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片段品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QChr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品读咀嚼中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师:科普性说明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深奥的科学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它的语言也很丰富,好好读一读,把你觉得有趣的词句l画下来,并细细体会一下。
  (生读书,圈画相关的词句)
  师: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有趣呢?
  生:我觉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这句话有趣,仿佛星星和石子也变得有生命了,它们能说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师:你从这样的句子中感受星星和石子变活了,仿佛也能听懂它们的语言,如果你读读下面的内容,一定能知道星星和石子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里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这句话也写得有趣,用比喻的手法把“贝类”说成“海洋里的居民”很亲切,也很有意思。
  师:你找的这个句子形象地写出了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呢?
  生:沧海桑田。
  生:我觉得“树林当中立着一块很大的花岗石,上面披着青苔,就像披着毛皮一般”。写得有趣,我仿佛看到的不是花岗石,而是森林里的“野人”,充满神秘感,那普通的青苔像是他的毛皮,简直太有趣了!
  师:你的想象很丰富!
  生:“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这句话中的“爬”显得非常有趣,冰块仿佛成了非常可爱的动物,我联想到了背着厚重的壳慢慢爬行的乌龟。
  师:这些生动的句子,都让你们产生了非常丰富的联想,这就是句子的魅力之处。
  【评析】科普性说明文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关注内容有趣的“浅层次”上,而要关注有趣的内容是通过哪些有趣的词句进行表达的。这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语文课应该有的品味咀嚼语言文字的过程。学生发现了有趣的句子,感受到了丰富的形象,还体会到其中中藏着的情感,这样的过程也改变了学生对科普性说明文的片面认识——只要知道其中讲的科学道理就行了。学生会去思考: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将也许枯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这也是高年级语文课堂应该教给学生的。
  二、在比较鉴赏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师:(出示)“那些冰块从寒冷的北方‘爬’过来,沿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带着一起走。”同学们觉得这句很有趣,你觉得这个“爬”字可以换成哪些词语?
  生:可以换成“走”字,也可以换成“移”字。
  生:我觉得换成“跑”字也可以。
  师:换了那么多词语,我们选一个替换一下,比较一下,究竟用哪个字更好呢?
  生:还是用“爬”好,我换的是“移”,但明显感觉没有“爬”生动,而且拟人的味儿也不浓了。
  生:我感觉用“跑”也不行,毕竟冰块的移动并不怏:是比较缓慢的过程。
  生:“走”也没有“爬”生动,用上“爬”,这冰块仿佛成了非常可爱的动物,我想到了那可爱的大乌龟,一路上爬爬歇歇,非常缓慢地来到了这个地方,而“走”字没有这样的感觉。
  【评析】科普性说明文短小精悍,用词比较准确,如何让学生感受说明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呢?在比较中鉴别就是好办法。上面的片段,学生在比较鉴别中不仅感受到“爬”字的有趣,更感受到了“爬”字的准确,还赋予了它鲜活的形象——一块原本没有生命的冰块想象成了可爱的“大乌龟”。在比较鉴赏中,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一种特有味道——准确性。
  三、在前后联系中感受语言的整体性
  师: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这篇课文是讲大自然的,为什么放在这一单元介绍呢?认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谁能解答我的疑问呢?
