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积累知识,体验情感,培养语感。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加强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语文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知识(字词、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当成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传授的反复低效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低下。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朗读训练,还学生朗读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合作的关系。而目前,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轻读重讲的现象。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看似启发式,但观其究竟发现教师的教似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让学生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服务的,其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的时间,一篇课文直至学完,学生自己动口朗读一般只有两三个段落,最多也只有通读全文一至两遍。这样教材活生生的灵魂就窒息了、僵化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活动被禁锢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思维都被迫统一地按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依样画瓢,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中,朗读被“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所代替。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欣赏者,而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和作题的机器。最应当有情、有趣的、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变成了学生厌烦的课程。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只有它作为一定的文化载体时才成为工具,它不是斧头这类拿起来就能砍的工具,仅仅掌握能从其剥离出来的语法、修辞、文体知识之类,作用是有限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能仅凭借语文知识和方法训练出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达到较高的语文素养。教者认为,培养学生读、说、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是靠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教学在培养语感和提高读写能力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实的背景优势,如形象思维优势、情感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的优势、兴趣培养的优势、思维品格的优势、激励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等。朗读指导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真实的情感世界。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在语文素养中,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良好的语感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朗读才能形成。
二、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能够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教者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还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在读中增加感悟。
其次,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的要求,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当然,这并不能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重复地读,而是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朗读形式:(1)领读。在班级都会有一些朗读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基本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可能找几个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进行领读,可以进一步帮助朗读困难的学生提高朗读质量,提高正确率。同时注意领读的学生并不一定是由老师指定,而应当由学生自我举荐,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朗读效果。(2)同桌互读。“同桌”是最基本的组合单位,也是最简单的学习伙伴关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由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相互纠正,共同提高。无论是在初读课文时纠正读音,还是在精读时相互间的思考交流,都有利于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朗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分小组朗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训练,小组成员全员参加,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朗读,还可以由小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朗读形式。这种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分角色朗读。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对话完整,故事性强的课文。朗读这类课文,教者可在朗读前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心灵,体验人物的情感,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5)配乐读。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创设朗读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朗读的基调,在朗读中正确的表达出课文所传达的情感。也可采用比赛读与挑战读,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朗读形式。
三、积极评价,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在朗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为主,既指出优点,也真诚地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还可以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结合起来,达到以评价来促进朗读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作品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加强朗读训练对于学生语文学习的作用
语文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两大组成部分,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过多地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把语文知识(字词、作者、时代背景、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当成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忽视了朗读能力的培养,导致了知识传授的反复低效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低下。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朗读训练,还学生朗读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高质量的培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合作的关系。而目前,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轻读重讲的现象。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看似启发式,但观其究竟发现教师的教似乎不是为学生服务的,而是让学生为教师服务的,为教师顺顺利利、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环节、教学步骤服务的,其特点是挤掉了学生朗读、熟读的时间,一篇课文直至学完,学生自己动口朗读一般只有两三个段落,最多也只有通读全文一至两遍。这样教材活生生的灵魂就窒息了、僵化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活动被禁锢了,各种各样生动的思维都被迫统一地按照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去依样画瓢,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怎么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在课堂中,朗读被“满堂讲”、“满堂灌”、“满堂练”所代替。这种状态下的语文教学,学生已经不是文章的阅读者、欣赏者,而成了记忆的机器、分析和作题的机器。最应当有情、有趣的、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就变成了学生厌烦的课程。
加强朗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众所周知,语言这种交际工具,只有它作为一定的文化载体时才成为工具,它不是斧头这类拿起来就能砍的工具,仅仅掌握能从其剥离出来的语法、修辞、文体知识之类,作用是有限的。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能仅凭借语文知识和方法训练出较高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达到较高的语文素养。教者认为,培养学生读、说、读、写能力最重要的是靠加强朗读,培养语感。
朗读教学在培养语感和提高读写能力中究竟起怎样的作用呢?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具备的丰实的背景优势,如形象思维优势、情感优势、美育优势、个性培养优势、文以载道的优势、兴趣培养的优势、思维品格的优势、激励优势、非智力培养优势等。朗读指导得法,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真实的情感世界。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旨?在语文素养中,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而良好的语感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朗读才能形成。
二、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理解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朗读能够提高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要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首先,要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教者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还要求学生读出感情,也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在读中体验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在读中增加感悟。
其次,采用多样的朗读形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的要求,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当然,这并不能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机械重复地读,而是要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朗读形式:(1)领读。在班级都会有一些朗读基础好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基本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可能找几个读书读得好的学生进行领读,可以进一步帮助朗读困难的学生提高朗读质量,提高正确率。同时注意领读的学生并不一定是由老师指定,而应当由学生自我举荐,这样可以调动大多数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朗读效果。(2)同桌互读。“同桌”是最基本的组合单位,也是最简单的学习伙伴关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由同桌之间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相互纠正,共同提高。无论是在初读课文时纠正读音,还是在精读时相互间的思考交流,都有利于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朗读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3)分小组朗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朗读训练,小组成员全员参加,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分段朗读,还可以由小组长根据组内成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朗读形式。这种方式灵活多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分角色朗读。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对话完整,故事性强的课文。朗读这类课文,教者可在朗读前分配好角色,让学生走进文中人物的心灵,体验人物的情感,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文中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5)配乐读。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创设朗读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朗读的基调,在朗读中正确的表达出课文所传达的情感。也可采用比赛读与挑战读,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朗读形式。
三、积极评价,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在朗读过程中,要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以表扬和鼓励学生为主,既指出优点,也真诚地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指导学生学会朗读的方法。还可以把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师生共评等方式结合起来,达到以评价来促进朗读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多诵读,让学生在朗读、品味作品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加深体验,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