已经到达,旋即往车门挪步,但火车已移动。我只好坐到下一站,再乘返程火车。这一折腾费时虽不过一刻钟,却赶不上汽车了。  此时天气湿冷,夏意全无。车站所在的小镇很小,无处可去。下一班车要一小时之后,但我估算即便如此,我仍能当日返回弗莱堡。  托特
一    时间的结局,往往是极为残酷的:2008年的一年里,有几位老朋友相继的离世,先是耿庸(1月18日),后是彭燕郊(3月31日)、贾植芳(4月24日)、王元化(5月9日);2009年5月8日晚二十二时,何满子兄也告别了这个世界。满子对自己的一生,谦虚地称自己是一个“称职的人”。他说:“能念兹在兹地提出,如果我是我的自问,判定我该怎么说,怎么做,也已可算是称职的人了。”其实他应该是如贾植芳兄所说
尚杰的《法国哲学精神与欧洲当代社会》是一本极具挑战性的书,一是它对“微妙精神”的阐述,二是它以“心情写哲学”的方式。这两个鲜明的挑战性使得它跨出了正统的哲学史的界限,十分奇特:说它是哲学专著,六十五万字的长篇巨制却几乎没多想过怎么写成书名的样子,在行文之初不知从何下笔,整个写作过程只是沉醉于感兴趣的问题:“问题到了哪里,笔就到了哪里,中途不要喘气,一个问题写完了再喘气”,分明是一种写文学作品的“忘
本期主持 朱双娣  朱双娣,江苏省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  主持人语  同学们好!今天,初初和大家聊一聊第五单元的学习。  本单元主要包含了介绍中国建筑、园林、绘画艺术的文章。《中国石拱桥》可以让我们看到赵州桥的优美与坚固;《苏州园林》可以让我们领略江南园林的雅致与诗意;《梦回繁华》可以让我们体会《清明上河图》的精妙,了解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这些文章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