  生:我发现大自然其实就是一本书,本单元都是讲读书方法的,这些方法对我们去读大自然这本书也很有帮助。
  师:真好,你一句话就解开了我的疑问。再读读这一线段,联系本单元学过的课文,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这句话与《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联系,这书本就是“源头活水”,可以使我们很快掌握很多大自然的“语言”。
  生:我从“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坐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两句话中,想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只有将看到的书本知识与在大自然中的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为真知识。
  生:“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跟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学与问》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致的。
  师:你们真行一双慧眼,居然将这篇课文与我们学过的课文前后联系起来了。通过联系,同学们对这一段的理解也更深入了,同时还解开了老师心中的疑团。
  【评析】我们常常说: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单元意识,要关注到本篇课文与整个单元之间的关系,领悟编者的意图,这样就能准确地带领学生达成预设的目标。对于科学性说明文在教材中的安排,也是有编者清晰的意图的,并不是随便插在某一单元里的,而是与本单元的主题紧密联系的,起到有效的相互补充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以原有的认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使学生对文本解读的视野更为开阔,解读的视角更独特,自然也就达到一定的深度。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可编程控制器(PC)是70年代的一场工业革命。使用PC的工业控制系统传统在操作、控制、效率和精度等全面超越了用继电器的工业控制系统。虽然在工业控制系统中所使用的继电器控
一、录像导入。引发掌声  1.(播放录像“千手观音”的精彩片段)看了这个节目,你忍不住要问什么?做什么?  2.你们这么热烈的掌声,这些演员不可能听见,因为他们全都是聋哑人。在无声世界里的演员,能如此准确无误地踏着音乐的旋律,表演出震惊世界的舞蹈,真令观众鼓掌欢呼、赞叹不已啊!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我们在英子的身上会得到更多的启示。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千手观音》的录像片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本课按时间线索记叙了王冕七岁父亲去世,靠母读书,家境贫寒;十岁替人放牛,却仍不忘读书学习;十三四岁边放牛、边学画;十七八岁终成为“画荷花的高手”。离开秦家,在家绘画读书,仍不忘孝敬母亲。  一、关于人物形象  文中人物有三:王冕、王冕母亲、秦家人。重在叙述王冕的言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到的是怎样的王冕呢?  1 王冕的懂事及体贴。王冕父亲在他七岁时去世,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顾名思义,它是一个像专家一样的系统。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各个行业的专家。如医学专家、工程专家和农业专家等等,他们或者能够诊断各种疑难杂症,或者能够建设高楼大厦,或者能够分析不同的农作物是否适合种植于不同的土地上。那么,人工智能通过模仿这些专家,构造出相应的系统,使之也能分析并解决某一领域的相关问题,这就是专家系统。  人工智能学者从探讨一般思维规律方法开始,逐渐
一、文意感悟有匠心(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师:什么是“陋习”生:不合理、不良的习俗称为陋习师:文中的“陋习”是指——生:(齐答)缠足(板书:缠足)帅:童年孙中山,亲眼目睹了
一、情感铺垫——体会编写《国榷》的艰辛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谈迁的信念是什么?  2 为了这坚定的信念,他写了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3 (出示)“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国榷》。”这段话有什么特点?(点击数字)  (20多年——时间很长,艰辛的历程;6次——联系我们自己写文章修改几次,每次阅读多少字?而谈迁每修改一次读多少文字?  4 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什么句子让你同样感受到编写《国榷
摘要:针对染布生产环境电磁干扰大,染布工艺要求温度升降速度恒定、保温温度偏差小的特性,介绍了一种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染色机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包含微处理器、温度检测转换模块、光电隔离模块以及键盘显示模块,软件设计上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实现对染布控制过程中各个步骤温度的精确控制。结果表明,系统的温度测量精度为.1℃,控制的温度变化的速度偏差为.2℃。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精度高,性价比高等优点。 
一、书写课题,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隆冬季节万木萧条,走近吉林松花江畔,有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就是闻名全国的雾凇奇观. 帅:请大家和老师一起书写“雾”字:(学生书空),注意雨
一、研究背景  为了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的进步,找回习作的信心,掌握习作的技巧,我进行了“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档案袋评价的行动研究”。它是一项建立在理论界对档案袋评价丰富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日常习作教学中运用档案袋评价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致力于以评价行为来促进习作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其目的是激发学生习作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二、研究行动  用档案袋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自然
一、玩游戏。循序渐进,读通课文  1.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题目叫——《北风和小鱼》(注意纠正“北”和“风”的读音)。  2.瞧,小鱼来了,它们吐了好多小泡泡,你认识吗?  (1)(出示:颜色梧桐树躲进浮出水面知道)  (2)啊,这儿有两个大泡泡,谁认识?(出示:猛吹一口气鹅毛大雪)(指名读)  (3)你见过“鹅毛大雪”吗?想不想看一看?(视频映示:大雪飘飞)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让我们感觉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